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眼光是一种环视的眼光,即一种历史的眼光,比较的眼光,只有环视比较,才能使作品凝重深厚,才能增强新闻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新闻眼光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能看到本质的眼光。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有可能从看似无新闻的地方发现新闻。从看似只有一般新闻的地方发现重要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就是要把读者想要知道的事情告诉读者。话虽然简单,做起来却并不一定很容易。先让我们讲一段往事。上点年岁的人大约还会记得,十年动乱期间,某国乒乓球队来我国进行访问比赛。报纸上照例进行了报道,连续几天,场场比赛都发了新闻,有的新闻也不算太短,描述了比赛的热烈气氛,观众的热情友好,甚至连比赛场地上悬挂的横幅标语都写出来了。然而,如此这般的详尽报道中,却唯独没有讲出比赛结果,到底谁赢了,谁输了,比分是几比几?读者耐着性子把篇篇新闻从头看到尾,硬是找不出这个比赛结果的数字。据说,当时是强调“友谊第一,比…  相似文献   

4.
手头的两家晚报,报道同一件事,内容和处理方式大不相同,读来颇为耐人寻味。在本届世界杯女排赛中国队八连胜以后,下一仗将遇到强手巴西队。此时中国女排真正到了一个关口:对巴西、古巴和美国的三仗,必须胜一场方能确保中国女排拿到进军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第一批入场券,而对这三个队,哪一个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记者'编辑(这个职业有着这样一种偏见———甚至我们的不少记者'编辑(也这么认为———所谓记者,就是将发生的新闻记录下来,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向受众传达。比如某家企业扭亏为盈,比如某地发生车祸……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只是“录像机”和“传声筒”,还应该是“指南针”和“方向盘”。对于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来说,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一厂一店的改革措施、一时一地的发展经验,还要深入地剖析这些经济行为、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源,预测这些经济行为、经济现象对社会生活可能带来的影响,并进而为读者的价值取向或…  相似文献   

6.
7.
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记者采访时,需要有锐敏的眼光,去扫描、去发现、去透视,和用头脑去分析和思考发生在远远近近耳闻目睹的事情。而这眼光,必须具有力度,必须是新的独到的。探讨“记者的眼光”问题,对于我们如何选好角度、写出具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高质量好新闻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里我谈谈想法,可能是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8.
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记者采访时,需要有锐敏的眼光,去扫描、去发现、去透视,和用头脑去分析和思考发生在远远近近耳闻目睹的事情。而这眼光,必须具有力度,必须是新的独到的。探讨“记者的眼光”问题,对于我们如何选好角度、写出具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高质量好新闻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里我谈谈想法,可能是一孔之见。记者眼光的超前意识记者眼光为什么必须具备超前意识?看来先要弄清超前意识的含义。所谓超前意识,是指人们在一定阶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所作的具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闻报道,很容易陷于一般化,即只限于对表层新闻事实的复述和再现,而缺乏透过浅表层新闻现象对新闻实质开掘和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很多的,比如报社本身对科技新闻是否重视,是否舍得花版面等等,但一个很重要的乃至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就是取决于记者自身的眼光和修养。记得著名戏剧家余秋雨先生曾说过,真正  相似文献   

10.
我国记者招待会的由来——记者招待会史话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记者招待会是一种发布新闻与采访新闻的有效方式,它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许多部门的重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同志指出,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孙晓青 《军事记者》2007,(2):4-5,25
参加解放军报社第40次记者会议期间,了解到一组令人兴奋的数字:2006年,记者部二三十名记者在军报刊稿2400篇,其中一版头条196个,二版头条141个,三版头条112个,其它版头条102个;此外,他们还在《中国国防报》刊稿124篇……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地方,但又不要被地方的区域性所局限是地市报记者写出深度报道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地市报要实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重任,记者拓宽视野,放眼全国,加大报道力度显得十分重要.地市报记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眼光的“广、敏、深”三个字上做文章,克服“近视眼”、“瞽目无视”和“老花眼”三种眼疾.  相似文献   

13.
财经新闻正在成为主流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财经报道的议论也日渐增多:记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报道有违事实;专家长期占据版面,挤占公众话语权;媒体丧失公众立场、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采访不到位。从论坛和材料堆中爬出来每天,财经记者的邮箱里会被各种信息填满。他们被邀请参加的活动和论坛也很多。有时,记者赶场一样奔波在几个论坛之间,紧张记录与会专家的观点。但他们有时会惊讶地发现:某些专家和记者一样也在忙着转场,而且论调一样。这种没有效率的采访,实在让人懊  相似文献   

14.
出塞战斗的记者生活之一谈风对于记者来说,他的生命是永远年轻的,而不必问他的年龄大小;他的生活总是充满战斗的气氛,因为他总是处在社会矛盾的漩涡中;他的精神状态始终处于跃跃欲试之中,而不管他周围的环境多么平静;他必须虚怀若谷,因为他每天都要碰到新鲜事,每...  相似文献   

15.
扬长避短是一句老话。避短常常是扬长的一个前提条件。编辑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就是发现记者及其稿件的优长与短处,而更多的工作集中在挑错这一点上。在新闻工作中,人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在一线奔波惯了的记者,到编辑部里做一段时间的编辑工作,再回到采写业务中,常常会有较大的提高。因此,我觉得:通过编辑的眼睛来看记者工作易见的错误,能更清楚  相似文献   

16.
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出台以后,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大大“缩水”,腾出的媒体空间报道什么?怎么报?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其实,中央在《意见》中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就意味着记者要眼睛向下,身子下移。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眼光———读南振中同志《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有感刘向东不久前,读了南振中同志的《新闻记者的发现力》,这是他对新华社国内记者的讲话。新近又读了他的《新闻记者的透视力》,是对新华社驻外记者讲的。这一内一外,一“发现”一“透视”,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我...  相似文献   

18.
1980年底,经过5天6夜闷罐车行军,我和同批的山东新兵一起,来到了中越前线。那一年,我17岁。在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炮手的同时,我的写作生活也开始了。与前线大多数士兵“作者”们不同的是,我径直选择了新闻。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从此成为我20多年新闻生涯中最主要的采写方式。深入细致的采访无疑是艰苦的,但更艰苦的过程在于发现、思考和联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又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  相似文献   

19.
省 市党报要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努力将报纸办得更具权威性、公正性、可读性 ,这已成为报业经营者的共识。然而 ,报纸广告如何在向读者传递经济活动信息的同时 ,进一步开发广告新体裁 ,让报纸广告触角更广、蕴意更深 ,最终将其提升到广告主和读者普遍叫好的另一种境界 ,并使读者不再对广告感到厌烦 ,甚至将阅读广告作为看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问题至今尚未让诸多报业经营者所认识 ,这也是目前许多省市党报经营走不出怪圈的根本所在。为了充实报业经营队伍 ,《解放日报》的一批记者、编辑涉足报纸广告领域后 ,用记者的眼光…  相似文献   

20.
如今,工作、生活条件好了,有的新闻工作者深入采访的作风却差了;接待、招待的标准高了,新闻的精品却少了;交通方便了,离老百姓的距离却远了。 应.当承认,省、地、县新闻单位中,确有少数“三包”式记者,即“非富裕地区不去,非小车不坐,非宾馆不住”的包吃、包住、包接送的记者。慵懒,不愿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这对新闻工作者是非常有害的。由于采访作风不深入、不扎实,写出来的稿件则干巴巴,没深度,没活力,少激情就不足为怪了。 深入,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一篇好新闻,好象险山上的奇花异草,没有革命的激情,不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