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鄱阳湖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在丰水期水域面积较大堤防较多,其中鄱阳湖区堤防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结合鄱阳湖区堤防管理现状,指出当前堤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队伍及标准化管理等四个方面加强堤防安全管理,确保鄱阳湖区堤防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2.
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的多情景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98年以来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具有明显影响。本文利用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和防洪圩堤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水文模拟,对鄱阳湖区现状(2005年)和未来不同洪水情景下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模拟分析,分别计算了相应的蓄洪面积和容积。研究表明,2005年鄱阳湖洪水位曾一度超过双退圩堤进洪水位(18.50m),双退圩堤进洪后,湖泊面积实际扩大2385hm2,相应增加6907×104m3湖泊容积。为了研究退田还湖后鄱阳湖区未来洪水调蓄功能的可能变化,本文设置了20.50m、21.68m、22.59m三种洪水水位情景,分别对应万亩(666.67hm2)以下单退圩堤蓄洪、万亩以上单退圩堤蓄洪、1998年历史最高洪水位重现三种可能情景,对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的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表明:与2005年相比,三种洪水情景下,鄱阳湖区退田还湖后将分别增加蓄洪面积17325hm2,57198hm2和65573hm2,分别增加蓄洪容积71426×104m3,205545×104m3和349175×104m3,退田还湖工程可以有效缓解鄱阳湖区的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3.
’98 洪水对鄱阳湖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长江流域性洪涝灾害驱使鄱阳湖区开始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对1998年流域性特大洪涝灾害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驱动下,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2.2%,为201.5km2,水域面积增加5.5%,为206.0km2。洪涝灾害发生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了8.5%,其中湖泊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湿地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功能,湖泊对整体提升贡献率为92.4%;而水田、旱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降低。湖区整体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和娱乐文化功能分别提升了8.2%,6.6%,2.1%与6.5%,而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功能分别降低了1.8%与0.4%。此外,对鄱阳湖洪水调蓄功能价值的计算表明,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也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4.
未来气候变化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影响,本文根据IPCC的建议,利用新近建立的基于主体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详细分析了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鄱阳湖区1985-203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这4种气候变化情景分别为A1B(经济高速增长模式)、A2(区域经济多样化增长模式)、B1(引进更多清洁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情景4(无气候变化模式)。在这些气候变化情景中,由于耕地的农业生产潜力差异显著,农户主体的收入和他们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决策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模拟和结果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可能有利于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自我调整。与A1B和A2两种气候变化情景相比,B1情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具环境友好性。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利益相关者受偿意愿及经济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致区域生态过程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7年~2007年鄱阳湖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三产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受偿意愿与经济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围绕生态环境保育政策的实施,对1997年~2000年,2000年~2005年两个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改变对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产生影响,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仅从宏观上影响鄱阳湖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从微观上影响鄱阳湖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数量,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证实了生态补偿是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农民经济可持续性保障的重要政策选择。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界定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其次,分析“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分担率,选取鄱阳湖区其中3个县作为典型区域,调查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后经济损失的受偿意愿,结果显示每户农民的受偿意愿在(1 3762~1 5525)元/hm2之间,整个鄱阳湖区域农民受偿意愿在(57.0~64.5)×108元之间;3个行政区(南昌、九江和上饶)的生态补偿分担率依次为73.0%、17.3%、9.7%。此项研究对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同时可为同类型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鄱阳湖区重点圩堤建设基本情况,对实施圩堤加固整治取得的成效及加固整治后圩堤工程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动力降尺度法对鄱阳湖区风能资源模拟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琼  贺志明  聂秋生  桂保玉 《资源科学》2012,34(12):2337-2346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以及Calmet模型,结合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对鄱阳湖区复杂地形条件下风能资源进行动力降尺度研究,并结合鄱阳湖区4个代表风场一年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动力降尺度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鄱阳湖区风能资源的空间分布,鄱阳湖区风功率密度高值区主要在鄱阳湖区狭长湖道南侧的水域和湖岸两侧,鄱阳湖北部狭管湖道为高值中心区。风能资源的数值模拟结果月变化特征与观测期间大风出现的时间十分吻合。各风场风向、风能方向以及风速频率分布模拟与实测结果比较一致,但在量级上有一定的偏差。各风场日平均风速模拟值与实测值年相关系数为0.647~0.780,鄱阳湖区70m高度年平均风速模拟值与测风塔实测值相对误差为6.77%。总体来说,动力降尺度方法模拟效果较好,可以作为区域风能资源评价和特性分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科学动态软     
《鄱阳湖区对长江洪水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课题通过评审2002年10月14日,科学技术部办公厅调研室组织对《鄱阳湖区对长江洪水调蓄功能与防灾综合治理对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K99-10-02)进行了会议评审。该课题由江西省国土开发整治研究所承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述彭院士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该课题的创新点一是提出天然鄱阳湖对长江洪水调蓄作用有限的观点;二是在国内首次定量分析鄱阳湖调蓄长江洪水降低湖口河段洪水的作用,求得鄱阳湖的调洪系数约0.2;三是对人工控制鄱阳湖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区农户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娟  舒晓波  于秀波 《资源科学》2010,32(4):776-781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不同,农户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影响因子和原因缺少系统的了解和分析.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对湖区3个县12个村的310户农户的基本信息、农业生产、渔业捕捞、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作深入了解,重点调查鄱阳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水质净化和水产品等服务,并利用SPSS进行二元logit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区农户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认知最充分的是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水产品;②不同调查区的农户,对在旅游休闲、纤维和燃料、水产品和植物产品等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差异;③性别、年龄、职业和总收入是影响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致区域生态过程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7年~2007年鄱阳湖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三产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受偿意愿与经济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围绕生态环境保育政策的实施,对1997年~2000年,2000年~2005年两个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改变对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产生影响,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仅从宏观上影响鄱阳湖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从微观上影响鄱阳湖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数量,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证实了生态补偿是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农民经济可持续性保障的重要政策选择.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界定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其次,分析"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分担率,选取鄱阳湖区其中3个县作为典型区域,调查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后经济损失的受偿意愿,结果显示每户农民的受偿意愿在(13762~15525)元/hm2之间,整个鄱阳湖区域农民受偿意愿在(57.0~64.5)×108元之间;3个行政区(南昌、九江和上饶)的生态补偿分担率依次为73.0%、17.3%、9.7%.此项研究对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同时可为同类型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区近地层风能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鄱阳湖区4座测风塔历时1年逐10分钟梯度观测的资料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平均风特征和风能资源参数。.结果表明:鄱阳湖区风速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较为缓慢,风切变指数较平原地区明显偏小,在湖区北部的狭长地带,狭管效应对风速的增强作用较为明显;受地形的影响,鄱阳湖北部狭管内风廓线分布高度一致,狭管内外明显不同;鄱阳湖区地势低洼的地方湍流强度高于地势较高的地方的湍流强度,山脊处湍流强度随高度变化不明显,在狭管内,湍流强度较狭管外开阔湖面小;鄱阳湖区风场各高度层Weibull尺度因子值在4.92~7.49之间,各高度层Weibull形状参数值在1.49~1.84之间。观测塔位于山脊上的长岭的层形状参数和射山的尺度因子值随高度的变化趋势不同于另外两个测风塔。  相似文献   

12.
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分析与应用——以鄱阳湖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新建  戴淑燕 《软科学》2005,19(2):15-17,21
首先将生态占用测度方法与其他相关研究方法作了比较,其次估算了鄱阳湖区生态占用情况,并将之与全球及全国情况进行了比较,并在最后指出了此方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王石忆 《科技风》2011,(13):240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保护是前提,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特别是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笔者建议要采取建立环鄱阳湖区环境保护执法机构,严格执法;加强舆论导向,使"环境保护"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着力点,明确产业功能定位;兴建控湖工程,加大环境保护支持力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鄱阳湖区1959年至2005年降水过程的持续性特征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彭锐  黄河清  郑林 《资源科学》2009,31(5):731-742
鄱阳湖区长期遭受洪涝与干旱的侵扰,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产与活动。为探索减少这一地区洪涝与干旱灾害的有效对策,本研究采用时序距平分析法与基于分形理论的极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详细分析了鄱阳湖区1959年~2005年近50年来降水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虽然该地区的降水量在1年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主要为分形式的布朗运动,具有长记忆特性,或持续性,但不同站点年降水量序列的分形维度差异很大,彼此相似程度不高。当时间尺度为5年时,Hurst指数在整个区域上的平均值要远比时间尺度为1年时的相应值更接近1.0,而当时间尺度为10年时,鄱阳湖区各站点降水量距平变化的过程呈现高度的一致性,50年来总体以少水期与多水期交替出现的形式变化。特别重要的是,湖区在3月~6月因降水多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年份的出现具有约10年长的周期。相反,湖区在7月~10月和11月~2月因降水少可能造成旱灾年份的出现尽管并不完全同步,但却均拥有约30年长的周期。持续如此长的少水期使得大量湖区湿地被逐步开耕,因此在鄱阳湖区有效地实施退田还湖补偿政策不仅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而且还可极大地减小特大洪水时整个区域遭受灾难性后果的几率与范围。  相似文献   

15.
黄国勤,江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学科负责人。1980年以来,先后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期间,他在导师钟树福教授、章熙谷教授、赵其国院士和张桃林研究员的指导和带领下,对鄱阳湖区耕作制度、红壤旱地资源利用、南方冬闲田开发和耕作制度改革与发展等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试验研究,相关研究刊发于《自然资源学报》《科技导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史》等多种学术期刊上。  相似文献   

16.
闫丹  黄河清  潘理虎  刘高焕 《资源科学》2013,35(10):2041-2051
本研究选取鄱阳湖区为典型区,在多主体系统理论(multi-agent system theory)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含两个子模块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系统,其中城市土地扩张子模块采用有限扩散聚合模型模拟城市主体的定居过程,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子模块则通过模拟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鉴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复杂性,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子模块包括多种类型的主体和环境层.农户主体作为土地利用决策的直接制定者,是模块中最重要的主体,其决策行为主要有两种: 耕地扩张决策和耕地位置选择决策.在整个系统中,国家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由一个政府主体来反映.通过对模型的校准,发现本研究建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系统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相符较好,模拟精度符合要求,其中城市扩张子模块的模拟效果最佳,模拟出的城市发展规模和方向都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同时,模拟结果也表明国家政策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沙岭风场风速预报试验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贺志明  吴琼  陈建萍 《资源科学》2010,32(4):656-662
本文应用MM5模型对鄱阳湖区风速进行数值模拟,应用沙岭风场100m梯度测风铁塔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验证,发现观测与模拟小时和日均风速值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峰值区一般MM5预测值比观测值小,相对观测值而言,模式模拟值变化相对平缓.MM5模型风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小时和日均偏差分别为0.323和0.371.标准差分别为2.382和1.453.模拟风速日均值与观测日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774.尽管不完善,数值模拟在目前的风能短期预报业务中仍起重要作用,也是未来风速预报和风力发电量预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89年至2006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云凯  白秀玲  姜加虎 《资源科学》2011,33(6):1186-1194
本文利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及速度、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类型转化模式等角度对鄱阳湖区近17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湖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耕地面积正在逐渐减少,但其减少速度相对较慢;而建设用地、滩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建设用地增加速度为最快;水体和未利用地受湖区水土资源开发的影响,面积出现大幅减少;林地是近17年湖区最为稳定的土地类型,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变化来看,湖区各土地类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转换,水体主要转出方向为草地和滩地,转入部分则主要来自于耕地;而受生态退耕和垦殖活动的影响,耕地、林地和草地三者之间转换较为频繁;研究期间,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通过大量侵占耕地来实现的;而滩地面积的增减主要受水位和人类耕作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近56年江西省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江西省1961—2016年81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法、EOF分析、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了江西年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近56a江西省极端高温阈值在34℃~36.7℃之间,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赣东北和赣中大部分地区,低值区位于赣北北部环鄱阳湖区和赣南南部地区;出现频次最多的地区位于赣东北和赣中吉安地区,赣南地区极端高温出现频次相对较少。(2)江西省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全省比较一致,此外还有北部与中南部出现相反的变化特征。(3)江西省年极端高温频次呈增长趋势,出现过2次明显的突变,同时存在12~14a、23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和6~9a的年际周期。(4)江西省年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同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且南部地区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较中北部明显。  相似文献   

20.
“多予”、“少取”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但仍是只“治标”,不“治本”。只有坚持在“放活”前提下的“多予”、“少取”,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放活”是根本、是关键。而要“放活”环境,最主要或最需要的是做到三个“搞好”,即搞好乡镇行政体制、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