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南录〉后序》注释商榷湖北十堰市令坚《〈指南录〉后序》一文在“不幸吕师益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句下注解:“[吕师盂]南宋叛将吕文焕之侄,任兵部侍郎,暗通元军。[贾余庆]南宋的右丞相,充任祈请使至元军。他和昌师益...  相似文献   

2.
《指南录后序》是南宋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他自编的诗集《指南录》所写的一篇序言。这篇序言记叙了他奉命出使元营后逃脱南归历经艰险的一段经历,表达了他坚定不移的战斗意志和忠贞不屈、生死不渝的爱国热情。《指南录后序》全文共有七段:前三段自叙出  相似文献   

3.
宋恭帝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委任做右丞相兼枢密使这样的军政大员,统率各路兵马。当时,元军已迫近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的城门,应战、守城、迁都均来不及安排了。朝中大小官吏聚集在左丞相的官邸,不知道怎样打定主意。这时正当双方使者的车马来往频繁,元军方面要我派政治大员会见.大家认为我去是能够解除国难的。国事已到这种地步,我不能爱护自身了,并料想元军方面尚能用语言去感动说服他  相似文献   

4.
《指南录后续》苏教版,粤教版等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指南录〉后序》一文 ,有一个句子“死生 ,昼夜事也” ,课本是这样注释的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对这条注释 ,我觉得有必要辨明一下。在这里 ,对“死生”一词的翻译只选取了“死”的意义 ,而舍去了“生”的意义 ,如此 ,则造成了前后内容的不一致 ,这样的注释是令人费解的。我认为应把它当作偏义复词来理解 ,意义偏向“死”一词。其一 ,偏义复词是古文中一种特殊的词语构成现象 ,出现频率高 ,运用非常普遍。其特点是一个词由两个词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 ,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中课改不断推进,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自治区开始使用新编高中语文课本。下面发表的都是有关新教材的研究文章,以后我们还将陆续刊出,欢迎老师们投稿。  相似文献   

7.
丁磊 《文教资料》2008,(18):124-125
找回教学的快乐,让学生快乐地主动学习,是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以人引文、以读悟文、以画明文、以写思文四个方面,介绍了教学<指南录后序>的构思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文,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这是一篇很好的序跋文章。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文中以简洁健劲之笔叙其事,说明了他的诗集《指南录》从写作到编纂之由来;快笔淋漓抒其愤,表达了他“壮心欲填海,苦胆为优天”的爱国之忱。读懂这篇文章,便能深刻理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崇高气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文字並不难。只要了解南宋末年的大致形势,  相似文献   

9.
<正>《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在痛定思痛之后为自己在逃亡过程中所写的诗集作的序言,文章情感真挚,报国心切,其中的悲苦更是令后世千万志士仁人扼腕唏嘘。一、国事难为1.朝臣的无能与无耻当北人大军压境之时,南宋朝廷居然是战、守、迁  相似文献   

10.
一、“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利害”课本注释为“指个人的安危”,这是有悖原意的。人死万事休,还谈何个人安危呢?实际上,文天样之所以“欲求死”,正是出于个人利害方面的考虑,觉得死比生好。据我看来,这里“利害”当指“国家的安危”。因为文天样出使元营的目的本是“以口舌动”元,“求救国之策”,但由于叛臣作梗,不仅救国不能,自己回去也无望了,这样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一死了之。至于国事如何收拾,则不愿顾及了。这无疑是无可奈何时的愤激之辞,他后来的“隐忍以行”的行动已作出了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写作背景和作者宋代自汴京(今开封)失陷,高宗南渡以后,国势日益衰弱,外患日益严重:首先是女真族的威胁,接着是蒙古族的南侵。到了南宋后期,统治集团忍辱苟安,更使南宋小朝廷面临灭亡的危险。文天祥以一个赣州知州,激于爱国热忱,首先起兵勤王。他拿出全部家财供给军费,在短时期内就聚集了一万人。可是南宋君臣不思抗敌,多方探索谈和门路。公元一二七五年(宋恭帝赵显德祐元年)十一月,元兵分三路进攻,丞相伯颜率中军约期会师临安(今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历史名篇,散文佳作,向为中学语文教材之一,可谓稳定教材者矣。对于较稳定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探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达到讲精讲透,使知识臻于准确,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责任。现在就《岳阳楼记》中两个词语的注释提出个人的一点浅见,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天祥的卒年]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以下简称“课本”注作一二八三年,中南五省共同使用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教参”)则作一二八二年,十三院校中文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其他一些资料也都说是一二八二年。查“宋史”卷四百十八文天祥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被杀害,又据“中国历史纪年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即一二八二年。则今年恰好是文天祥就义七百周年,课本作一二八三不知有何依据。 [抗辞] 有的选注本把“抗辞”解释为“坚强不屈地陈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隋树森等编注的“古代散文选”和四川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的“宋文选”均主此说)我觉得没有把“抗”解释清楚,据“说文解字”和“辞海”“抗”,扦也,即卫御。因此我以为解作“辩驳”较为贴切。 [不在使者之目] “课本”仅注释了“目”。于在春本译作“却不当作一员使节”,“教参”译为“但不把我放在使者的行列”,按照这种译法,似乎文天祥因为元人没有把他当成使者而感到羞辱,希望能充当一名使者,这显然与实际情况相悖。贾余庆等到元大都去“祈  相似文献   

14.
重教《(指南录)后序》,尝试从新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我得出了全新的理解。“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是全文的关键,实际上,文天祥写这篇文章完全是为了自我辩解,向后人和历史剖白自己的心曲,留下一份证明材料,是一份自辩状。  相似文献   

15.
桑文波 《现代语文》2010,(10):91-92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忍辱负重的爱国思想,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理解"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指南录后序>是高中语文经典篇目之一,选入了苏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①.苏教版选入时,忠实于原文,保留了以往教材经常删去的一段.其中"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一句的标点笔者以为有误,查阅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②、<宋代文学作品选>③、<历代名篇选读>④、<宋文选>⑤、<历代文选·宋辽金文>⑥、<中国古代名篇鉴赏辞典>(宋金元卷)⑦、<唐宋散文导读>⑧、<唐宋散文精选>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金元卷)⑩等名家编著或高校教材,标点均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笔者以为这样标点更妥当,现不揣谫陋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文言虚词数量较多,用法也较为复杂,学生不易掌握,讲授文言文时,将一文中用得频率较多的虚词的用法加以分类、铨释,便于学生掌握。现将《<指南录>后序》中“以”字归纳十种用法例释如下。一、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以”:语气助词,只是一个音节,无义。《辞海》“以”条字注十七:“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中华大字典》“以”字注十一:“语助词。《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  相似文献   

18.
说明据《宋史》记载,德佑二年(公元1278年)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出使元营。时元军已进抵临安城北三十里之皋亭山。文天祥被驱北行,至瓜洲,于二月的最后一天的夜晚自元军中逃出。瓜洲在扬州以南四十里江滨,与京口隔江相望。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编选了文天祥的诗集《指南录》的《后序》,文章选得好,删节的也好。它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层次、结构和语言也都保持了原文的特色而不露斧削痕迹。怎样认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与爱国精神,是本文教学的第一个难点。文天祥生活的时代,极端腐朽的南宋小朝廷已经把国家推到了灭亡的绝境。早在1260年,就是文天祥出使前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于开平,定都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孜孜于某一境界的追求时,意外地发现了另一番奇光异彩。我在教学《(指南录)后序》一文第四段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