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日,有学界专家提出了民生新闻异化的观点,这便是时下的民生新闻内容琐碎,缺乏厚重,反映的多是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小事,婆婆妈妈,絮絮叨叨,读后如一杯白开水,体现不出民生新闻的重大主题;偏重腥、性、悲,一些报道成了“三级片”、“恐怖片”、“忆苦思甜片”,  相似文献   

2.
20年前的9月14日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徐璐”抢跑”.到大陆进行了两岸分隔38年之后的第一次新闻采访.轰动一时. 当年的中共决策层.面对不期而至的来自台湾民间媒体的采访要求.从促进台海交流、增进双方了解的大局出发.以乐观其成的心态和开放自信的姿态,给予了充分的配合和帮助,并明确指示“自由采访::台湾记者想采访谁,到什么地方采访,都要尽量满足,开放。” 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完成破冰采访之旅的两位记者日后回述道:”亲眼看到真实的大陆之后,不禁令我们感到过去几十年中.台湾当局所做的反共宣传是多么的僵化。”而他们的报道,经过大陆《参考消息》的转载,让平时看惯了大陆记者文风的读者们,闻到一股新鲜之风。 《自立晚报》抢先大陆行促使蒋经国加快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案的实施。自此.”台湾社会要求与大陆交流的力量.如万马奔腾,沛然莫不能御。”台湾老兵返大陆探亲、台商投资大陆、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江八点“提出、连宋络绎访问大陆……事实证明.尽管20年来两岸关系中有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不和谐音,但由两岸新闻交流开启的台海民间交流之路越走越宽.目益成为保障台海和平的稳定器和促进两岸共同发展的推进器。 20年回眸,如何进一步发挥两岸媒体在促进台海和平互动中的角色.值得两岸同仁深思. 仅以此文纪念2007年中国记者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4.
一切文章都是文字的艺术。新闻稿件怎样才能色香声味纷然杂陈?《文汇报》今年5月16日列发的《“靓女”为何找不到“婆家”》一文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乍见题目,似乎又是大男大女们婚嫁媒娶之事,然而匠心独运的新巧也正在于此,玩味几句,阅欲便油然而生。作者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葡  相似文献   

5.
“新闻老战士发挥新作用”倡议发表以后,为了倾听老战士们的意见,我们约好访问海洋局副局长张玉麟同志。那是一天上午,当我来到他的办公室的时候,他高兴地说:“你们的倡议好,我赞成!”为何访问这位在职的老战士?原来,张玉麟早在今年1月30日写了离休报告。他逢人便  相似文献   

6.
文有仁 《新闻三昧》2004,(11):24-25
“新闻报料人”,又称“新闻线人”,是近些年在我国新闻界出现的新现象。如何认识其作用并对待这样一支队伍,在我国新闻界有不同意见。早期,曾有不少同志对此持完全否定态度近期,又有一些同志过于相信他们的“报料”,来稿只要“吸引眼球”就必用,导致假新闻泛滥。最近,一些报刊就“新闻报料人”问题展开讨论,人们的观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1994,(2)
评论也要讲人情味有一种意见认为,消息、特写、人物专访、花絮等新闻类作品才能写出人情味和可读性,新闻评论是说理文字,是很难写出人情味的。在他们看来,似乎新闻评论就只能板着面孔训人,讲大道理,似乎新闻评论天生便与生动性无缘。是新闻评论长期的不景气导致了这...  相似文献   

8.
10月23——24日,“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课题组在北京召开”中文新闻信息分类标准”专家咨询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北大方正等信息管理、标准研究方面的专家,征求他们对“新闻信息分类标准”研制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标准课题组成员与专家们进行了充分交流。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自十六世纪在地中海沿岸出现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记者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记者就是写新闻报道的。久而久之,新闻界从事记者职业的同仁也似乎接受了这一观点。报纸记者说,我是写新闻报道的;电台记者说我是写广播稿的;电视台记者说,我是拍片子的。就连这些新闻机构的编辑,也大都持类似观点,只是把一个“写”字换成了“编”字。照此看来,“编写”新闻稿是记者的第一位工作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当然,“写新闻”、“编稿子”对记者(编辑)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新闻工作的常识告诉…  相似文献   

10.
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兼谈三篇获奖作品孙巍人们平常说某某看问题很深,世事洞明;某某看问题肤浅,比较幼稚。就我们捕捉新闻而言,似乎也有这种情况。毛泽东就要求新闻记者“多谋善断”,“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他明确提出办报“要反对多端寡...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民生新闻”一词,在传媒界提及率颇高。这个新闻样式.以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作为新闻表现的来源和视角。以其特有的魅力.在电视传媒特别是城市电视台,抢夺着人们的注意力和眼球。对“民生新闻”产生的这种磁力和热潮,我们一方面应庆贺,另一方面应持冷静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12.
“冷静”、“冷峻”、“冷处理”,是我在部队和地方当记时某些情况下所尝试过的新闻采写方法。观点不见得全面,说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在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视率的排行榜上,社会新闻的受欢迎程度可以说是扶摇直上。因为社会新闻在报道速度、题材新鲜、贴近生活、排忧解难等方面的作用是以往的传统新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在社会新闻“热”的背后也有一些需要冷静思考的地方,不认真对待出现的问题,社会新闻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新闻的异同之处,要探讨起来难以穷尽。但“摆进去”与“跳出来”,可说是中西新闻文体上的一个鲜明对照。 如果你读了国内大量的新闻报道,又认真阅读了一些西方记者的新闻作品,坐下来冷静地进行对比分析,就会得出一个总的印象:在新闻作品中,中国的新闻记者似乎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摆进去”,而西方新闻记者却是尽量地“跳出来”。“摆进去”的,就要尽量地渲泄自己的感情、发议论、作评价,生怕读者不理解;“跳出来”的,则是尽量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深深地隐藏在新闻事实的背后,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去评价。 手头就有这方面的例子。同样是反映武汉遭受暴雨袭击,你看美联社的报道:《大雨使武汉成为水城》([美联社武汉7月27日电]1998.7.30《参考消息》)  相似文献   

15.
看腻了咋咋唬唬一通并不见啥实际效果的幕幕闹剧之后,便什么样的宏大声势也不动心了。取而代之的是,用冷静的眼光去看,看它那沸沸扬扬中有什么真货沉淀下来。这于一个记者应有的敏感、迅捷反应似乎大相径庭。但我觉得,有时候它比看到一点热闹就赶紧做篇应景文章更有点价值。中国农业1984年跃上峰巅,1985年“出溜”下来。为了扭转局面,1985年开了个中央  相似文献   

16.
向“老辈们”学习俞晓群跨世纪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先辈们前辈们已经跨过多少次了,每一次都有各自的辉煌和壮烈。所以,我们最好以一种平常的。C态对待那即将到来的一刻,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什1这一代跨世纪人应当做些什么?要说编辑工作,可以用一个“杂”字来概括,从...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评论“其目的就是通过评论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或问题,宣传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影响舆论,指导工作,使人们接受他的意见和主张,并自觉地按照他的主张和意见去行动。”而评论就是一份报纸表达阶级立场最好的舆论阵地。在台湾,由于政党之间的斗争,使得这样的说服意图在台湾报纸的评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中的模糊与精确两个概念,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模糊语言和精确语言,则是语言学研究的范畴。笔者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对于业界有关新闻语言的模糊是否影响真实性的话题给予关注,认为不能以偏狭的观点对待精确、模糊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应对两者在新闻语言表述中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作辩证的考析。  相似文献   

20.
2月11日,被我们叫顺了“荷赛”的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揭晓。中国女记者王瑶的获奖使每年2月都有的“荷赛”热热度更高。如何冷静、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荷赛”,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新闻摄影的现状及与世界新闻摄影的关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中国为何要成为“荷赛”的泱泱大国? 在本届“荷赛”揭晓10天后,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中国新闻摄影与‘荷赛’”的座谈会上,一位“荷赛”评委提出的“中国应该成为‘荷赛’泱泱大国”的观点得到了较多人的赞同。我认为,这观点过于乐观,甚至可以说不切实际。东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差异决定了中国无法也没有必要成为“荷赛”的泱泱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