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用得较多。它通过艺术变形使文学形象更加生动,使作品更具艺术张力,从而更加吸引读者,这已是文学界的共识。但是,尽管“陌生化”艺术手法实际上已在新闻写作中运用,而新闻教科书和新闻论著中却少有涉及。因此探讨一下“陌生化”艺术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对丰富新闻写作理论和增强新闻写作手段都很有必要。“陌生化”唤醒读者的“新”感觉 新闻要新,人人皆知。一篇新闻作品是否新鲜,当然首先取决于作品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但是对读者来说,评价新闻是  相似文献   

3.
李久标 《新闻采编》2006,(6):34-34,40
从事新闻写作的人,必须遵循新闻五要素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情,why———为什么)的原则。就如同人的脸面必须有耳、目、口、鼻一样,缺少了任何一件,就会不成样子。而文章缺少了五要素,就会文不通、理不明。应该说,但凡是写新闻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个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然而,往往是在实际宣传报道中,特别是遇到有份量,有重大新闻活动和新闻事实的报道,却往往难以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满足于一般的就事论事写作,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造成文章泛泛而论,没有达到宣传教育、引导示范的作用。所以说抓问题…  相似文献   

4.
深入采访,注意挖掘分析潜在新闻价值,嚼“别人嚼过的馍”,在被忽略的事物中,努力再度发现,再度显示其新的变化,从中“淘沙滤金”,有可能发现含金量极高的“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5.
罗兰·巴特的《写作的零度》问世以来,"零度写作"就被人们不断提及。中国的学者多用"零度写作"分析新写实主义和先锋小说,近来也有学者提出新闻写作可以"零度"。但是新闻特殊的舆论引导功能使它根本无法做到"零度写作"。新闻记者"笔"可以是冷的,但是"心"必须是热的。  相似文献   

6.
7.
合作写作法已经被海外学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在我国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把建构理论概念化为合作学习,并采用访谈法对一次新闻写作行为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合作写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在新闻写作过程中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8.
增强消息的可读性,在消息写作中运用“蒙太奇”手法是个好办法。 “蒙太奇”是电影制作中的一种技法。在电影制作中,需要将全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分为许许多多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完成后,再按照原定创作构思,把这许多分散的、不同的镜头有机地组接起来,使其通过形象间相辅组成的关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联想、暗示等作用,从而形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断、场面,直到一部完  相似文献   

9.
10.
“趋同新闻”与“错位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唐晓童 《新闻传播》2004,(10):28-28,71
新闻的幽默笔法,是指用诙谐的语言、形象化的表达方法,激发读者(听众、观众)对幽默敏感点产生共鸣,机智地暗示记者的思想倾向,启发人们思考。运用幽默笔法写出的新闻,我们姑且称之为幽默新闻。幽默笔法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了儿子的高考》获浙江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二等奖,消息传来,使我惊喜交集。回想起这则稿件采写时的一个的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这是我在采访和写作中,比较成功地调动情感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李凤 《青年记者》2022,(16):87-89
新闻写作作为白话文的一种,与古典文学一脉相承。新闻写作,尤其是文化和旅游等行业新闻写作离不开古典文学,古典文学能为新闻写作锦上添花。提高古典文学素养,在新闻写作中恰当引用、化用古诗文,借鉴古典文学谋篇布局、材料选取、字句推敲等写作技巧,有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古典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应坚持准确、浅易、适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一篇重要报道总会产生较大的社会效果,如果此报道能通过散文笔法的传播,效果往往较前者更为突出。首先,“散文式”新闻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比如《人民日报》1987年10月14日六版一文《卡达尔同志在北京》:“京华十月,秋色胜春光。广场鲜花似海,长街彩旗如云。首都人民刚刚欢度过国庆和中秋佳节,又欣喜地迎接来自多瑙河畔的贵宾卡达尔总书记……”这使人如临其境,如同在美好的首都迎接卡达尔总书记。文中没有直接点明时间,却用了“刚刚欢度完国庆……”。“国庆节”、“中秋节”谁也不会忘记,所以只要提到卡达尔,人们就会想起“……鲜…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物”是新闻具有说服力的最重要因素。任何新闻都是对客观存在即“物”的报道。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  相似文献   

17.
理性思维是相对于感性思维而言,它是一种更自觉地运用观察分析、逻辑推理、总结归纳等方式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新闻写作中的理性思维包含记者自身对党的方针政策的领会,对分管行业现状、工作重点的明了;另外还要抓住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及在当前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典型加以宣传,使新闻报道增强思想性、政策性、指导性。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记者功力的深浅。笔者结合多年来搞企业新  相似文献   

18.
论文学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新闻事实的“衣裳”,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是事实和语言的结合体,如果光有鲜活的事实,没有精美的语言来表达,那无疑就逊色不少,也影响了事实本身的吸引力,所以优秀的新闻作品,读起来应铿锵悦耳,富于音乐感,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新闻”概念提出的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社会新闻在各种媒体上一直蓬勃繁荣。“三贴近”为社会新闻的出现提供了理论背景;而社会新闻能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的报道形式,无疑是快节奏社会和媒介激烈竞争时代的“妙笔”。作为拥有60多年历史的全国地市级党报20强之一,《丹东日报》在这场百花齐放的“竞艳”中,其社会新闻写作中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表现不俗。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新闻必须“动”起来新闻作品首先是给读者看的,其最终目的是为读者传递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把事实介绍给读者。不能想象,一个语言枯燥乏味、内容呆板沉闷的作品,能够吸引并打动读者,使读者得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信息。部分人的新闻观片面强调作者的主体地位,认为新闻作品是作者的产品,写什么、怎么写,作者有很大的主动权,读者只是处在被动地位。但是从大众传播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传播的受众对传播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新闻作品只有“动”起来,调动起受众全部的感官神经,全方位的传递信息,引发受从接受渴望,才能真正达到传播效果。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