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许嘉璐先生在解释“陈灵公通于夏征舒之家”的“家”时说:“指夏征舒之妻”。这样解释是不正确的,和陈灵公、公孙宁仪行父私通的应是夏征舒的母亲夏姬,而不是他的妻子。这可从“家”字的字义、众多的译和原证之。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学者通过论证“孔子并不认为有‘生而知之者’”来为孔子辩护,但是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和历史的真实。孔子其实是认为有“生而知之者”的;他所说的“生而知之者”并非指“生下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有其特定的含义,即:“一个人身体和智力成熟后,凭着很高的天赋,尚未经过专门求学,就有极高的对道德和社会伦理的感悟力,就能明白孔子心目中的正确的为人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几位教师对其中“风雪夜归人”这句诗的诗意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风雪夜归人”中的“夜归人”是指茅屋的主人。其诗意应解释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茅屋的主人归来了。”另一种认为“风雪夜归人”中的“夜归人”是指诗人。其诗意为“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我来投宿了。”面对这两种争议,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但发现各种资料上的解释也没有统一。沪教版的第九册语文书上对“夜归人”的解释为“主人夜间归来”。而浙教版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对“夜归人”的解释为“诗人来茅屋投宿了”。经过反复斟酌,我个人认…  相似文献   

4.
孔子这一教育命题,出自《论语·阳货篇》。后人对此误解很多,因此很不容易说清楚。汉代班固认为:“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汉书·古今人表》)这是就其品德而言。清代孙星衍认为:“上知谓生而知之,下愚谓困而不学。”(《问字堂集》)这恐怕是就人的才智而说的。后人对孔子这一命题的解说,就多从孙星衍这一解释出发了。但如何解释“生而知之”和“困而不学”呢?就又众说纷纭了。  相似文献   

5.
“模仿”,词典上解释为“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通俗地讲就是照葫芦画瓢。模仿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吾非生而知之者”,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模仿学习,从咿呀学语到下地走路,人一步步成长的各个阶段,即是一个从模仿到独立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关中方言“把”字句几种特殊形式与近代汉语“把”字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考察近代汉语语法可以深化对方言语法事实的认识,正确解释某些方言语法事实及成因。  相似文献   

7.
教读《(论语〉(孟子)选读》(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政者.正也”一章.课上学生发问,“子贡问政”中“信”解释为“信任”依据何在.为何于丹教授会解释为“信仰”?笔者这才知道电视学术明星的言论对普通受众的影响力有多大。“信”在此解释为“信任”还是“信仰”.  相似文献   

8.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9.
“花儿”是流行于甘、青、宁地区的民歌,民间音乐工作者对“花儿”都有诸多论述,其名称的由来也引起了颇多争议,如这类民歌为什么叫“花儿”?它与“少年”的关系是什么?还有另外一些比较特别的解释。本文对这些有争议的观点进行了综述性的说明,并认为要给“花儿”正名,需进行综合考察比较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给“花儿”一个正确的名称。  相似文献   

10.
杜立英 《文教资料》2014,(17):155-156
文章结合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的实际,对“学而时习之”误读的现状、缘由进行了分析,对该句进行了正确释义。作者认为,流传了数百年的“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复习”这一解释是错误的,错误的源头来自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这句话正确的解释应是:“学习知识又时常实践”,本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论语》开篇首句的误读对小学生的误导尤其严重,应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辨正。较阐述了辨正的重要意义,对辨正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重要的修养工夫。在阳明哲学中,至善心体是其格物致知的起点和目的。阳明的格物致知是格正吾人之心,对事之理察即在其中。朱子的格物思想在于穷理,向外求索。  相似文献   

12.
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修养思想也正是基于仁与礼的思想体系建构起来的。孔子修身思想的目标及根基在于"礼",养性思想的目标及根基在于"仁"。仁礼合一,成就君子人格。当今人们对自己生活品质的重视,理当积极吸纳孔子修养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克己复礼为仁”之“克己”,现通释为“抑制自己”,是训始于马融 ,源于道家。孔子“克己”的本义为“己能”,“克己复礼”即“己能复礼”,其“克己”是一个弘扬自我的观念。“克己”之义由“己能”向“约己”的转变是儒学史上对孔子思想的最大转换。  相似文献   

15.
“开民智”是近代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开民智” ,近代以来教育家们都普遍关注社会教育的作用 ,在一定时期甚至有人认为社会教育应该优先发展。近代社会教育在“开民智”中的基本经验 ,为我们今天开展素质教育 ,重视群众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可借鉴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人生美学主要是以“礼”“乐”来实现“仁”,以“仁”作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的最高目标。在现代化经济和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人的本性产生的转轨与变异,使得孔子的人生美学再次被遗忘的大众所怀念。论文拟从日常生活审美的维度来探讨一下孔子人生美学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极少言及人性,更未触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如果将孔子的“性相近”的共同人性观与其整个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惊人地发现孔子的人性思想相当丰富,其人性倾向于德、人性包含“直”、人性为仁、人性的异化诸方面,可知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性善论”。人性为善,人类才有互爱的基础,仁学乃能立。唯有人性为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才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而社会所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不仅与社会客观存在相适应,而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使道德规范有可能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可见,“性善论”乃是构建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影响巨大。他的思想既有保守落后的一面,又具有前瞻和灵活的一面。孔子本人不是死板僵化的腐儒,而是与时俱进懂得变通的识时务者。孔子的变通表现在见机行事的政治态度、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一分为二的评价标准、随机应变的处世原则等方面。孔子为人处事的灵活态度以及先进的教育方法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