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近年来,以记者亲身经历所撰写的新闻报道颇为盛行,其真实可感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述大受读者和观众的欢迎,亲历式报道也由此成为媒体成功吸引受众“眼球”的重要武器。 亲历式报道因将新闻事实以一种原生态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而使受众对这种新闻报道样式倍感亲切和自然。  相似文献   

2.
亲历式报道,是从采访者亲身经历的角度采写新闻的一种报道样式,它使新闻由第三者的转述变为当事人的叙述,是一种“现场化、形象化”的报道,“直通车式”的报道。这种报道样式现场感强、真实性强、生动形象,是近年来颇受读者欢迎的新闻报道样式。亲历式报道之所以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因为它首先具有鲜明的写实特点。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一般意义的新闻,通常只保留事物的本真,告诉人们发生了怎么一回事就达到了传播的目的,但这样的传播,带给受众的只是事实信息本身,而事实之外更加丰富的“声与色”等附加信息,却往往被…  相似文献   

3.
杨茂盛 《军事记者》2003,(12):22-23
我们知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然是报道,就对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较高要求,即在客观公正报道时要在许多方面作出选择:既要选择报道的内容,也要选择报道的形式。受众拿起一张报纸,都希望看到能引起自己兴趣的东西。这一方面要靠新闻事实本身的诸多因素,另一方面也要靠新闻的写作者把握受众心理变化,形成报道强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要在自身“质量”上下功夫。新闻报道引起受众注意的方式除了事实本身的重要性、显著性等诸多因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以什么样式出现在受众面前,即新闻写作者依…  相似文献   

4.
理性之美:新闻语言的不懈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许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的色  相似文献   

5.
甘社会 《新闻世界》2009,(12):38-39
我们常说,新闻是一种写作。是写作。就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评价新闻作品的质量高低.在事实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的“精准”程度显得十分重要。记者采访得来的“新闻素材”能不能变成“新闻报道”,能不能变成“新闻精品”,关键要看有没有厚实的写作功夫,  相似文献   

6.
李明文 《新闻三昧》2005,(12):44-44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很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凼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言论、时评、随笔等体裁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一、“黑子运动”与信息损耗 对于新闻的定义,最为我们熟悉的是陆定一所给出的,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从信息学角度给出的新闻定义则与此不同,例如宁树藩指出的,所谓“新闻”,乃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所谓“新闻真实”,可以认为是受众通过新闻报道所了解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与事件本身的信息是一致的,相符合的。使新闻报道全面、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本身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每个新闻工作努力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郭小平 《新闻三昧》2003,(10):14-16
作认为:新闻不仅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且是对新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工作通过新闻与历史意识的互渗,就能够抢占新闻报道的历史制高点,有助于创造独家新闻策划,极大地满足受众的信息渴求,并且在成就报道与舆论引导中体现一种理性的精神。同时,互渗意识也促使了“解密新闻”、“新闻人物回访”、“对比新闻”的繁盏,赋予成就报道与新闻宣传以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物质外壳,它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构筑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新闻以再现事实为主,但有很多新闻作品又离不开说理,因此新闻语言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一种理性色彩。言论、时评、随笔等体裁,语言要以理取胜,以理服人,以其严密的思维和逻辑性,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同样,消息、通讯也常在新闻事实中融入记的见懈,尽显其哲理。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者的职责就是为受众提供事实的报道,而新闻采访中情境的不确定性和时间的局限性使记者的新闻选择与价值判断成为一种特殊的决策。本文试图探索影响新闻记者新闻选择和价值判断基本过程的社会心理因素,以改进我们对新闻决策过程的理解,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语言的弊病与传媒素养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从发 《新闻世界》2009,(12):47-48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它的社会影响力甚为巨大。而就新闻本身而言.新闻语言因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而成为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因此,高度重视新闻报道中的语言问题,用准确、客观、公正及规范化的新闻语言以胜任媒体“社会的良心”这一角色,  相似文献   

12.
一、以人为本,是新闻记者的基本素养 记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新闻事实,透过记者的报道,观众还需要感受到镜头、文字背后作者的良善动机,即记者对报道的对象——人——的人文关怀。如果,受众感觉到的是记者对报道对象人文关怀的冷漠、缺失,那么即便新闻报道完全客观属实,也难以被受众接受而达不到新闻报道原本想要传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徐迅 《新闻三昧》2003,(3):48-49
如果“将事实与创作分开”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一条,那么,“将事实与观点分开”,这是新闻报道标准的第二条。用一个更通用的新闻术语表达,它的另一个说法应当是“将报道与评论分开”。新闻从业者都知道:“报道”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传播”。而“评论”是指“受众结合重要的新闻事实,针对普遍关注的实际问题,通过新闻媒介所发表的论说性文体”。报道的内容是事实,是客观的;评论的内容是观点,是主观的。因此,“将报道与评论分开”也可以表述为“将事实与观点分开”。  相似文献   

14.
赵俊 《青年记者》2000,(2):31-31
著名记者李普曼曾说:“一条新闻的价值往往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发现新闻要靠新闻敏感,而新闻敏感要靠对受众的关切和勤奋。新闻是写给人看和听的,一则报道能否引起较多受众的兴趣,是衡量一则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若干“两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两难"问题。如:对有的新闻,不报道,可能会造成对受众知情权的损害;报道了,又可能侵害了社会公众的隐私权或产生新闻报道的负效应。又如:新闻报道时不连线现场,可能会让受众感觉缺少现场感,从而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一连线现场,又可能破坏了新闻传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再如:新闻报道时只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加评论,可能会让受众感到新闻品种的单调和缺少引导;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加以评论,又可能造成"妄加评论",造成新的单调和引导无效。  相似文献   

16.
一、网络深度报道的特点 与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一样,网络深度报道也是“以深刻和全面为传播旨趣的新闻报道”,强调全面把握和解释新闻事件的过程和联系、深刻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以提高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知程度。虽然报道取向相同,网络深度报道的方式却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基本要求经常被媒体和记者忽视,以至于新闻受众需要带着怀疑与猜测去接受新闻报道传播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举“用事实说话”的旗帜,把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变成了一句通俗易懂的口号,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是,当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的《焦点访谈》深入人心,当“用事实说话”的口号响彻了所有媒体并且变成了新闻受众理所当然的心理期待之后,人们发现很多媒体的“用事实说话”并没有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2003年以后,《焦点访谈》栏目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收视率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18.
刘鹏 《记者摇篮》2009,(5):69-69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就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对事件的报道转化为电视信号并直接发射的报道方式,它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媒体为追求新闻传播速度、努力强化时效性所进行的竞争中,电视新闻直播无疑具有最大的优势。赢得时间便赢得了受众,而使直播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报道形式正是电视媒体赢得受众、抢占市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王瑛 《新闻实践》2006,(7):53-54
注意时下的报纸和电视新闻,不少报道还是工作动态性新闻。这些新闻,报道程式化,语言抽象化,缺乏新闻性、可读性,让人看后转眼便忘,影响了传播效果。产生这些现象的症结之一,就在于报道忽视了受众能够认同的情节事实,使新闻报道成了纯而又纯的“非事件”。因此,在采访中,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之中的、鲜活的、有情节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通过对这些  相似文献   

20.
李安丽 《青年记者》2007,(16):61-61
体验式新闻是一种创新的报道方式,是指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记者以第一人称形式深入现场,对客观新闻事实进行亲身体验采访,从而获得真实报道的新闻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