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博览》2003,(5):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几年前,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时,顿觉惭愧和震撼。惭愧的是,原来那些几乎个个都可以成材的学生到了我手里,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相似文献   

2.
杨开秀 《课外阅读》2011,(6):246-246
我们学校有一位教师,可以说集各种荣誉于一身,领导欣赏他,同事佩服他,本学年学校领导安排我和他教一个班(六年级),他是班主任,我是副班主任,他教语文,我教数学,我感到荣幸之极,俗话说,和“英雄”站在一起,自己也“英雄”了,和“优秀”教师在一起,自己也“优秀”了,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态踏上了和他教一个班的旅程。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1:去年高考试卷“完形填空”最后一句如下:InawayIthinkwebothwonIthegamebutmycousinEdmy55.55.A.friendshipB.respectC.supportD.favor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选B?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两个都赢了:我赢得了比赛,而我老表埃德则赢得了我的尊敬。”他们是表兄弟,又一起玩,本来关系就不错,选A.friendship是多余的,因此可排除A;文中没有提到Ed有什么壮举,所以不宜选support。Ed好吃,以致肚子大得像气球一样,“我”以为跟他打网球可以轻而易举地赢他。想不到他短期内减肥,体形已和常人一样,拼得死去活来,好不…  相似文献   

4.
信息专递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本期摘要编发,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能帮助我们对这句名言有更深刻的理解,让它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在作文课上,有时候贾老师会把小品搬上讲台,自己和学生一起充当演员。有一次,他在指导学生写《保护青蛙》一文时,有位学生写了七句话:中午,天气十分闷热。妈妈给我一元钱让我去买冷饮。我在马路边看见一个小贩正在杀青蛙、卖青蛙。我上前劝他,他不听。我就用妈妈给的一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在回家的路上,我把它放回大自然。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妈妈,妈妈没批评我还表扬了我。贾老师告诉学生,跟中心关系密切的语句要具体写,要把“短句变长句”。与中心关系不密切的内容要一笔代过。接着他让学生说一说这七句话中哪几句要写具体,哪几句可…  相似文献   

6.
杨晶 《贵州教育》2011,(18):42-43
一、投入情感,以关爱联结师生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们的心灵。”这句话使我深受启发,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以学生朋友的姿态出现,像大姐姐一样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活动、聊天,说学校和班级里的事。  相似文献   

7.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都是围绕“亲情”展开。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因为曾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这句话的支撑下,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他终于在38小时后找到了儿子被困的地方,救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14个孩子。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经过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本文重在感受父亲与儿子之间浓浓的情谊,体会信念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不打不成冤家,我和儿子就是典型的“不吵不成父子”。上次为了中国龙之队对皇家马德里队的比赛,我们大干了一场。我——一个地道的爱国主义者正为我们的龙之队的颓废而懊恼时,他却为他的至爱——法国球星菲戈的进球而狂呼。随着皇马队的一粒粒进球,儿子兴奋的呼喊声越来越大,我的火也越烧越旺。实在忍无可忍了,就在我这个“火山”正要爆发时,孩子他妈出现了,一句话堵住了我的火山口。我和儿子又重归于好了。虽然这已不是我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我们每次总能完美解决,还不伤一厘一毫,想要知道为什么吗?告诉你吧,因为我们严格遵守了下面的吵架条例。  相似文献   

9.
桔色陶陶 《成长》2005,(5):36-37
“给你!”他摊开的手心是一片淡绿色的口香糖。这是他和我单独在一起时说的第一句话,做的第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10.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单位复习”一课,本节课是朱老师为了实践他的教学理念(“有的事情你不教他长大是会知道的,有的事情你不教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懂”;“数学就是一种模型,更要强调数学结构”;“结构要沟通,类型也要沟通”,这三句话是朱老师在课后向听课教师指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一堂复习课。  相似文献   

11.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耍小孩子的玩意。”好像好耍的都是小孩子。我对这句话就很不服气,虽然我从小没少受大人们的耍。不过,我也有光荣的历史哦,在暑假里我狠狠地耍了爸爸一回,让他再也不敢小瞧我了。暑假一开始,我就和爸爸订下了“承包合同”:每天上午,他帮我辅导功课,我的功课落下了,他要全权负责。每天下午,我教他学游泳,没教会这么个“大”学生,我的零用钱要减去一半。这天下午,我们如约来到游泳池。游泳池里的人很少,蓝色的水波荡漾着,在这炎热的夏天给人带来一阵凉爽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往水里一个猛扎,清凉的感觉直透心底,好舒服。…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六三年,我父亲(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后来他作了补充,先改成“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最后改成“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句话里,“不需要教”是目的,问题在于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老师应该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你要尽一切力量启发他,引导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练好自学  相似文献   

13.
家中的风景     
他虽大我一岁,但我比他早一年大学毕业,多一年教 龄。但见了他,我总是爱喊他“汪先生”。这不是“调侃式”的幽默,而是一分实实在在的敬意。 春节,我去他家小坐。还没说上两句话,拜年的人来了,有大学教师,有研究生,有在校的大学生——全是他的学生。只有半个来小时吧,我数了一下,一共来了十二位。他,才三十出头,而“桃李竞芳菲”。这真使我羡慕和渐愧,甚至嫉妒。我总以为自己还算一个不错的教师,但与他相比,差老大一截呢。  相似文献   

14.
祁中伟 《今日教育》2009,(10):31-3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一名教师的我,百分之百否定这句话。不过有一件事情,改变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儿子     
儿子已经9岁了,我们在一起一共才4年,因为我漂泊。令我最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的是这次儿子跌伤,我去北京看儿他,翻到他抽屉中我给他的信的瞬间。当时,因腿伤躺在床上不能行动的儿子朝我大叫:“别打开那包东西!那是我的宝贝!”我还是打开来了,是我给他的信,数了数,一共有9封。我一向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给儿子写信这件事。小孩子无所谓的,我想。信写得很简短,有些字迹还很潦草,我注意到几乎每封信都有这句话:“要听大人话。”还有这句话:“不久我就会来接你。”有一封信的落款涂改过了,原来我匆忙间竟如给朋友写信般签上了自…  相似文献   

16.
儿子的选择     
初中刚毕业,儿子就郑重其事地向我提出:他不上高中了。这对我来说多少有些突然。儿子向来是公认的“好孩子”,老实本分,成绩一流。对他,我们一家都抱着很大的希望,尤其是他奶奶,从他两岁半起就开始教他念英语、背古诗,把小家伙调教得文质彬彬、人见人爱;入学后,老师们又把这“希望”的接力棒一级一级往后传,围绕儿子的,一直是良性的鼓励、表扬……对了──一定是学业负担过重使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我看着儿子干瘦微驼的身形和鼻梁上300度的近视镜,深信自己的判断正确。于是父子间呼展了一场辩论。这辩论事关儿子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7.
我听过最心疼的话,是有年寒假回母校去看望曾经的老师,走的时候他跟我说:“谢谢。”这句话,瞬间触动我的心。
  我问和我一起去的同学,老师谢我什么呢?
  她说:“我想,他是谢谢你还记得他。”  相似文献   

18.
一、巧妙点拨深化情感读一篇文章 ,要想真正了解作者的情感 ,一定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层层深入 ,这样方能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情感 ,引起共鸣。如《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一句在文中反复出现 ,贯穿全文。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 ,又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线。教学时 ,指导学生抓住这条主线———“‘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有什么感受?”然后逐层深入 ,剖析全文。第一次———是出现在作者看台湾师生上课时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是教学内容 ,作者感受到每个字、每个音…  相似文献   

19.
宽容的力量     
游宇明 《教书育人》2001,(16):46-46
中国的教育一向强调严厉,许多俗语和古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堕”,“不打不成材”等等。我们很少想到宽容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比严厉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大一时,我很喜欢睡懒觉,八点钟上课,经常七点半还赖在床上,漱洗吃饭之后,第一节课往往已上了大半。一次,我发现自己又错过了上课的时间,于是急匆匆走向教室,我们的英语老师罗湘永先生恰好瞄到了我,他用英语笑容可掬地说了句:“你又迟到了?”罗老师说这句话语气很轻,却让我产生一种深深的自责,从此,我改掉了迟到的毛病。不久前从《…  相似文献   

20.
《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这句话表现出了作者钓到大鲈鱼时的惊喜之情。教学中,我请一名学生起来读这句话,他声情并茂地读道:“啊(i:t),好大的鱼!……”读罢他坐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