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洁 《新闻世界》2013,(7):283-284
【摘要】《西行漫记》作为西方记者第一部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描述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性专著,它的问世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西方新闻界乃至整个新闻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它的新闻视角与新闻聚焦角度,理清本书叙述框架,找到书本切入点,找准其报道的侧重点,分析《西行漫记》的成功之处,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西行漫汜》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Red Star Over China》).作者是被毛泽东赞为“老朋友”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36年6月初潜赴陕北的“红色中国”采访,4个月后返回北平。1937年10月他的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伦敦出版,轰动了欧美各国.西方舆论给予其高度评价,称此书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现与描述,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震惊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关悦 《今传媒》2005,(4):10-11
在中国的新闻文本中,说到影响之远、流传之广,恐怕没有几本能和《西行漫记》相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西行漫记》这两个名词,已经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被永远载入史册。正如美国历史学家肯尼思·休梅克称赞的那样,“《西行漫记》的出版,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史中的一个大事件。”它“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在现有对《西行漫记》的分析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在考察《西行漫记》对历史的影响时,采用历史学的视角,突出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开展、对世界认识中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在考察其成功原因时,却立足于新闻学,强调它题…  相似文献   

4.
程粉艳 《军事记者》2007,(10):57-58
1937年10月,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埃得加·斯诺1936年6月冒着生命危险,进入被重重封锁的中国陕甘宁边区红色根据地进行亲历式采访后所写的长篇通讯《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由伦敦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至今已经整整70年了。今天,  相似文献   

5.
“我就是那个小号手” 一面迎风飘扬、写着“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红旗;一个红军小号手头戴八角帽,身体前倾,腰挎手枪,手举军号,举止间透着英武、坚毅、果敢、勇往直前。这就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一书中《抗战之声》一图的英姿小号手的全部内容,其中红军小号手还出现在书的封面上。  相似文献   

6.
1937年初首先在北平翻译出版斯诺《西行漫记》的王福时老人,已于7月2日辞世,享年100岁,百多位亲朋好友到八宝山为他送行。老人一生为新闻出版事业做了大量工作,留下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1937年初,斯诺将正在写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的部分书稿交给王福时,  相似文献   

7.
1937年初首先在北平翻译出版斯诺《西行漫记》的王福时老人,已于7月2日辞世,享年100岁,百多位亲朋好友到八宝山为他送行。老人一生为新闻出版事业做了大量工作,留下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1937年初,斯诺将正在写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的部分书稿交给王福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作品本位"立场出发,以新闻经典著作《西行漫记》文本内容中所提问题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其重大与具细兼顾、深度与广度兼挖、好奇与质疑不息、随时随地随人与听闻观察验证并举、作者与读者同在等五个特点,以期对当代记者素质培养及新闻采写等具体实务操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部作品。译者董乐山是将该著作译成汉语、向中国读者推介的关键人物。董乐山一生译著颇多,且精益求精,一心追求翻译最大限度忠实原文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史料》2004,(1):61-61
《西行漫记》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为什么译作此名?胡愈之曾经作过解释。他说:“因为在工农红军长征以后,关于我们党在西北情况的比较真实客观的报道,只有一本书:范长江同志写的《中国的西北角》……从此,‘西’或‘西北’就成了我们党听在地的代称。《西行漫记》这一书名,一般人看了就可以联想到我们党。”(胡愈之同志谈《西行漫记》中译本翻译出版情况,载人民出版社的《译讯》1979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1.
小号手是谁 《西行漫记》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的力作。美国著名记者白修德曾评价说:“《西行漫记》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本,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的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高蕾 《新闻世界》2014,(8):292-293
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共苏区全貌的著作,时至今日仍被称为解读中国的最经典著作之一。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出发,研究斯诺是怎样跨越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苏区,即"红色中国"进行建构的,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两个中国"进行对立描述的。本文期望能够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对当今中西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俞治 《今传媒》2011,(8):44-45
图书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是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它更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封面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含义也就值得我们去探究了。本文拟从图书封面的价值所在说起,选择《西行漫记》四个不同版本的封面进行研究,进而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董乐山是著名的《西行漫记》的译者,在他数十年翻译生涯中为中国读者译介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可谓卷帙浩繁。董乐山的翻译事业曾几度受到打击,但每一次他都能坚强地站起来在翻译道路上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15.
张小鼎 《出版史料》2006,(1):114-121
六十多年来,美国进步记者和著名作家斯诺报道30年代中国革命真相的不朽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以数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乎传遍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它则以《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西行漫记》《长征25000里》《红旗下的中国》等形形色色的译名,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法,延绵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翻印重版,从而感染、教育了千百万读者和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它成为享有盛誉,几近家喻户晓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品。1936年10月下旬,斯诺作为第一个在陕北苏区采访了四个月之久的外国记者,终于秘密地凯旋而归。就在他返回北平的同时,国民党当局竟从…  相似文献   

16.
对于作品研究,文学界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前者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后者则认为,作家将最好的东西都放在了作品里,作品是作家进入写作状态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此时他所面对的才是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王永伦 《新闻窗》2009,(6):35-37
埃德加·斯诺(1905--1972)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5年秋天,斯诺进入密苏里州大学著名的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同时兼职于《堪萨斯城明星报》驻校通讯记者,这为他后来的职业打下了基础。1928年,斯诺帮助J·B·鲍威尔编辑出版《新中国》特刊,并担任《密勒式评论报》助理编辑,后又任该报代主编,同时兼任美国《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相似文献   

18.
《西行漫记》是世界新闻史的典范。它不仅是严谨的新闻作品,更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为中共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从作者斯诺的新闻素养、该书的写作特点和新闻学意义三个方面入手,探究《西行漫记》的写作特色和斯诺身上与众不同的品质,以期为当代通讯报道和新闻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首艺术地概括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辛万苦,排除艰难险阻,行程二万五千里的英雄壮举的史诗。它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以印刷文  相似文献   

20.
斯诺是最早对外部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政策的记者,而其著作《西行漫记》也为后来的新闻写作提供了一个范本。《西行漫记》在风光长卷中展开了新闻叙事,具有宏大的史诗风格;其中的人物塑造杜绝了脸谱化倾向,真实、立体;在叙事上跌宕生姿,多处采用插叙和补叙,将可读性和深刻性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对《西行漫记》进行文本分析对于我们当今的新闻写作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远未过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