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淮海报》原名《人民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淮海区党委机关报,是党的有力的宣传工具,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我在《淮海报》工作期间,耳闻目睹党报工作者在党的教育下,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光辉事迹,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现将其中片断记录如下,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2.
郑振译同志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藏书家。他的生前友好都叫他“郑公”。本文追忆郑公二三事,对其高尚的情操与品格有真切动人的描述,是研究郑振铎同志生平的极好材杆。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郑振铎同志的情景。那是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底的某日,下午一时许,我与黄庐隐、王世瑛、陈璧如、刘婉姿、钱丞走出校门,坐了人力车,直奔福建会馆,参加福建同乡会。当时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的福建同乡,只有我们六个人  相似文献   

3.
四十六年前,读到白先勇的短篇小说《毕业》(后改题《那晚的月光》,收入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就倾心不已,曾在《自由青年》杂志写过一篇赏析。年轻时候,我也是白先勇创办的《现代文学》杂志的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4.
今年11月27日,是我的叔父戈公振九十五周年诞辰。回想到在他生前,我同他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较长,深得他的亲切关怀和教诲,现特借此机会回忆他生平中的二三事。  相似文献   

5.
2010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航空工业老前辈熊焰的两位女儿熊晓焰,熊晓虹带来一篇她们父亲的遗作——《回忆地方办航空的二三事》。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对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国务院于1987年1月13日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紧接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开始调整新闻出版事业的管理机构。1988年7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正式办公了。我当时在自治区文化厅出版处任处长,由于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成立,文化厅出版处的工作移交给新闻出版局,我被任命为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首任出版发行处处长。1991年7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版工作者协会成立了,我被选为版协的副主席兼秘书长。  相似文献   

7.
夏宇 《出版视野》2009,(6):28-28
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旧书摊还未收摊.于是买《艰难时世》《无名的裘德》和《二三事》。果然改不了看通俗小说的嗜好.首先看完的就是安妮宝贝的《二三事》。  相似文献   

8.
《民主报》——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也是南方局、地下党领导下的一个民主舆论阵地。它在发刊词中就表明:它是“民主同盟的言论机关……但不限于只代表民盟这一政团的意见……是一切民主信徒的共同的工具。”《民主报》,1946年2月创刊于重庆。第二年,1947年2月被迫停刊,存在仅一年。《民主报》诞生在抗战胜利、民主革命运动高涨声中,而夭折在国民  相似文献   

9.
《苏南文艺》属"三无"刊物:既无编辑名录,又无印数和售价.一句话,它没有版权页.没有版权页,与之相关的信息,现在也就一无所获,但它资格却很老,1949年7月25日创刊,应划归为"红色刊物"之列.这样的刊物,只能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刚获得解放的地区,在那个特殊时期有这样的"三无",也在情理之中,当然就值得一说. 说它无售价,当然是指没有明码标价,但在《本刊订阅办法》中,它将售价却规定得非常详细:"一、本刊每月出版一期.二、七月三十一日以前订阅者为基本订户.三、基本订户一次订阅三个月以上者,照每期二百元定价八折优待;不满三个月者按九折优待.四、七月三十一日以后订阅者为普通订户.五、普通订户一次预交订款二千元以上者,按照交款时本刊零售价八折优待,折合所订期数按期寄奉.普通订户一次预交订款不满二千元但最少在一千元以上者,按照交款时零售价九折优待,折合所订期数按期寄奉.折合所订期数后之余款多退少补.六、交款日期以邮戳为准,订户每期另加邮资二十元.七、十户以上联合订阅者,按照基本订户或普通订户予九折优待.八、订户必须注明详细可靠的地址."如按第三条所示,每期定价应为"二百元",但因为不零售,所以才将交款办法规定如下:"一、由邮局汇寄,通讯处为‘苏南军区政治部苏南文艺社发行科’收.二、向无锡市公园路三十四号日新书店本社代订处直接交款订阅,但本刊出版后仍用邮寄,不向该处直接取书;直接交款订阅之优待办法同前."  相似文献   

10.
当了一辈子编辑,责编书稿虽然不多,但是每一本书稿我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刘西尧同志的《愚痴诗集》和《攀峰与穿雾》就是在我编辑生涯中留下深深记忆的图书中的两本力作。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面前,是一叠白里泛黄的报纸。有些是铅印的,很多是油印的。这是一位同志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的。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秘密发行,对广大进步学生有着很大影响的《学生报》。  相似文献   

12.
《川东报》是中共川东区党委的机关报,是川东地区800万人民的喉舌。《川东报》创刊于1951年5月1日,为周三刊的四开小报。社址开始在重庆南岸的黄山,1952年5月20日迁到北碚市天生桥。1952年9月30日,根据上级指示,刊登终刊启事。  相似文献   

13.
2002年的8月1日,孙作宾爷爷以他九十三岁高龄辞别了人世,回顾爷爷的一生,真可谓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是与邪恶势力不屈不挠斗争的一生。由于我们与作宾爷爷之间的亲族关系。所以有幸在他生前,多次聆听爷爷的教诲,聆听他亲口讲述他经历的故事。追念之余,将这些故事整理成文,以做永久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立报》是抗日战争之前在上海风行一时的一张小型报纸,从1935年9月20日创刊,到1937年11月25日因上海沦为“孤岛”而被迫停刊,前后只发行两年零两个多月的时间。历史虽不长,但它的声誉却盛极一时。直到今天,新闻界中从当时过来的人,谈起《立报》来,觉得它确实办得不错,在办报的方针、报业管理、编辑采访、推销发行等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立报》积极鼓吹抗日救国,要求民主、进步,使得这张“小报中的大报”能够盛行一时。它的销数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曾高达20万份,超过了当时的《申报》和《新闻报》。  相似文献   

15.
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恽逸群同志,在40年代初期,曾按照我地下党的指示精神,打入口伪在上海办的新中国报社,在刀斧丛中进行艰苦的斗争。“文革”中,“四人帮”借此诬陷他是“日寇密探”,对其横加迫害。1988年,陈晓籁在《新闻记者》上著文,以其亲身经历揭开了这段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6.
前些日子有些同志在研究报社的机构改革,曾对一些报社进行调查,发现几年来报社职工人数增加很快,多数省一级的日报超过了五百人,有的已突破千人大关,而且有与日俱增的势头。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了。一张日出对开四版的报纸该设置多大规模的机构?以多少职工为适度?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报社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1940年春,我带着一家人从新疆回到重庆,草草地在天官府街的一座小院里安了家,便四处奔走寻找工作。没想到这个小窝也没能保住,一次敌机的狂轰滥炸,毁掉了天官府街的这条小巷。就在这时,钱俊瑞同志打算把家眷送到江北寸滩乡下,我也就同他一起把我的妻女送下乡,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自己则借住在重庆市的朋友家里。  相似文献   

18.
1940年春,我带着一家人从新疆回到重庆,草草地在天官府街的一座小院里安了家,便四处奔走寻找工作。没想到这个小窝也没能保住,一次敌机的狂轰滥炸,毁掉了天官府街的这条小巷。就在这时,钱俊瑞同志打算把家眷送到江北寸滩乡下,我也就同他一起把我的妻女送下乡,免除了我的后顾之忧,自己则借住在重庆市的朋友家里。一天,范长江同志来找我说,打算介绍我去《新蜀报》工作,并向我简单地介绍了这家报纸的情况。《新蜀报》是四川地方势力办的报纸,和四川军阀刘湘有关系。总编辑周钦岳是四川省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周钦岳早年曾赴法国勤工俭  相似文献   

19.
皖南事变后,重庆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逮捕进步爱国人士的事情不断发生。在安排邹韬奋同志化名离开重庆后,周恩来同志又要我离渝,去海外从事宣传工作。我1941年8月离开重庆,由公路经桂林,转乘飞机到香港。  相似文献   

20.
(一)1945年3月初,我经刘尊棋同志介绍,从重庆到昆明,担任昆明《扫荡报》的总编辑。决定之前,我和一些同志商量,大家都认为昆明民主运动形势较好,蒋介石和云南地方势力龙云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有利条件,在那里可以为抗日民主运动做些事情。我到了昆明,先同扫荡报社长李诚毅见了面,然后就去找昆明地下党的刘浩同志。他给我分析了昆明民主运动和蒋、龙之间矛盾的发展,介绍了昆明新闻界和一些进步朋友的情况,从此建立了经常的联系。他在解放后告诉我说,我到昆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