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标题标题是大多数平面广告最重要的部分,决定着消费者会不会紧接着去读正文。研究表明,读标题的人平均为读正文的人的5倍。换句话说,标题代表着为一则广告所花费用的80%,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没有在标题里写点什么有推销力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浪费了广告费用的80%。最大的错误莫过于我们推出一则没有标题的广告。如果我们的策划人员写出了这样一份宣传广告,那是不敢令人恭维的。只要我们愿意尝试,换一换广告标题,十有八九会产生不同的销售结果。写标题是要遵循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所以人们又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对话。不过这得有个先决条件,就是人(作者)必欲清正正直高尚,文必欲自然真挚优美。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大家。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动荡、贫困、混乱、污浊的世界。然而污泥浊水之中有沉渣,也有清荷,动荡不安的世界,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各得其所。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也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自清先生:清者自清,清者自清先生,自清先生清者。  相似文献   

3.
情有独钟思致高远──读张伯海先生的期刊论著北京印刷学院张涵在我国出版界,尤其在期刊圈内,张伯海先生在人们心中是一位兼领导、学者、朋友于一身的人。张伯海先生自幼至今,与中外期刊为友,情有独钟,思有独悟,最近读到其新刊行的一书一文,觉得皆心血所铸。这就是...  相似文献   

4.
读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当代的葆全先生谈这些与现实功利看上去有点远的人生修养、生命感悟等问题让人有精神深呼吸的感觉。初夏时节,在枝叶繁茂的桂树下读书。读的是张葆全先生的著作《论语通译》。翻开漓江出版社这本装帧雅致的图书,我以为是考证研究的专著,读起来  相似文献   

5.
香港作家马家辉先生,有文章谈到蔡澜先生,说是“多读蔡澜的书,学到一身吃的本领,懂得吃食之道之艺之技之法,生命其实也很快乐”。这话听起来很像是古时候圣贤劝人读《诗经》,最起码可以“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认得几个字,给无趣的人生充充电,总是好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个“三味书屋”。它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那么,何为“三味”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  相似文献   

7.
何满子先生的书上海的何满子先生,我没有见过。但我喜欢读他的书。他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给我不少启发。我敬重他的为人。我有何满子先生的三本书:《狗一年猪一季》、《中国酒文化》、《古代小说艺术漫话》。也不知为什么,我看何满子先生的照片,再看书,就觉得清洁、清醒、清爽。现在,混浊、混乱、混沌的人和书,都太多了,就更看重何满子先生的书。而且,不仅自己常翻出来读,也时常向朋友们推荐。我知道年轻人大多有躁气的一面。而真正喜欢读书、沉下心来写作的年轻人,尤其少了。还没有写出几篇像样的东西,就开始自我膨胀;还没有学会建设,就已经在着手破坏了。信息资源多,诱惑  相似文献   

8.
谢宏澜 《中国出版》2022,(S1):205-210
2019年12月23日清晨,96岁的林良先生在睡梦中悄然辞世。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平台都在纪念和报道这样一位文学大师的消息,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公众号的后台也收到了读者们怀念林良先生的海量留言。纪念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地读他的作品,并从中读他的为人。作为大陆地区林良作品出版最多的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我们对林良先生有非常深厚的情感,图书是人类情感的桥梁和载体.  相似文献   

9.
张学义 《出版广角》2013,(18):90-91
读《年记》,分明能感受到一丁先生的某种睿智,能感受到赵树理人生的起伏和轨迹,能品味让人饶有兴味历史的细节。由一丁先生编著,国际交流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的《赵树理年记》(以下称《年记》),虽然洋洋洒洒20万字,但读起来并不很费劲。一丁先生是快80岁的老人。他长期致力于长治地区的赵树理研究事业,主持着《赵树理研究》内部刊物的编发工作,操持着组稿编辑并出版"赵树理研  相似文献   

10.
樊亚平 《新闻界》2006,(6):12-13
甘惜分先生是我国新闻学界德高望重的“探路”人。《“找关系”·广视野·倡争论·多读书·做好人》一文是作者就当前一些我国新闻学研究和实践中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甘惜分先生进行的一次访谈,读之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于丹在央视读经典、谈《心得》,突然蹿红,并引发国人读经热潮,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于丹读经典,人们读于丹。一些“沙发土豆”、“鱼丸”,将于丹的读解奉为真经。到底是不是真经?十博士和朱维铮先生等人已经有过不同的见解了。而这些正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中汹涌的意见似乎更“热”了于丹。  相似文献   

12.
李慈铭(1830—1894),字爱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清同光时期著名的学者。先生出生于越中名门显贵,性喜读书、藏书。每读一书,先生往往会在书里写下批校题跋,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其内容或校一字一词之误,或释一字一词之义,或评其人其书之得失。先生卒后,其藏书的绝大部分于1928年被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收购:"其藏书共九千一百余册,内中手批手校之书共二百余种,约二千七百余册。考证经史,殊可珍宝。本馆经地方当局之介绍,全部收入。"购得先生藏书后,北京图书馆即着手整理其中的批校题跋。  相似文献   

13.
恭维要到位     
我们以为恭维人是一件容易的事:逢人减岁,遇货加钱,说对方好就行,有什么难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四期发表了周来祥和陈炎先生的文章:《当代西方美学的内在张力》,对拙著《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中的分类及其提出方法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作为周先生的后学,我怀着敬仰而又审慎的心情读了再三,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但对其所得出的结论又不能完全苟同。周、陈二先生不同意拙著将当代西方美学分为人本主义和符号学两大思潮,其主要理由是“任何审美和艺术活动都是个人活动,都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任何美学研究都不可能完全离开人的能力、人的感受而进行。所以,如果将与人相关的美学研究通称之为‘人本主义美  相似文献   

15.
于丹在央视读经典、谈<心得>,突然蹿红,并引发国人读经热潮,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于丹读经典,人们读于丹.一些"沙发土豆"、"鱼丸",将于丹的读解奉为真经.到底是不是真经?十博士和朱维铮先生等人已经有过不同的见解了.而这些正在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中汹涌的意见似乎更"热"了于丹.  相似文献   

16.
李晓晶 《编辑之友》2010,(12):90-91
著名出版家王仿子先生近日出版了<出版生涯七十年>一书.喜读这部出版史料,高兴之极,难以释手,把读竟日,获益匪浅.年逾95岁、德高望重的王仿子先生,是一位享有盛誉的文化出版界的领导和专家,该书展示了其从事出版70年工作旅程的脚印以及王仿子先生从学徒、学生、爱国青年--这样"一个外行人闯入印刷世界的经历与感想的记录",文化-出版史合璧,是一部容量宏大的耐读耐品的史料作品.  相似文献   

17.
周杰 《报林求索》2009,(8):60-60
<正>徐志摩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是徐先生人生最重要的舞台,可他却用一首诗歌轻描淡写后离开了我们,读先生的诗歌,憧憬康桥和属于先生的那个年代。书合人去,先生真的很自私,他把美好、洒脱留给了后世,把故事、人生、爱情,自私地告诉了康桥。  相似文献   

18.
知道胡兰成这个人,是从读他《论张爱玲》开始的。其论张爱玲的比喻着实吸引人:“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文章开首一句话就以“寸铁杀人”的威力,把张爱玲小说和散文的凄美和苍凉的底色极形象地勾勒出来。张爱  相似文献   

19.
鲁译刍议     
王得后先生在《〈鲁迅译文全集〉终于出版了》一文中提出两点:一是研究鲁迅的人是非读《鲁迅译文全集》不可的,二是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的人也是不可不读《鲁迅译文全集》的。有意思的是,我们是在研究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项下去研究别位译者,别种译著;只有涉及鲁迅,第一点才可以单独提出。  相似文献   

20.
老师     
坐在编辑部 ,有通讯员毕恭毕敬地称“老师” ,这时我难免诚惶诚恐。因为师者是传人以道、受人以业、解人之惑的。我虽读了点书 ,但仅是沧海一粟 ;虽略识些理 ,却常常糊涂于世 ,岂敢枉为人师授道解惑误人子弟。所以 ,就怕“老师”的桂冠被人有意无意扣在头上。在编辑部当“老师” ,面对着大千世界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读者作者 ,时常揣摩“画眉深浅入时无?”“老师”须时时刻刻夹着尾巴 ,切不可被声声恭维捧得昏昏然、飘飘然。虽“天降大任于斯人” ,但芸芸众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必须谦虚谨慎 ,苦其心志 ,孜孜以学 ,海纳百川。不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