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进 《记者摇篮》2005,(3):30-30
目前,能为观众展现出最为真实可信的影视画面的,当数电视纪实专题片了。这是因为,电视纪实专题片具有突破了一般典型化的影响和限制的魅力。而这个“真实可信的世界”。就是由一系列保持了自然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在有机捕捉和创作下建构起来的。为了理清细节在电视纪实专题片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特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是贵州日报高级编辑,长期在编采一线工作,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工作的感悟颇有独到之处。此文篇幅稍长,但论述深入浅出,较为好读,也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专题片中,细节的运用至关重要.真实生动的细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中.会有多个鲜活而又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推动着事物深入地发展。同时这些细节也是专题片中的闪光之点、动情之处,能够深深地吸引观众感染观众.而对于专题片的编导来说,细节也是最难把握与表现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的、有影响的火灾及抢险救援等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中,由于电视传播具有直观、逼真、生动、现场感强的特性,使纪实专题片在真实记录灾难现场、弘扬消防战斗精神、警示教育民众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细节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编辑,最怕的就是所发的新闻稿件失实。尤其是在报纸不断扩版,新记者较多的情况下,如何把握新闻真实,杜绝虚假报道,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一张报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张报纸的报格和新闻工作者人格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讲,编辑的责任就显得更为重大了。  相似文献   

6.
现场短新闻以短小凝练、形式活泼的报道方式深受读者青睐,但记者在采写时却往往有种畏难感。其实,只要多观察,从典型中寻找细节,精选切入角度,以小见大,并运用白描、叙述等手法还原现场感,写好现场短新闻并不难,如果适当运用散文手法,短新闻将会更精彩。  相似文献   

7.
周洁  王昕 《编辑学报》2016,28(3):230-233
针对科技论文编辑加工中细节瑕疵小而杂、散而乱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对常见细节瑕疵优化的“三原则”,即须遵循匹配性、完整性、一致性,从而提升文章的严谨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8.
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主持人凭其独特的主持风格和个人魅力吸引着广大电视观众,那么如何让这些魅力主持人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呢"?名人效应"的正确运用最为关键。"名人效应"一般是指由于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而在广播电视中,由于节目主持人的出色表现,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当他  相似文献   

9.
“一稿多投”的“板子”不该全打在作者身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作者通过互联网给纸媒投稿时,常常会收到这类的自动回邮:请勿一稿多投,尤其是不要给几个版面的编辑发同一篇稿件,以免造成重稿.我们一经笈现,将停用或慎用该作者的来稿.  相似文献   

10.
伊人 《编辑学刊》2012,(2):24-26
正"兄弟分享嫖妓的乐趣"给文章起标题,不仅是作者的分内事,往往也是编辑的一种技术活。有经验的编辑拿到文章,感觉其文尚可,标题却平淡无味,于是眉头一皱,"题"上心来,妙笔一改,境界全出。因此便有  相似文献   

11.
编辑,按照相关要求对稿件进行策划、修改、加工。有人说,编辑就是一项"挑刺"的工作,这样的说法虽然不太客气,但也有其道理。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十年有余,笔者认为,编辑是稿件的"美容师",是版面的"看门人",编辑在加工稿件、编排版面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双"火眼"。在报社工作久了,发现编报纸的比起做电视、做广播、做网络的要"吃亏"得多,人家可以随时更新修改稿件,而报纸白纸黑字,一旦出版就再无收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朱凌燕 《传媒观察》2012,(10):47-48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高品位、高质量,是一份刊物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然而,对一份刊物而言,其作者群往往是参差不齐的,稿件(尤其是自发来稿)质量更是千差万别,正是编辑工作的"深度",才能保证刊物的品位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26日到5月13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跨越海峡,率团访问大陆。面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央视新闻频道、一套、国际频道、九套都及时跟踪,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此进行了报道。这其中让观众记忆犹新的还是这样一些镜头:连战在黄土高原面对59年不曾祭拜的祖母墓,情感也难以自抑。记得他轻抚墓碑、端详墓碑的眼神;记得他轻擦眼角、紧抿嘴唇的“小动作”;更记得他在黄土地上一步三回头的不舍……这些深深打动观众的都是——电视新闻细节。  相似文献   

14.
15.
编辑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打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把编辑做版当成是厨子炒菜,编辑就是厨师、作者是原料提供者、读者是食客。厨师只有备齐了上好的原材料,才能做出让食客们盛赞的佳肴。  相似文献   

16.
李萍 《新闻前哨》2022,(14):10-11
民生新闻的观察视角应当是微观的,这是对百姓的无微不至,更是对新闻素材的见微知萌,也是对民生新闻报道内容的体察入微。那么如何将民生新闻的细节报道出来,也就值得所有媒体人积极反思并深思。鉴于此,结合笔者多年民生新闻报道经验,本文探讨了民生新闻报道细节对内容产量的影响,并在微观察视角下提出了用民生新闻报道细节提高内容产量的对策。旨在全面提高民生新闻报道质量,在内容产量上再创新高。  相似文献   

17.
对焦点热点新闻进行解构已成为当下报纸普遍的新闻操作手法.其目的是将焦点新闻做足做透,挖掘新闻本身的内涵,综合运用多种编辑手段,最终在版面上形成立体呈现,引起读者注意的同时进行解疑释惑.  相似文献   

18.
答有规则。从表面看,"作者通信处"的译法似乎比较乱,但这种"乱"是遵循了以下规则的:1)文章作者为1人时,译成"Author’s address";2)文章作者多于1人且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多于1个时,译成"First-author’s address";  相似文献   

19.
一份报纸需要诸多版面来支撑,而每个版面的宏观把握与微观处理则需要一支精干且专业的高素质采编队伍来组织实施,而运行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的高低。本文将结合吐鲁番日报社运行机制由"采编分离"到"采编合一"的实践过程,提出一些思考。一、由"采编分离"到"采编合一"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行走”,是非虚构创作的坚实基础,也是作者应当坚守的精神信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几乎所有优秀的非虚构作品,都是作者坚韧不拔地“走”出来的。非虚构开山之作《冷血》是这样,梅勒的《夜幕下的大军》是这样。中国作家张正隆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100万字的《雪冷血热》之后,其最大的感叹也正是:“《雪冷血热》是用脚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