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年前,军委邓主席来厦门视察驻厦海军部队时,我为他老人家视察部队拍照时的情景经常闪现在眼前。那是1984年2月8日的事。我当时是水警区政治部的新闻干事,负责邓小平视察部队的摄影和报道。一大早水警区政委胡军康就对我说:一定要把邓主席视察部队的摄影和报道搞好,做到准确及时无差错。早饭后,我穿好军装,身背两架照相机来到码头上等候。这时,只见巍然停靠在岸边六艘护卫艇的指挥台上,炮位上和所有部门的水兵,都很有层次地列队,在水警区副司令员居金魁一遍又一遍的口令之下,水兵一遍又一遍地演练:“首长好!”“为人…  相似文献   

2.
我从1976年开始在部队搞摄影报道。1985年12月14日随部队开赴云南老山前线。行前,《解放军画报》、《陕西日报》、《人民军队》等报刊聘我为特约记者。当时,我觉得背了十年、只有几斤重的“铁疙瘩”,一下子变得很沉很沉。战争、战地摄影对我来说太陌生了。而自己在战场上又是双重身份一战斗员与摄影员,不但要考虑如何完成好报道任务,还要想到伤、残甚至牺牲。因为我首先是战士,其次才是摄影员。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也许只此一回。所以,我常用战士的一幅对联来勉励自己:“害怕艰险莫走这条路,贪生怕死别八这个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这些年我所拍摄的照片80%以上都是反映部队生活的。下面就一名军事摄影工作应当如何深入基层、怎样贴近官兵,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4.
我很喜爱摄影,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曾是出国部队新闻资料摄影员、兵团宣传干事、大学校报总编兼新闻摄影,《解放军报》、《兵团战士报》、《安徽日报》、《中国教育报》的摄影通讯员,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摄影作品一百多幅,可以说是一名业余新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发的增加,我特别珍惜过去那难忘的战地摄影岁月。  相似文献   

5.
一、在艰苦环境中迈出新闻生涯的第一步我1968年入伍,不到半年,就被调到团政治处当报道员。先是搞文字报道,后来,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转业,移交了一台照相机,领导决定交给我用,从此,开始了我新闻摄影工作的生涯。我深深地感到,新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事业需要它,部队官兵欢迎它,我就下决心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然而,在部队基层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是不容易的。我当时所在部队驻守在东北长白山地区,条件非常艰苦。我们的宿舍、办公室在一个大房子里,说是房子,其实就像用木头搭起来的小窝棚。摄影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  相似文献   

6.
新闻摄影的“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标准和要求,每个记者和编辑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尺度。我认为,它是摄影记者在人们关注的事件和问题发生的过程中,用摄影的形式截取其中的一个或数个层面,进行深层次的阐释和透视的结果。 但是,这只是一个概念界定,具体到报道实践或摄影成果,“深”还是“不深”就见仁见智了,只能凭记者和编辑的感悟去评价。加上今年春节,我已连续十五个春节下部队采访,  相似文献   

7.
我曾在部队当了20多年摄影通讯员,从入伍至转业到地方,一直没有离开新闻摄影岗位。其间,除了负责向部队报刊提供新闻图片,还有不少图片在地方报刊发表。1993年10月,我脱下了心爱的军装,转业到石家庄日报社继续专职新闻摄影工作。石家庄市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军政军民关系融洽,编辑部经常收到部队摄影通讯员的来稿。由于我也是军人出身,对部队来稿就多了几分偏爱,编发了不少军队支援地方建设和人民群众以不同方式拥军优属的图片。有的照片还在各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但是从众多的部队来稿中有时常发现一些问题。有的照片属于技术方面…  相似文献   

8.
施文标 《军事记者》2004,(11):14-15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军事新闻摄影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原则.就是要把照相机始终对准部队基层,对准生活第一线,聚焦官兵,为部队建设服务。这是部队军事摄影记者的根本态度问题。端正这个根本态度,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0.
每次钻暗房熬通宵制作出一批照片,影友们总是先睹为快。看了以后,免不了要议论纷纷,贬褒不一。但有一点意见趋向一致——他们认为我对作品的处理手法与众不同,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我想,“不同”和“独特”或许就是一种“风格”罢。我追求一种深沉而又单纯的艺术效果,力求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反映出主体的物质来,达到“平实中坚突兀,细微中展雄奇”的艺术境地。这大概是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初涉影苑时,部队驻扎在祖国大西北的戈壁深处,营区四周全是茫无边际的戈壁滩,荒凉而又空灵。作为一个业余摄影者,我既没有专业摄影家…  相似文献   

11.
郑孟进 《新闻记者》2005,(12):41-42
我在部队和地方从事宣传和新闻工作二十多年,多半时间担任领导职务。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做好新闻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点: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大力讴歌先进典型作为一个亮点来抓“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担任现职期间,我先后分管过《温州晚报》社会新闻、国际国内新闻、文化体育新闻、都市生活新闻以及本报电子版。一段时间,社会新闻中负面报道比较多。如何加强正面报道,成了我经常思考的问题。2002年秋天,一次我在市区景山康复中心附近散步时,偶然发现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有一块建于1956年…  相似文献   

12.
“不怕无能,就怕无恒”。这既是沈阳军区某部医院助理员、业余新闻爱好者李红兵的座右铭,也是她在新闻之路上做出成绩的原因所在。谈起李红兵搞新闻,部队和医院的战友都知道她的“老师”是一位战士。那年春天,医院去驻地少数民族地区义务防病、治病。战士摄影报道员慈彦昌将医院官兵为少数民族治病的场面拍成照片刊登在驻地报纸上。李红兵看到登在报纸上的照片,心想:如果自己能学会摄影,医院和部队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不就可以随肘报道出去了吗?于是,她自费5卿0多元买了照相机,拜那位战士为师,学起了新闻摄影。有的同事开玩笑…  相似文献   

13.
季增 《档案天地》2007,(2):43-44
我是一位70岁的老摄影工作者了.1956年12月参军入伍,曾在沈阳军区3317部队任摄影员。刚参军时主要负责工程摄影,为日后检查工程质量留存照片档案资料。1960年雷锋入伍后.我除了搞工程摄影外.还为部队搞宣传报道拍摄部队训练、生活的照片。从此便接触到了雷锋同志.也成为雷锋入伍后第一位为他拍照的人。大家熟悉的雷锋练投手榴弹、练双杠、擦汽车、手握钢枪站在毛主席塑像前等照片.都是我为雷锋拍摄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军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多年的采访报道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运用典型指导、推动部队工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是促进部队各项工作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新闻摄影工作者采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典型有着很强的社会功能,它对读者不仅能起到指导和教育作用,而且能起到良好的榜样和激励作用。由于典型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激励人们工作不断进取,起到_了“引路人”作用。所以在采访中,有时只注意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挖掘典型,忽视了各种报造手法,往往用典型自身的价值、时代性、社会功能等,取代对于典型报道…  相似文献   

15.
眼前这张长年悬挂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照片——《切断敌人的供给线》(见本期中心插页),是1944年我在日本侵略者的炮弹射程之内,夜间采用镁光拍摄的。老百姓叫它“铁路大翻身”,摄影家说它是“文献性”作品,我说它是“碰上的镜头”。这幅作品先后被选入《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集》、《人民战争必胜》和《难忘瞬间》等大型影集,并多次走向世界,参加大型的出国图片展览。 那是当年的一个夏夜。我作为敌后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的摄影工作者,跟随一个团的部队,向敌占区山西省忻州南边的铁路沿线进发。这次军事行动的任务是破坏敌人的供应线,扩大解放区,解救沦于日本侵略军铁蹄下的人民。 为了防止事先被敌人发现我们的行动,部队和民工都夜行日宿。那次连续两个夏夜的行军,非常紧张而神秘。部队行  相似文献   

16.
在隆重纪念建党八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重温江泽民同志关于“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的重要论述,我深感肩负责任的重大。我们党报报人要做到不辱使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新闻宣传任务,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固树立“政治家办报”的观念,做党的新闻工作的忠诚战士。要努力提高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论述来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好党和人民的喉舌的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正确的舆…  相似文献   

17.
在“正确”与“引导”两方面下功夫刘方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党和人民在新时期对新闻宣传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这是一项关系全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完成好这一崇高使命,我认为,需要我们党政领导干部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正确...  相似文献   

18.
前年,我从部队转业回来,领导把我分配到《南阳日报》社暗室里工作,发挥在部队学到的摄影知识,一边洗相,一边摄影。一年多来,除了完成洗相任务外,在摄影.上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南阳日报》发照片144张,中央和省级报刊发照片30多张,年终被报社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领导  相似文献   

19.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新闻摄影,又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常常感叹,新闻照片为什么总是出现雷同、重复的东西?比如,在军事新闻摄影报道中,从老总到夜班值班主任,再到各版面编辑和图片编辑,都在感叹来稿中“围一圈人”、“举拳宣誓”、“黑板报前”、“敲锣打鼓”类的照片那么多,而且是那么惊人地相似。什么原因使得基层部队大量的新闻图片来稿都往这几条窄路上拥挤?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这个新闻名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摄影领域。作为一种标准和要求,每个记者和编辑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尺度。本人对“深度报道”的理解是:摄影记者在人们关注的事件和问题发生过程中,用摄影的形式,截取其中的一个或数个层面,进行深层次的剖析、阐释和透视的结果。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性的概念,具体到某一部报道摄影作品中,很难界定为“深”还是“不深”。只能凭记者和编辑的感悟去评价,当然,读者的反映也是深度的标准。我愿把自己多年来在春节大年三十至初一这个时间段,对部队节日生活进行跟踪采访实践中,如何突破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