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几年的业余写作中体会到写稿要“三快”,这就是“想得快、写得快、忘得快”.这“三快”之间是有联系的,它是一次写作到另一次写作的整个写作链中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到“三快”,写稿的数量和质量才能提高得快。想得快——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活动,要想得多想得快.如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或是在谈话和采访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这其中有很多可以构成写作的内容,我们要及时捕获,迅速用几个字(只要自己明白就行)记录下  相似文献   

2.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新闻写作的质量,如果采访时不深入,不细致,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掌握的事实材料不确切,不充实,到写作时,“米不够”就“假来凑,添枝加叶,搞“客里空”;或者采访时满足于第二手材料.不亲自到现场.不核实查对,就急于写成报道,往往写出的新闻质量不高,没有真实反映出客观事  相似文献   

3.
对于新闻写作,确定题目后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占有材料。材料是一篇文章的“血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观点的“基础”,写作之际,材料是表现观点的“支柱”。占有材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去充分地占有材料呢?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是占有材料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记者是否开动脑筋,善于挖掘获取充分的材料,决定了采访的成功与否。有一句话,“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意思是说,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出没在一切新闻的现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到鲜活的材料。“腿勤、脚快”,是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但笔者以为这还不够,记者还要“嘴勤、心快”。采访中要多动嘴,善联想,“多多益善”亦是获取材料的一条法则,这对其后的新闻写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近与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函授学员打交道,发现一些学员自参加新闻函授学习之后,心思并没有放到钻研教材和新闻采写上,而是迫切想知道刊稿的捷径和窍门,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去打通编辑的“关节”,走编辑的“后门”,争取早上稿,多上稿。这种急于见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欲速则不达,拔苗不能助长,走邪门歪道更要不得。  相似文献   

6.
“蹲苗”是农民种田时的一句俗语。庄稼长到一尺多高时,先不急于浇水,让它旱一旱。因为越旱,小苗儿越往深处扎根.会更多地汲取地里的养分。  相似文献   

7.
去年初,久体写作之志的李树耀调到107医院任政治处主任。管报道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报道,于是,他开始朝着新闻写作成才的目标冲刺。节假日,他把自己关在家中看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知识,边学边实践,稿子一遍一遍地写,三番五次地改。有人劝他说:“老李啊,你快是40岁的人啦,还吃这些苦干啥?搞新闻可不是件容易事。”他笑笑没有回答。几年汗水几多情,辛勤换得硕果来,经过孜孜不倦地努力,他的处女作终于问世了,那是一例发表在军区报纸上的消息,虽然全文不过300多字,却给他写作带来了动力。他捧着那张报纸爱不…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导语比作消息的“眼睛”,它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吸引读者往下看的作用。重视新闻导语写作,成为中外记者的共识。他山之五,可以攻玉。西方记者精心制作新闻导语,有不少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出于新闻竞争的需要,西方记者有较强的读者观念,在导请写作时注意读者兴趣,消息一开头就回答读者急于知道的问题。美国新闻学者麦克道格尔认为,“选择导语,是新闻写作首先的和最重要的一步。”英国的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说,“新闻导请,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西方~些新闻学者强调,一名新记者在写作一条…  相似文献   

9.
石华林 《新闻前哨》2013,(10):103-103
在写作上.新闻和文学是相通的.都要做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相似文献   

10.
刘峰 《声屏世界》2005,(4):37-37
要准备“说”的提纲 一名“说”得好的主持人.应该坚持参加采访和写作.用自己撰写的提纲说话,即使是编辑写好了解说词.事先也要认真准备一番,在充分理解、消化、记忆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话才能形之于声。切忌读稿、背稿。  相似文献   

11.
李播 《新闻传播》2009,(6):49-49
“采访是写作之母”。要写好一篇报道,没有扎实、成功的采访做基础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写作前的采访工作.并灵活地掌握好采访的各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覃一 《新闻采编》2000,(6):15-15
新闻写作,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思维成果文字化、文章化,写作中的“知”与“行”既是一个思维创作的过程,又是一个矛盾的转化、解决过程。“知”是写作的基础,“行”是写作的最终目的,写作中遇到的知之不多和知却不善表达就是“知”与“行”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因此,要解决表达不准确而造成失误的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写作中“知”与“行”,这样,才能使认识成果清晰地、条理地用文笔的形式表现出来。 “知”是写作的基础。这里所谓的“知”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外物的认识,二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范长江说过一句激昂的话:“广博的知识,丰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闻工作者,不畏艰辛,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即深人采访,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因为,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离开了深入采访,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宋朝诗人、大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用后两句,可以说:基层和群众才是新闻的真正“源头”.去年,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大家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同广大人…  相似文献   

14.
通讯写作的表现手法,与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与新闻报道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这一特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讯要写得真,写得实、写得快,还要写得短,这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表达方法。早年周恩来同志在写作《旅欧通信》时,提到过一个原则,叫做“据实直书”。它道出了通讯写作表现手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刊中报     
“伯乐”科长(小报告文学)迟宝刚黝黑的脸膛上,透露着农家子弟的质朴。从战士报道员出身的夏律学,深知一个战士在新闻写作岗位上成才的艰辛,时刻不忘积极扶持生活在连队的写作人才,尽心尽力地进行思想和业务上的传经授道。他当科长3年多来,所在部队年年被军区、集团军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成万年松”。他选塔人才先放在艰苦环境里锻炼。每年新兵入伍,他就主动与新兵营干部联系,通过调查摸底选拔物色适合作业余报道工作的苗子。选准后不急于调到机关采写稿,而是先分到连队锻炼1年,打车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近与一些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打交道,发现一些初学写新闻的朋友,心思并没有放到钻研教材和新闻采写上,而是迫切想知道发稿的捷径和窍门,甚至开始琢磨如何去打通编辑的“关节”、走编辑的“后门”,争取早上稿、多上稿。这种急于见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欲速则不达,拔苗不能助长,走邪门歪道更要不得。要在新闻写作的领域里尽快上路,决不是靠投机取巧走“捷径”,而是靠扎扎实实下“笨工夫”。美国著名新闻学家利尼利厄斯·瑞安说:“笨是记者最大的财富。”从这个角度讲,初学写新闻报道的人,不妨就从下“笨工夫”开始。古人云:“书痴文必工,…  相似文献   

17.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需要通过采访去发现、了解和鉴别。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通讯员(包括一些老一些的新闻干部)重写作,轻采访,他们有一些不重视采访的“理论”,在此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新闻要快,要讲时效性。采访是个慢功夫。耽误时间,影响时效性。”固然,有不少新闻是要抢,要快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首先要保证真实。你写的新闻很快,当天发生,立时就发稿,次日就见报了,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是假的,掺了“水分”,人家不相信你,甚至由此对别的新闻产生怀疑,这样快出来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郭玲春散文风格消息写作技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息是新闻队伍中的一支主力军,它以短,平,快见长,特别适合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长期以来,消息写作沿用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可读性差。如何改进新闻的写作手法,使其更加贴近受众,吸引受众,新华社记郭玲春对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她一改传统的消息写作模式,开创了一条以散风格为主线的消息写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20.
常听基层通讯员议论“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孰是孰非,笔者认为,二者皆有道理,且有一定联系。“多写多发”是强化你的采写实践,只有多采多写,才能使你尽快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多写多发”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少写多想”则是提倡一种思考钻研精神,不要盲目蛮干.而要善于思索。很简单,如果你一年写了百余篇稿件,件件如泥牛入海,那么你就该“少写多想”了,也就是坐下来,冷静地分析你的稿件命中率低的原因.对照报纸找差距,这样对提高稿件质量大有好处。“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既然都有道理,作为基层通讯员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