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平 《东南传播》2011,(9):56-59
依法治国的背景、空前繁荣的法制新闻报道、庞大的农村受众群、党和国家对农村法治建设和农村普法教育的高度重视等因素的推动,目前中国电视对农法制节目也随着法制新闻报道整体的兴盛发展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本文主要从目标价值系统构建的角度,探讨电视对农法制节目的目标宗旨及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刍议中国电视法制报道的地域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 《新闻实践》2004,(1):48-50
我国大规模的普法教育活动始于1985年,同年,电视法制栏目应运而生,继而法制专业频道相继亮相。目前,全国有近200家省、市电视台制播法制类节目。 农村作为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地区,农民作为电视法制节目的主要收视群体,“三农”问题作为我国普法教育的重点题材,理应是电视法制节目关注的对象和题材。但是,笔者通过互联网资源得到的全国两家有代表性的电视法制栏目关于城乡选题数量的对比资料,发现繁荣的电视法制报道,与庞大的农村电视观众群体,与日益凸显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缺乏相应的密切联系,在电视法制节目中遭遇冷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电视法治新闻收视率较高,案件报道引起的关注和争议突出,舆论影响很大,其中出现的偏颇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央视“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案和药家鑫撞人杀人案两起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报道为例,对法治新闻电视报道的失衡问题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4.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害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一批触及“热点”、“焦点”,感动人心,有人情味的报道与读者、听众、观众见了面。但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中,报小忧不报大忧,报救灾过程不报人祸安置,缺乏人情味和深度的报道还不少见。我认为,新闻必须有人情味,特别是灾害性报道要有人情味。它是提高报道的新闻价值,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改进灾害性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人动情,必须首先让人知情; 隐瞒灾情等于愚弄欺骗人的感情。事真是增强灾害性报道人情味的前提和基础。当灾害发生后(特别是重大突发性灾害),人们总是企望从报纸、广播、电视中及时得到他们关心的真实的信息。如果他们得到的是虚假的、滞后的信息,他们就会有一种被新闻愚弄、欺骗的感觉,就会对新闻媒介失去信任。 1987年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震憾人心的悲剧。关于火灾的报道,毫无疑问,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册上光辉的一页。这次报道的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法治报道>、<法治进行时>和<法治在线>为样本,对当前电视法治新闻的题材分布进行量化考察.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普法是基础.自"三五"普法教育开展以来,我省有2284万多人参加和接受了程度不同的普法教育,参学率达88.45%,这其中也包括<档案法>.  相似文献   

7.
张晓敏 《新闻窗》2014,(4):91-92
电视社会新闻是对人们生活中的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等,通过电视媒介进行深入报道的新闻,其与文化新闻、科技新闻、经济新闻、政治新闻等比较,更具生动性、广泛性、社会性及人情味,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极大欢迎。  相似文献   

8.
一、电视法制报道中的几个问题电视法制报道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他传播媒介的法制报道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法制报道的内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的电视法制报道可以说几乎是一片空白,电视的影响也很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电视机也迅速进入了千家万户,电视法制报道才有了自由驰骋的天地。法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要使一个社会达到法治,不仅仅需要制订和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而且需要让这些法律法规为国民所了解、所掌握,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有效地调节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各种传播媒介的有效工作。在众多传播媒介中,电视以其声画统一的优势而居于重要地位,能够将各种法律活动全  相似文献   

9.
体育新闻报道领域已经越来越强化人文关怀意识,富有人情味的报道更能影响受众,更能达到报道目的。本文探究人情味在体育报道中产生的原因,表现的方式。针对体育报道中缺乏人情味的现状,提出了发掘策略。  相似文献   

10.
特写与新闻     
一、既往的选择60年代以前,新闻和特写的区别远比今天界限分明。当时,新闻是指有关犯罪、政治或灾难的严肃报道;而特写则指除此之外的其他所有报道,其中主要是指用来娱乐或取悦读者的人情味报道。来自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压力,模糊了这一区别,报纸编辑慢慢认识到...  相似文献   

11.
电视法治新闻,因为报道的内容有冲击力,有情与法的碰撞,有矛盾的波折起伏,可视性极高,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其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传播了法治新闻,也宣传和推广了法制观念。但是,我国的电视法治新闻,本身也存在一些操作和观念上的问题,并且直接影响了其长久的价值追求。电视法治新闻缺少第一现场。电视新闻以追求第一现场为目标,拍摄到了第一现场的图像,就抓到了关键,抓住了“活鱼”。生动形象的画面,抓人眼球的事实,快速便捷的传播,就成了电视法治新闻制胜的法宝。可是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电视法治新闻,拍摄到第一现…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的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推进普法教育,使我们的国家从人治过渡到法治。正视和解决社区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是规范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主体的执法  相似文献   

13.
齐麟 《东南传播》2014,(9):97-98
当下电视法治节目的案件报道存在强调戏剧冲突、突出细节的特点,这种方式使法治节目偏离了法治宣传的目的,也使其在节目出现庸俗化倾向,深度无法体现。本文分析论证案件报道的目的、手段以及结构,尝试归纳一些报道实践的原则性方法,并结合当下媒体中案件报道,对其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新闻的手法.这种报道手法由来已久,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的"华尔街日报体"就以平民化、富于人情味的特稿报道新闻,使得新闻的报道富有故事化的情节,成为较早的新闻故事化的典范.近年来,随着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都市报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涌现,新闻故事化的报道手法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在政府中心工作和主题报道上地市晚报有先天不足 ,再加上因特网、电视等媒体的围追狙击 ,在有限的新闻资源、有限的读者群和有限的时空界限内 ,如何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拓展一方天地 ,提高新闻报道的人情味不失为经济实惠的明智之举。人情味的三道障碍报纸与读者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和”关系 ,这是报纸走向读者的必然要求 ,尤其是地市晚报在采写新闻报道、组织版面时要把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力求提高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突破以下三道障碍。第一 ,思维方式障碍。由于思维方式不同 ,同一新闻选题可以取得…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人情味报道?要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困难的。有人说,人情味报道,要求用人的感情,来激发读者的感情,寻求与读者感情上的沟通,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有人说,人情味报道,就是读者共同兴趣的报道,即表述人们相互关心、同情的那种美好感情的报道。 有人说,人情味报道,就是指那些可以超越思想上的阻隔,达到感情上沟通的那一类报道。 西方新闻界把人情味报道,看作是“无论从人或事看来都并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的悲喜剧”。 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情味新闻,因为它表现的内容,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残暴的憎恶,对生命的热爱,对灾难的忧虑,对成功的欣喜,对不幸的悲伤和同情等种种情感;也因为它表现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使新闻报道具有普遍的社会兴趣,拥有更多、更广泛的读者。当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说的人情味儿只是人民大众之情。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20年里,我们常州市档案普法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档案法》为核心的有关档案法律法规得到广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的档案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档案工作得到有效规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问题和不足,普法教育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与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还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社会、经济、自然生活中,突发性的灾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对灾害性报道越来越重视,也有了一些重大改进,一批触及“热点”、“焦点”,感动人心,有人情味的报道与读者、听众、观众见了面。但是,在报纸、广播电视中,报小优不报大优,报救灾过程不报人祸安置,缺乏人情味和深度的报道还不少见。我认为,新闻必须有人情味,特别是灾害性报道  相似文献   

19.
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所谓"感官主义",是指电视媒体偏好以辛辣的新闻主题以及令人目眩的数位传播科技形式,刺激阅听人感官经验的新闻包裹手法.①当下,传播科技的演进以及激烈竞争环境中对收视率的追求,电视节目的感官主义制作倾向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这其中以电视法治报道尤为突出.无论是前期影像镜头策略、后期编辑制作手法还是贯穿始终的悬疑叙事追求,电视法治报道都呈现出明显的感官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稿潮流”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上,类似特稿的报道方式也普遍流行,强调新闻的故事性、人情味,在社会新闻节目、谈话节目、法制节目中表现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