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事·那人·那魂》《一个诚实的人》《那双美丽的眼睛》,……这是“走近巴金,阅读巴金”征文活动中涌现出的好文章在这一篇篇文章中,我们读到了同学们对巴金的尊敬和爱戴之情:作为巴金的母校,上海市南洋中学发起这次征文活动,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读巴金的作品,学习巴金讲真话的品格,了解一位“人民作家”的心。巴金并未离我们而去,他的作品和他的精神会永远陪伴着我们,让我们去阅读巴金,去走近巴金。  相似文献   

2.
巴金的故事     
巴金爷爷是四川成都人,“五四”以来的著名作家,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却把自己当普通人、平凡人、老实人。下面采撷几个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故事一:笔名的由来巴金原名叫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他到法国后,在小城沙多吉里念法文。在这个地方他认识了几个中国的朋友,有一个北方同学叫巴恩波,跟巴金相处不到一个月,就去了巴黎。第二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巴金与他不熟,但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心里很痛苦,因此笔名中“巴”字就是因为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是巴金的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他起的。那个时候,巴金翻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  相似文献   

3.
活着     
人诗意地活,为了让人温暖如春的亲情,为了让人豪气干云的友情,为了让人如痴如醉的爱情,勇敢地活着,要是能把你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生命的最后一天,你的生命就会更有价值。——题记在古希腊,有一个消沉颓废的人向一位哲学家求教:“人为什么而活着?”那位哲学家回答说:“我也想知道,所以我要一直活着。”在无数个夜阑人静的时刻,我面对着深邃静谧的星空,脑海中始终盘旋着这么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条狭窄的思想之路,它的终点往往通向死亡。当我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当我开始否定活着的价值,周身便会被一种凉入骨髓的悲怆感所侵袭和…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故著名作家巴金曾寄语教育,今天大家重温一遍仍然意义重大。一、父母是第一个老师。巴金认为:“孩子们就好或就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希望子女成龙,就要尽父母的职责。”二、要让孩子的心开窍。巴金认为:让孩子的脑子开窍,单靠填塞、死记不行。他很同情自己的外孙女端端,每天睡不够8小时。他觉得,不是端端不想争取高分的成绩,可是她动作慢,思想不敏捷,又没有时间读课外读物,就像自己过去,老是盼望…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故著名作家巴金曾写给教育的真话,今天大家重温一遍仍然意义巨大。一、父母是第一个老师。巴金认为:“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希望子女成龙,就要尽父母的职责。”二、要让孩子的心开窍。巴金认为:让孩子的脑子开窍,单靠填塞、死记不行。他很同情自己的外孙女端端,每天睡不够8小时。他觉得,不是端端不想争取高分的成绩,可是她动作慢,思想不敏捷,又没有时间读课外读物,就像自己过去,老是盼…  相似文献   

6.
活着     
倘若说我是第一次思考有关“活着”的问题, 那么就是因为巴金了。初次接触巴金是在一个阴霾的午后,年幼的我怀着一种崇敬而又好奇的心情翻开《家》的首页, 但出乎我的意料,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沉重的阴森  相似文献   

7.
编辑手记     
2005年10月17日,101岁的巴金老人与世长辞。这位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走完了他漫长而又坎坷的人生岁月,也给后世活着的人留下了不尽的怀念与思考。这位为鲁迅先生抬灵柩的人,一生恪守着真与爱的信念。他曾经彷徨过,胆怯过,但内心中澎湃着的真诚、理想、激情与勇气,还是让他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三座不朽的纪念碑:《家》、《随想录》以及中国现代文学馆。他所敬佩的老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卢梭是不老的”,其实,巴金老人同样也是不老的!因为他的手印已经永远镌刻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门上。海德格尔说,雕塑就是把时间空间化。老人的手印就是…  相似文献   

8.
生动的自喻     
吴运铎——泥土他说:“即使我变成一撮泥土,只要是铺在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让我们的伙伴,大踏步地走过去,那也是幸福的。”彭加木——铺路石他说:”我愿一辈子做一颗铺路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赵春娥——煤她说:“我愿做一块煤,为人民献出全部的热。”朱伯儒——小草他说:“我是一颗长在山头上的小草,而且,不是我高,而是山高。”张海迪——流星她说:“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  相似文献   

9.
渐行渐远     
苏传明 《师道》2006,(9):61-61
巴金:大师远行精神常青巴老,“五四”时代的最后一位大师。诗人邵燕祥说,巴金就是那个时代的“愤青”,现在的孩子衣食无忧,怎么能理解那时的愤怒。景行行止,高山仰止;大师仁德,彪炳千秋。大师说:“我快要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  相似文献   

10.
谢思宁 《中文自修》2023,(11):45-46
<正>推荐书目:《活着》》余华著推荐理由:《活着》终于读完了。放下书,心痛起来,悲哀福贵活着的艰辛,人生之路行得艰难。掩卷深思,最终将自己的感受倾诉在字里行间。《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共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时代”“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一人一牛孤独而坚强地立在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11.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男子马拉松竞赛中跑在最后一名的是来自阿富汗的高中生。他显然不是同场竞技的对手,可他还是一步步地跟上,成了赛场上受人关注的人物。他对着记者递过来的话筒说:“我的目的不在于拿第一或第二,而只是为了能在亚特兰大参赛。我在途中从没有想过放弃,我只是想让世人知道,我们也在努力地活着!”不论在哪种生存环境下,都“努力地活着”,使自己的生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这场竞赛的金牌得主是谁我忘了,但这个执着的中学生却让我深深折服。因为我知道在阿富汗,无休无止的战乱折磨着人们,以至让外人怀疑他们生活下去还有什…  相似文献   

12.
草药        驳论引言 巴金原名李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生。他是属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宿将,国际知名的小说家。如今他以95岁高龄已住在历史上,而又进入本世纪的黄昏。巴金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搞文学创作,在旧社会写作了二十年,我的第一部小说的第一章是‘无边的黑暗中一个灵魂的呻吟’,我最后一部长篇的最后一句又是‘夜的确太冷了’。我的作品里充满了忧郁、痛苦的调子。”这“调子”给后来的巴金研究者留下了争论的空间。 给予巴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坚实地位的是他在二十至三十…  相似文献   

13.
不为名利而活,不为结局而奔走,才是生活的最佳意义。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男子马拉松竞赛中跑在最后一名的是来自阿富汗的高中生。他显然不是同场竞技的对手,可他还是一步步地跟上,成了赛场上受人关注的人物。他对着记者递过来的话筒说:“我的目的不在于拿第一或第二,而只是为了能在亚特兰大参赛。我在途中从没有想过放弃,我只是想让世人知道,我们也在努力地活着!”不论在哪种生存环境下,都“努力地活着”,使自己的生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这场竞赛的金牌得主是谁我忘了,但这个执着的中学生却让我深深折服。因为我知道在阿富汗,无休无止的…  相似文献   

14.
为知为什么,那个孩子面红耳赤、迷惑为满的神情,以及他与邻座同学喋喋不休争论的情景,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抹也抹不去、那种感觉让我感到如同一块千斤巨石压在心火,我似乎亏欠了他什么。那是不久前,我执教巴金先生《鸟的天堂》一课时,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事情。记得那节课快要进入尾声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个颇具启迪性的问题。我的意图是,希望孩子们在理解了前文的基础上,抓  相似文献   

15.
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一诗共七节,其中第一节是这样写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教社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这一节诗提供了带有权威性的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诚然,《有的人》全诗是通过“反动家伙们”与“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臧克家语)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功名荣誉…  相似文献   

16.
《随想录》简介《随想录》是巴金以“随想”的形式写成的一系列杂文,共150篇。写作《随想录》的目的是为了“讲真话”,用真话建立起一座“揭露‘文革’的博物馆”。《随想录》起初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上连载,后合订成册,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鉴于巴金的健康状况,一般认为它将是巴金最后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巴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我国新文学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世瞩目,有口皆碑。近年来,他提倡“讲真话”的呼声,又在思想界和社会各个阶层中引起了广泛…  相似文献   

17.
从报上得知,中国文坛圣洁的领袖,敬爱的巴金老人与世长辞了!心里顿时一惊。巴金老人是否去了他笔墨里的“鸟的天堂”? 最早知道“巴金”这个名字,是在上小学时学了他的《海上日出》之后。我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着那富有魅力的文字:  相似文献   

18.
有这么一个笑话,有一次作文课,老师出了作文题目为:懒惰。大家都很用心在写,只有阿瓜不慌不忙看着课外书,直到下课前一分钟,他才在作文簿的最后一行写下:“以上空白,这就是懒惰!”  相似文献   

19.
巴金写作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了对探索人心的兴趣。在《秋》的序里,巴金曾这样概括他的创作志趣:“我是在‘掘发人心’。”对于巴金小说研究者来说,“掘发人心”,或曰“探索人心”,是一个比心理描写含义更广泛的概念。但二者的联系也是明显的:对人心的关注和兴趣,必然使得作家重视人物心理的表现和描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心理分析“几乎是享受真正优秀作家盛名的最可贵的依据”。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是有这方面才能的。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话     
让我们重温巴金关于生命和爱的箴言。他说:“我的上帝只有一个,就是人类。”他说:“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他说:“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他说:“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它点燃火烧我自己,到了我成为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巴金晚年写道,“我的脚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