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慷  郝月 《新闻知识》2012,(10):89-90
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复制时代,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大规模复制的形式进行传播,书籍可以进行批量印刷,图像可以进行扫描,影像可以通过电脑无限制地拷贝粘贴。文化的大规模传播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人们不再为了得到一本书而浪费大半年的时间去抄写,即使是一套上千万字的鸿篇巨著,电脑也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完成复制。这样大面积的文化产品复制,对人类社会传播机制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符号传播这个角度入手,探讨文化复制时代下动漫形象符号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季靖 《新闻界》2006,(4):82-83
“符号消费”作为消费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由社会学家让·波得里亚(1996)首先提出,波得里亚认为商品不仅具有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还有符号价值。所谓符号价值(波得里亚,1996),是指物或消费品在被作为一种符号进行消费时,是按照其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以及其他因素来计价的,而不是根据该物所包含的劳动价值来计价的。这就是同样的商品,品牌产品价格总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理由。符号消费(周晓虹,2005)就是一种主要消费商品符号价值的社会行为,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  相似文献   

3.
陈婷 《新闻世界》2013,(6):330-331
波德里亚深受索绪尔和罗兰·巴特的影响,在前两位著名符号学理论学家的基础上,对符号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丰富了符号学的内容。其中,他提出的“仿真”或者说“超真实”理论对当代社会存在的符号暴力现象有很大的启发。通过波德里亚的符号学观点来分析符号暴力现象,对于审视这种现象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把符号定义为"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把符号学定义为"研究意义的学说",把符号学定位为"不仅讨论表意批判而且讨论解释",试图厘清一些混乱,例如西文中sign与symbol的混乱,以及因盲从西语产生的中文"符号"与"象征"的混乱。  相似文献   

5.
现代符号学诞生于20世纪初,曾风行欧美大陆的符号学一直占据着其中重要的一席。近年来,符号学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展开了其势不可挡的空间蔓延。作为极具洞察力的研究方法之一,符号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本文运用符号学来解读电视文化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电视媒介的权利,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从而揭示电视文化的内在本质并对电视文化的“隐秘之脸”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6.
陈萱 《东南传播》2022,(1):86-88
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意义与价值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重视,符号消费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新趋势,不仅是消费活动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影响着文化传播与社会交往.博物馆文创产品因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受到大众的喜爱.博物馆文创产品通过外延性意指系统和内涵性意指系统进行符号建构,并引起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注与认同.受众对文化的认同进...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3,(24):76-80
广告符号传播是发掘广告信息的内涵并进行编码解码的公共沟通活动。本文在文化语境的框架下,关注广告传播的文化认同效果,通过案例分析和逻辑梳理,解析了广告符号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与文化的互动机制,廓清了受众对广告符号传播的文化认同产生归属的路径。这项研究不仅有利于强化广告符号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为公共沟通活动的创新拓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8.
作为全球化的一部分,文化全球化在整个全球化的浪潮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互动的过程,是全球性的文化动态有机整体的形成过程。文化的全球化已经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针对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明星吸毒、嫖娼等违法行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劣迹令"予以"封杀"。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劣迹明星"符号本质的建构与消费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劣迹明星应持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文化符号这二者紧密相连,在城市文化符号的建构过程中,大众媒介已经成为重要的渠道。为了科学调查民众眼中的北京文化标志,以及大众媒介对文化符号的建构作用,本次研究运用量化方法,采用李克量表测量91个文化符号对北京文化的代表程度,同时考察传统媒介以及网络媒介对不同类型文化符号的建构影响。结果显示,北京文化符号前十位多是传统意义上的北京文化符号,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在其列。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北京文化符号中可归为京味文化符号、社会文化符号、政治文化符号、皇家文化符号等七大类型。数据还显示不同媒介对于七类文化符号的认知分别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化本质上是符号的系统,传播符号的媒介对建立在它之上的文化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塑造作用。故本文提出可继续巩固不同媒介对北京文化符号现有建构中的长板建设,同时补充短板不足;以七大板块为基础,推动北京文化符号坐标体系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程颖  胡小纯 《新闻世界》2012,(8):150-151
在鲍德里亚对消费文化的批判中,广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对象。广告为商品建立符号意义,它弱化甚至可以说掩盖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凸显其交换价值。它用一种同义反复的方法鼓舞着需求的膨胀,通过大众媒介使得消费主义盛行。本文对鲍德里亚广告观做一个总体的述评,试以更全面的态度看待广告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2.
吴君  陈庆婷 《新闻世界》2014,(8):274-275
电影《转山》是传播西藏文化的优秀作品,本文从影视传播的文化符号入手,结合影视传播学、电影符号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转山》中的西藏文化符号,解读其编码和解码过程,探讨《转山》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3.
庆阳香包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符号,蕴涵着深邃的汉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着久远时代的先民朴素的本源哲学.本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入手,追溯庆阳香包产生的历史渊源,解析香包在民俗文化中的符号意义,并从以下四方面阐释香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范红  苏筱 《现代传播》2022,(6):77-86
运用文化符号形塑文化身份、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我国战略传播体系的建构至关重要。国家形象的差异化表征集中体现为竞争性的国家品牌,尤其是公众对于一个国家的符号化联想。日本是运用文化符号塑造国家形象的优秀示范。通过对日本国家形象宣传片、奥运会赛事、新媒体三种传播路径的考察,可以发现日本基于“文化认同—文化行为—文化符号”的映射关系形成了结构完整、内涵丰富的国家文化符号体系。对日本文化符号传播实践的分析和思考,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与国家形象的战略传播,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温饱已经基本不成问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许多家庭的消费结构中衣食住行开支所占比例相对减少,媒介文化娱乐消费比重正逐步提高。我国的彩电、VCD和DVD销售量直线上升、报刊订阅数逐年增加等迹象都表明,媒介产品使用价值中的基本功能已经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宫夜宴》的播出引发了观众的关注和讨论,节目在人物、场景、舞蹈等文化符号的表达中均有创新,使观众有了置身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神奇体验。本文运用皮尔士符号三分法对《唐宫夜宴》的文化符号表达进行研究,认为运用民族化、传统化的文化符号,并赋予其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克里斯蒂安?麦茨开创了电影符号学,对电影的意指进行了系统解读,把关注点放在电影的影片意义上.人物作为电影中最重要的主体,关于人物符号的构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把握好电影人物符号的构建,才能深层领略作品的涵义,挖掘作品的主题.文章结合大量影片分析人物符号构建的几种重要表现形式:人物名字符号、人物关系符号、人物造型符号、...  相似文献   

18.
国内对阅读文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全民阅读"、"阅读推广"等视角,忽略了阅读文化建设的相关背景研究。论文试图将阅读文化建设置于泛滥的视觉文化境遇之中,深刻揭示视觉文化背景下阅读文本、阅读行为、阅读主体主体性的新变化,最后为视觉文化的人文建设愿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9.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符号学视域中,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是一个符号生成、传播和交流的持续生成过程。在整个文化场域中建构并不断完善红色文化的传播体系,首先需要作为红色文化符号发送者的党的文化宣传、教育部门和红色文化场所或机构通过符号的编码机制,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建设;其次必须通过丰富多样的符号文本(红色文化形式)或介质向社会传播红色文化符号;最后人民群众接收并解释红色文化符号的所指意义,以及理解红色文化符号所表征的崇高精神和价值,推动红色文化的日常生活化和传承弘扬。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是大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只有通过以文化符号为媒介的有效传播的方式进行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借用洛特曼的符号圈理论,根据符号圈不同区域的校园文化符号的特点和需要,建设校园文化符号,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