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诗庄词媚”的影响下,宋词在学生的理解中,更多的成为“伤春惜别,离愁别绪”的象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突破宋词的题材表象,从人文角度出发,关照现实,来揭示宋词“闲愁”主题下的“忧生伤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宋词是宋的“一代之文学”,细读后会发现,宋词中的审美意蕴总体来说是一种“悲美”,这种悲美情结有着一定的传统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宋词阅读中,学生的理解多是浮于离愁别绪、儿女情长、伤春悲秋的题材表面。甚至在“诗庄词媚”的评论下对词媚的理解。更是儿女情长的象征。文章重在从“词媚”出发,以审美的角度来阐释宋词“媚”的多重意义,在现实的观照下,透过宋词“闺情相思、伤春惜别”的题材表象,来揭示宋词词媚表象下理想失落的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以往讨论唐诗与宋词的关系时,更多注意的是唐诗、宋词的区别,而唐诗对于宋词的影响却很少看到。拙文着重在创作技巧,诸如移用、点化唐人诗句、“随俗”、“雅化”、隐括前人诗词以及唐诗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对词境界的营造、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的运用等方面的明显影响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本文系统阐述了宋词使用叠字的类型、使用叠字产生的艺术效果及某些特殊的叠字现象。叠字艺术的点滴效果构筑了我们世空见惯的“叠字词”的特殊意蕴。对今天诗歌语言修辞创作与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词中有很多写到落花的词。落花意象以其“伤春”与“伤逝”的凄美之情触动人心,它们寄寓了词人不同的人生际遇、人生态度和追求。男性词人从男性角度看落花、男性词人以女性角度看落花、女性词人从女性角度看落花,使得宋词中落花意象具有不同的情感内涵。此外,宋词中落花意象还影响到当代流行歌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栏杆”一词从汉朝出现到在宋词中多次出现 ,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特定词语。在宋词中 ,凭栏的心情大致有以下几种 :闺怨、伤春、忆旧、思乡、伤别、抒愤和怀古。栏杆意象的出现与我国古代登高的习俗和宋人独特的环境有关。反映了宋人不同阶段的不同心态  相似文献   

8.
“梧桐”做为古代庭院常见植物入词,是宋词中词人们所喜引乐用的意象之一。“梧桐”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有的传承古义,体现其文化内涵,有的又抓住其形、其色、其性等方面的自然特征,抒发创作人的情思。根据其观察点的不同,宋词中“梧桐”意象在名、形、性、影、声五个方面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重要审美意义的抒情性意象。  相似文献   

9.
宋词中"阑干"意象层出不穷、俯拾皆是。由于其审美意蕴与词体一致,"阑干"这一中国古代庭院、楼阁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了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审美意象,并能够承载相思闺怨、忆旧伤别、思乡念远、怀古抒愤等主题。  相似文献   

10.
以文化学的观念、方法来审视中国古典文学、探讨其中的文化意蕴 ,是当前古典文学研究方兴未艾的学术热潮。早在八十年代 ,当代著名词学专家吴熊和先生在其《唐宋词通伦》“重印后记”中指出 ,词是综合各种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可惜在是 ,宋词的文化学研究迟至九十年代才真正起步。这与传统上认为“词为艳科” ,文化品位不高 ,文化内涵也就似乎显得不够深厚的观念有关。然而仍有不少学者不为这种观点所囿 ,开始对宋词 (包括唐五代词 )进行文化观照 ,这是宋词研究迟到的喜悦。不难发现 ,目前的宋词文化学研…  相似文献   

11.
这是我校汉语系教师杨新民的一部研究唐五代宋词的专著。作者对唐宋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流派进行了评述;对一些有争议的作家和流派在词史上的地位及风格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且探讨了词的美学特质。本书由两部分组成,即“唐宋词论略”和“词选”。“论略”是对唐宋词整个发展过程进行宏观上的把握。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比较论述花间词和南唐词的异同。第二部分从社会生活、习俗和审美时尚入手,论述宋词发达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享乐之风盛行。第三部分是对南宋词的评论。第四部分,探讨了词的美学特质。“词选”部分则选择50余位作家的近140首作品,对其美学意蕴、作家的创作心态及个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谈及阅读,许多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指导学生,于是干脆对学生采取“放羊式”。对此,有的人嗤之以鼻,以为“放羊式”阅读有百弊而无一利。其实,对于这样一种阅读方式,我们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放”以及提供了怎样的“牧场”。教师“放羊”时有必要给学生选择、提供一块良好的“牧场”。首先,教师指导阅读时提供的书籍应是格调高雅、意蕴丰富、富有人文情怀的。象古今中外在文明的千年传承中堪称经典的作品,如我国古代《诗经》、《楚辞》、《论语》、《庄子》中的某些篇章,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  相似文献   

13.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词名篇,也是东坡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似乎也早有定论:“怀古人之业绩,感时光之如流;伤功业之无成,表雄心之未已。”“抒发不能施展抱负的忧愤心情”。“缅怀古代英雄,抒发豪情壮志。”……虽有人指出词中流露的消极情绪,但也都是与以上说法大同小异的。好象都认为苏轼建功立业的愿望非常强烈,一有机会他就会象周瑜那样建立卓越功勋  相似文献   

14.
“象”是中国古典文论的核心范畴之一,“象”在文论发展中经历了工具化、意蕴化、拓展和整合提升四个时期。在这四个阶段中,“意”的内涵从纯粹的哲学向人的内在世界转移,在整合中融贯了情和理的质素,从“意”、“象”两分到“意”、“象”交融的文论历程,“象”的审美本质和审美价值逐步得到理论发掘和提升。  相似文献   

15.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6.
对于唐代诗论中的“象外”,今人多解释为“诗歌具体的艺术形象之外”或“物象之外”。这样理解忽略了唐代“象外”使用的实际语境。本通过探求“象外”语境的变化,认为诗论中的“象外”与其他语境中的“象外”一样,都具有超越世俗的品性,着重于内心的体悟,具有鲜明的社会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意象组合是诗歌艺术创造的基本方法。不同意象间的取舍组合,体现了词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色彩。本文以宋词中的渔钓意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渔钓-流水”、“渔钧-明月”、“渔钓-雪”、“渔钓-鸥鹭”、“渔钓-酒”以及“渔钧-笛声”这六组宋词中常见的渔钓意象组合的分析,揭示出六种渔钓意象组合的不同艺术美感、宋代词人们在渔钓意象组合雅逸清高的表层意蕴下掩盖着的对于政治功名欲拒还迎的价值取向及其无可把控的矛盾而痛苦郁闷的心绪。  相似文献   

18.
李世忠 《广西教育》2015,(7):118-120,146
“春归”在宋词中,非仅指自然界春天之归来或离去,而是一个象喻意十分丰富的词汇。历经仕宦坎坷的词人,有以此意象比附仕途顺境之消逝者,有以其寓托政治生命中断后的悲愁与幽恨者,更有以之象喻国运衰颓并婉达于国家前途深重的忧患之情者。宋词幽约含蓄的抒情特色,在这一意象的使用中尽得展现。  相似文献   

19.
一、古文教育的文学解读视角我国清代批评家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的开篇中说过 :“诗有三要 ,曰 :发窍于音 ,征色于象 ,运神于意。”这说明了诗歌由声音、形象和意蕴三个层次构成。我国古代文论往往也把文学作品分为“言”(语言 )“象”(形象 )“意”(意蕴 )“道”(思想 )四个层面。如果“意”“道”在语文教学中都可归在“意”这一个层面中 ,那么 ,我们古文教育的古代文学解读视角就是由“言”“象”“意”三个层面构成的。古代文学解读从“言”到“象”到“意”的纵向理解活动 ,是一种审美的解读活动。文学解读一方面分别在各个层面里滞…  相似文献   

20.
深度学习是当下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而“象的进阶”是高中理科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从价值意蕴上看“,象的进阶”能够满足课程方案所内蕴的“三象协同”,能够满足教学改革所需要的“学习进阶”,能够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迭代培养”。“象的进阶”的运演机制可分为由情境刺激而生发出“现象”感悟、由“现象”感悟进阶到“模象”解理、从“模象”解理进阶到“意象”联姻这三个重要阶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促进“现象创设“”模象创建”“意象激发”,能够促进“进阶循环“”多维评价”和“象的延伸”,从而推动“象的进阶”的有效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