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文 《出版视野》2006,(1):47-47
古代诗人乐于用浓墨重彩描述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的各种习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颂来仔细看。”这是清代文人蔡云描写腊月二十四扫尘的风俗。“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这是晚清诗人罗昭描写祭灶的风俗。  相似文献   

2.
不忘读者殷殷期望赴甘肃采访组奔波采访15天,东西行程3000里。西北的冬天,并不像古人描写的“一川碎石大如斗,西北风来满地走”那样可怕。只见天空湛蓝高旷,空气清新宜人,虽然满目黄土,却是尘土不兴。据说冬天大多数日子都风和日丽。戈壁滩上的嘉峪关,温度低...  相似文献   

3.
杨雨 《中国广播》2004,(7):54-56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东晋末年。他的生活主要是隐居躬耕,是个“赫赫有名的大隐”。因为他在诗中多歌咏隐逸,描写田园,所以被称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平淡自然而又富于真情实感。他曾写过二十首总题为《饮酒》的组诗,其中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在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的描写以及对“李、杨”二人的评价与态度上,都因时代和诗人情感因素制约而不同.晚唐诗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情感体验、结合时代诗歌特色去塑造不同的帝妃形象,使这一题材越来越带有传奇性.  相似文献   

5.
读过唐代诗人自居易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的读者,大概不会忘记诗中那成功的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尤其是对江月的三次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别时茫茫江浸  相似文献   

6.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浪漫主义的诗风豪放飘逸。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诗人“伤感”的一面,秋天,霜露,成了李白抒写悲感的物象。在四季中,秋天被文人赋予的感情色彩至为浓烈,屈原《湘夫人》、宋玉《九辩》,都以有悲秋描写而著名,至宋欧阳修《秋声赋》对秋天作了总结和概括。文人的作品反映出季节与人情绪的对应关系,成为一种审美定势,人对自然的敏感,说明人的审美取向、心情哀乐,这是早为人看破的道理。尽管在人和景的对应中也发生过一些例外,如情与景的错置现象,见乐景而增悲,见哀景而转乐,《诗经》有云:“昔…  相似文献   

7.
黄河古诗词是历代诗人对黄河风物、人文、历史等的描写与感思,是诗人故事与黄河故事的交织,蕴含重要的黄河文化艺术价值,是阐释并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文献。将古诗词蕴含的黄河文化核心内涵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效传播,讲好诗人故事与黄河故事,有助于增强黄河文化的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8.
“祀典尊崇祭品齐,预储簿记数堪稽。帝乡土物依时贡,鹿尾雕翎敬谨赉。”这是清季诗人沈光裎描写进献贡品的一首诗。诗中的“帝乡土物”,即指向清皇室所进献的贡品。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参用赋体,李贺亦然,但却为多数研究者所忽略。赋对李贺诗歌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艳情赋影响了李贺爱情诗凄艳迷离风格的形成;京都赋不仅为李贺贵族生活场景的描写提供了大量素材,而且在字句、写法、谋篇布局上亦提供了有益借鉴;而《李凭箜篌引》等对音乐的描写在构思上仍未出《七发》以来奠定下的模式;此外,赋的语言及铺陈排比、曲终奏雅的写作特点,也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深山幽谷中的一朵无名野花引出问题,全书以不同角度讨论传统艺术哲学中“小中见大”这个重要观念。古代中国的诗人、画家在创作时,对于精心选取的描写对象能否“入画”,当然有其美学标准。通过这些审美的小趣味,在丰富的生活素材中找出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场景。  相似文献   

11.
唐诗黄河意象代表着唐代诗人对黄河的文化感知,具有独特的形象特征与审美特性.以文学地理学视域考察《全唐诗》中描写黄河的诗作,可知唐代诗人关于黄河意象的塑造蕴含着鲜明的黄河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并可进一步挖掘其在文化符号及文化贮存等方面的价值.根据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设计黄河文化传播方案,亦是一种兼具学理性与创新性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开发西北的角度,介绍了民国时期行走在荒漠古道,不畏艰险的女飞行员林鹏侠独自西北考察之成因及其开发西北之佳作《西北行》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赵岩 《大观周刊》2012,(20):22-22
东晋末年,陶渊明用清新自然的笔法描写田园风光,阐述日常生活的哲理,从而开拓了新的诗歌题材--田园诗。自唐代以后,诗人纷纷效仿,出现了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14.
读过唐代诗人自居易著名的叙事诗《琵琶行》的读者,大概不会忘记那成功的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尤其是诗中对江月的三次描写,堪称神来之笔。“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出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茫茫心绪;“唯见江心秋月白”,以万赖俱寂,只见江月的夸张来反衬琵琶演奏效果的强烈和听众感情的沉重:“绕船月明江水寒”则渲染出了琵琶女的孤单寂寞和凄苦抑郁。在这里,本来了无声息的月光被赋予了一种灵性,而且  相似文献   

15.
江丽丽 《现代声像档案》2006,8(3):F0004-F0004
昭君村,在兴山县老县城高阳镇西北七华里,座落于如锦似绣、清幽恬静的山台上。汉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昭君出塞被封为“宁胡瘀氏”后,昭君村名传后世。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过荆门山》中写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白居易在《过昭君村》中也咏叹“灵珠产无种,彩云出无根。亦如彼姝子,生此遐陋村。”  相似文献   

16.
《湖北档案》2004,(4):34-39
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紧张激烈地进行时,西北野战军与东北、华东、中原野战军遥相呼应,把胡宗南集团死死地拖在了西北战场,使其无法动弹,不能向其他战场支援。  相似文献   

17.
正夏之三月,烈日炎炎,暑气逼人,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我国古代诗人在消暑纳凉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吟诗作赋。宋代梅尧臣的"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就是描写中伏日在古树参天、环境幽静的寺院里消夏的情景。诗人杨万里则视荷花池为清凉的世界,几回流连忘返过后,写下《暑热游荷花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大诗人王维喜欢  相似文献   

18.
符旭 《大观周刊》2012,(21):21-21
爱尔兰诗人叶芝早期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他归隐的愿望,描写了许多幻想的仙境。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不少学者认为二人的诗歌颇有相似之处,实则不然。本文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与叶芝的《茵尼斯弗利岛》为例,揭示叶芝渴望的是一种与精灵为伍的仙境.是虚幻的:而陶渊明追求的是躬耕田园。是真实的。本文探讨了二者的区别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22,(3):27-31
<正>本书以李白的经历为经、代表作为纬,交织还原了诗里诗外真实的李白。全书文字生动、描写细致,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之中融入了作者对李白生平交游的坚实考证,言而有据。在叙述李白生平的同时,作者将李白的代表作品对应其具体的人生阶段进行解说,对于作品的写作背景与情感表达、诗人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都有淋漓尽致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平舟 《现代出版》2001,(1):45-46
一首诗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在诗人心灵的熔炉中要经过哪些玄妙的工序 ?这些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给予回答,如诗人的创造谈、作家的随笔、日记、心得乃至传记,如文艺心理学和美学等。由于角度和讨论幅度的限制,这些回答的系统化和针对性各有不一。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诗人审美心理论稿》一书中,作者徐润润则试图集中解决这一问题。   诗人常常被称为天才,具有令人敬服的“神力”。其原因就在于除了诗人在个人的先天素质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外,人们还对诗人创作时的复杂心理状态缺乏系统的认识。尽管在创作学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