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可视化工具对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检验绿色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时序上呈现"低效率大差异"向"高效率小差异"的时间演进趋势,省域"高效率"省份占比逐渐增大;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和"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T型绿色创新格局基本形成,省域"低效率"省份主要来自中、西部;研发强度、产业规模和劳动者素质对高新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也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政府支持、市场竞争均与绿色创新效率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纳入工业企业创新效率测度框架内,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度量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通过核密度估计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产业集聚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创新效率历年均值最高,核密度曲线显示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创新效率经历由"单峰"到"双峰"的动态演进过程;深入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在对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有着显著贡献的同时还存在明显空间外溢效应,并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钟方  侯立军 《预测》2023,(4):58-65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立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衡量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产业化水平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虽然各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均存在显著上升趋势,但多数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同时,企业规模、技术密集度和地区市场化程度在数字产业化与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关系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3)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尽管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且地区间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4.
提高用水效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入探究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MinDS模型),对2000—2017年黄河流域用水效率进行科学测度,从全国视角、区域比较视角及流域内部视角全面刻画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空间格局,并借助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探究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用水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下游地区用水效率始终高于中上游地区,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用水效率在部分年份存在极化现象,空间因素能够明显影响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未来的空间分布,相邻地区用水效率的相互作用导致长期内黄河流域用水效率差距逐渐缩小,存在着收敛于中间水平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两阶段视角,将网络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方法相结合测度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2002—2011年间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行业差异和收敛性。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值总体偏低,半数以上行业两阶段效率均处于低位区间,改进和提升空间很大;技术转化效率一直显著高于技术研发效率并呈震荡上升趋势,两阶段效率失衡问题非常明显;技术创新总效率和技术转化效率存在收敛,但技术研发效率不存在收敛。  相似文献   

6.
沈能  彭慧  姚炯 《科学学研究》2019,37(6):1091-1101
全球化浪潮加速了创新的国际化进程,给各国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首先将区域技术异质性和非期望产出纳入创新效率测算模型,并建立空间收敛模型考察国际研发(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溢出对创新效率的空间收敛效应,把握国际研发溢出的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发现,考虑空间效应情形下,国际研发溢出显著促进了我国创新效率的区域收敛,尤其是提高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创新效率,但是不同的国际研发渠道对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差异。国际研发溢出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扩大而逐步衰减,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的交叉波动是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国际研发技术溢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企业投入产出数据,综合运用BCC-DEA与超效率SBM模型对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进行分解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Epanechnikov核函数和绝对β收敛模型,客观地揭示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的动态演化及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期内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总效率高于美国,但其增长率低于美国同期水平。(2)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总效率的改进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的提高,纯技术效率影响有限。(3)从核密度分析来看,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双峰特征明显,有两极化趋势;同期美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核密度右移趋势显著,无双峰特征。(4)中美两国数字经济产业效率均存在绝对收敛现象,预计中美之间数字经济产业效率实现稳态均衡的时间约为42.3年。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2010—2015年我国12家风电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测算我国风电产业创新效率并进行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风电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整体水平较低,规模效率较低是影响效率水平的主要原因;环境变量中,研发人员素质是提高效率水平的有利因素,而政府支持和企业规模对创新效率提升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三大效率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收敛程度与创新效率正相关。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市场化改革角度研究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阶段性过程特征,需要把握中国产业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市场竞争的作用特征及其变化。借鉴这些研究的相关理论思路和结论,提出一个在产业演进中研究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互动过程的分析框架。在这种框架下,研究了中国产业演进中,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实现的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特征的相互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市场化改革条件下中国产业技术创新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并从这种动态过程特征中分析了不同产业技术追赶效果的差别,进而对中国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追赶提出新的战略和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乔彬  张斌  王肖潇 《软科学》2016,(10):16-21
在空间经济学FC模型基础上,从技术创新完整过程出发,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影响要素空间流动的内在机制,发现二者与区域收入差距呈明显的倒"U"关系。利用中国省区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的区域对于区域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区域。  相似文献   

11.
沈能 《科研管理》2013,(4):123-130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区域研发效率,总结出我国研发效率的空间模式,同时运用收敛模型分析我国区域研发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随后基于空间计量考察造成研发效率空间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内部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且不同区域收敛于不同的均衡水平;省域研发效率的地理媒介溢出效应存在;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人力资本都对研发效率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人力资本可以进一步强化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我国研发效率的溢出作用。针对我国目前研发活动空间集聚的现状,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各相邻地区间的研发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9,(10):26-31
基于政府与市场耦合视角,考察政府主导型经济、市场化进程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采用DEA-Tobit两步法并基于1997~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主导型经济不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提升,且其抑制效应呈"U"型非线性特征变动;市场化进程未起到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预期作用,但其抑制效应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有不断削弱的趋势;政府和市场协同能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且呈不断强化特征;这些影响存在显著的时期和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2006—2010年中国31个省域的数据为基础,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效率进行测度,考察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规模、产权结构、企业绩效和外商直接投资对研发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研发效率有效的省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发展不够均衡;研发效率的提高逐渐依赖于研发资本投入;企业规模、外商直接投资与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企业所有权结构与研发效率逐渐呈现负相关的趋势,即非国有企业更有助于研发效率的提高;企业绩效与研发效率呈现负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溢出效应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前期相关因素对本期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15.
李柏洲  王丹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87-1997
基于PP-SFA模型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影响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具有速度特征的时空演化模型分析专利密集型产业效率动态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处于一般水平,仍有可提升空间,不同专利密集型产业间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且发展不平衡。对于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影响因素,政府支持、研发投入强度、竞争程度、研发外部经费均对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研发投入强度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在时空演化方面,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16.
潘珂  江旭 《科研管理》2024,(2):127-136
市场化改革一直被视为解决我国企业创新问题的一剂“良药”,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市场化改革对创新的积极效应并非一成不变,既有研究亦对此莫衷一是。基于此,本文从双重竞争逻辑入手,运用制度理论,研究市场化改革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采用2008—2019年中国省级创新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1)市场化改革对创新投入产生正向影响,即市场化改革能够借助制度的革新与完善,加速市场竞争与政府竞争,促使企业投入更多的创新资源;(2)市场化改革对创新效率产生倒U型影响,即过度的市场化改革会阻碍企业创新投入转化为创新产出,致使企业创新效率因双重竞争的负面影响而受到抑制;(3)市场化改革对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产生差异化效应,其根源在于制度变革对创新与竞争的桥接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市场化改革对企业创新的深层次影响机理,为企业合理配置创新投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提供经验证据,也为政府把控市场化改革进程、理顺政企关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3-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显著的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了显著的抑制作用,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影响,并且研发经费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最大;静态空间模型对空间相关性产生过高估计,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分离出了投入变量及其他潜在因素的影响,使得估计结果得以部分矫正。  相似文献   

18.
陈修德  梁彤缨 《科学学研究》2010,28(8):1198-1205
以2000—2007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活动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不考虑/考虑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PF)模型对研发中间产出效率与最终产出效率进行测算,进而加以比较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各影响因素对研发效率的具体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与效率前沿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03年以前研发的最终产出效率高于中间产出效率,而2003年以后结果正好相反;(2)在不考虑影响因素的前提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研发效率普遍被低估;(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市场结构、企业规模对研发中间产出效率和最终产出效率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研发补贴的空间差距过大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对此,本文利用2003-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以“研发补贴强度”为考察指标,采用ArcGIS技术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进行了空间格局分析,同时结合使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及Kernel密度非参数估计法,系统地考察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过程。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ArcGIS可视化分析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呈现出空间非均衡特征;(2)Dagum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子群分解表明,全国整体基尼系数呈上升态势,地区差距在逐步扩大,地区间差距是导致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3)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补贴强度略有增加,研发补贴强度的地区差异经历了“缩小-扩大-再缩小”的演进阶段,且存在多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11-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数据,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省市区高新技术产业R&D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机构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正相关;企业规模对高新技术的产业的研发效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