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这引起人们的兴趣。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现将采写过程中的两点体会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2.
人物专访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近几年来,不少报纸都开辟了“专访”栏目,可见对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视。所谓人物专访,就是作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对事先选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题性访问的纪实。专访中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广大读者较关心的问题,专访的对象应该是有一定知明度人。人民日报女记者柏生以写专访著称,她在谈专访写作的体会时说:“从写作角度来看,专访比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更自由,它可以象写消息那样简洁明快地表述:可以借用散文、随笔的语言和特点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也可以采用谈话的形式进行专题记述。所以说,专访不仅内容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3.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如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我国名中电脑专家、“五笔字型”发明王永民教授,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  相似文献   

4.
人物专访既是通讯、特写、访问记三者的融合体,又具有独特的风格,是一种大有可为的文体。正如著名记者柏生所述:“从写作角度看,专访比一般意义上的通讯更自由,它可以象写消息那样简洁明快地表述;可以借用散文、随笔的语言和特点叙事、议论、描写、抒情;也可以采用谈话的形式进行专题记述。所以说,专访不仅内容丰富多采,形式活泼自然,而且写得好思想上具有时代特色,富有战斗性,是一种能够很好地、迅速地反映和揭示时代生活特点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6.
人物专访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发表人物专访,有的报纸还开辟了“专访”、“本报专访”等专栏,刊登较多的人物专访,使这一新闻体裁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物专访是一种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人物专访与其他报道类文体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专”字上。它是记者事先带着一个比较明确的、专门的目的,对有关人物进行的专门采访,对采访对象的谈话加以实录,穿插一些现场实况和背景材料写成的。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第一、明确目的选好专题。专访是对某一个人物或几个人物的专门访问,所以人们通常习惯又将它称为人物专访。它与人物通讯不同。人物通讯的报道对象是新闻人物,而人物专访虽然是对人物的访问,但它并非专门报道人物本身。一般来说,它是通过对人物的专访,或报道某一人物,或…  相似文献   

8.
董颖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06-107
近年来人物专访这种形式被广泛而大量地应用在各种形式的媒体之中,比如报纸、杂志、广播以及电视节目当中,更出现了很多人物类期刊.人物专访之所以受到这么多媒体的青睐,是因为人物专访写作能够十分直观地体现出记者和被采访的人物之间面对面的思想交锋,同时没有经过掩饰和处理的人物语言特色以及所处的微妙环境氛围都能给人物专访写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9.
高明的摄影师,大都善于抓取最能表达自己思想或感情的镜头,善于抓住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典型事例,将其拍摄下来.使读者从这一个画面(或照片)中,领略其丰富的生活或社会内涵。写人物的散文亦应如此。作者应善于选取最能表现人物品格、能力和性格的事件和细节,加以描绘,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才能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写人物的散文不同于小说。小说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故事情  相似文献   

10.
人物专访──访惠普公司巴塞罗纳分部总经理博纳德·马瑞克先生讲话录音整理(1998年10月)巴塞罗纳分部位于巴塞罗纳SantCugat,它是惠普办公商务的一部分。马瑞克负责惠普全球范围内大幅面喷墨打印机业务,包括研究、发展、市场和生产。马瑞克1952年...  相似文献   

11.
人物专访,目前已成为一种读者喜爱的时兴的新闻体裁.专访要求写得实实在在,用事实说话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写得生动、活泼,有现场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我想先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990年1月,我写了一篇人物专访《难忘故乡梨园情——访台胞俞琦女士》,内容讲一位当年宜昌街头抗敌剧团的小辫子演员,在大陆隆重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之际,故地重返时的观感。原稿中写道:“俞琦女士翻开相册,让我看她年轻时的剧  相似文献   

12.
13.
搞写作的人,要做有心人,要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写作者的基本功。作家的眼睛,要像磁铁一样引吸着生活中一切精彩的细节、生动的形象、难忘的形体动作。要像画家那样明察秋毫,细致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各种色彩和光影。在画家的眼睛里,雨前和雨后的光线是不同的,林边的阳光和池边的阳光,其温度和色彩也有细微的差别。我们就要学习画家观察、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有人认为日常生活平淡无味、单调枯燥。他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是因为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观察、感受和领悟的能力。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始终像一个儿童…  相似文献   

14.
有人认为,人物专访只是一个技巧问题,只要采访者占据主动位置,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种认识未免有些偏颇。一、思想定位──人物专访的关键1997年5月18日,我国第二届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在庄子的故里蒙城召开,这次会议学术性很强,怎样采访?采访什么?当时心中无数。庆幸的是,我先睹为快拜读了大量递交会议的学术报告,对庄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庄学的初步了解,把庄学定位在为现实服务的层面上,使会议采访的主题进一步明确了。为避开与各大新闻单位题材相撞,我选择了三个切入点:一是避开庄学的学术思想,侧重庄学…  相似文献   

15.
专访,是作者对事先选定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题性访问所作的报道。专访作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样式,与消息、通讯、特写等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它像消息那样及时、集中,却比消息具体、细致、翔实,不仅使受众知道采访对象谈话的详细内容,而且使他们知道谈话时的情景、动作、表情,因此。比消息具有更大的可接受性和现场感。它像通讯那样灵活自如,但它的报道内容比  相似文献   

16.
丁莉 《视听界》2000,(2):36-36
人物专访,顾名思义,是对某一人物或人物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门的采访和介绍。它和一般意义上的人物通讯有较多的共同点,但它比起新闻来能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新闻人物;写作上较通讯更为灵活、自由,因此近年来受到各类报刊的重视,同时也受到读者的欢迎。在长期的采编实践中,如何针对广播电视报的特点采写人物专访,我的体会是: 一、专访要“专”自1983年开始,江苏广播电视报开辟“本报专访”  相似文献   

17.
《"实力"救不了李登辉──一评"两国论"背后的"四张牌"》,是解放军报批驳李登辉"两国论"4篇系列评论员文章的开篇,获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言论类一等奖。1999年夏天,李登辉公然抛出分裂祖国的"两国论",惹得天怒人怨,全国各大报刊相继刊登批驳文章,解放军报也在第一时间推出了《李登辉不要玩火》等重要评论。如果说第一轮次的批驳只是表明了我们捍卫祖国统一的鲜明立场的话,那么,怎样才能更深刻地揭露李登辉的反动本质,把这一斗争引向深入?古人云:"非深思格物,体道躬行,不能陈理。"经过认真研究分析,我们觉得,李登辉之所以敢冒天…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节过后,河南省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年轻记者到北京采访,顺便来看望我。谈起他近年来的学习情况和写作方面的进展,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下功夫读了您给我的那本《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这本书对我采写和编辑新闻稿都很有帮助,内容很具体,很实在。” 听这位年轻记者一说,我想到:指导,贵在具体。《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的确是可以对年轻的记者、编辑起到具体指导作用的一本好书。 1998年春天,新华出版社老编辑、我的同乡万福元同志来访,说“新华出版社准备出一本书,我把书稿带来请你看看。…  相似文献   

19.
前年5月,《储瑞耕文集》出版,煌煌60余万言,收入作者1978-1992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章400余篇。这些文章,除了20来篇为“溶进了杂文要素”的新闻、散文、小小说外。其余绝大部分为言论、杂文或有关创作方面的论文。储瑞耕的杂文,有些已为人们所熟知,如说“五十打蔫”》、《“骄傲”的紧箍帽)等,当时都产生过很好的社会影响,在杂文界也颇得“口彩”。不过,这一回当作者把比砖还厚的文集寄给我“教正”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这么多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据作者称,这400余篇文章还是从1100余篇公开发表的作品中选…  相似文献   

20.
随笔,无可争议的“最自由的文字”(鲁迅),但若因此以为随笔“随意”而可以怠慢其思想的严肃性,那是莫大的误解。傲视严肃性而流入插科打诨,那只是随笔最常见的悲剧。严肃的思想理性,随笔活灵活现的灵魂,迎风高扬的旗帜。如果说随笔评论《怎让沉渣又浮起》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能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刊用,并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四川好新闻言论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台随笔奖,那显然只能归功于随笔思想的严肃性。着眼社会时弊,是专栏评论永恒的主题,也是专栏评论永恒的思想魅力,更是随笔言论不可推卸的神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