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巴金的 《随想录》 不仅是我国新时期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可视为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由 “放逐” 到 “回归” 的心路历程。他倡导的 “讲真话”, 真正体现了自觉的人的意识, 即真诚的人格、严厉的自审意识和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 构成了 《随想录》 人文主义内涵的深厚意蕴  相似文献   

2.
《人文科学论纲》是云南大学刘鸿武教授新近出版的一本专著,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书中对人文科学的本质特征;人文科学的价值意义;人文科学发展进步的环境、机制及独特模式;乃至人文科学家的个性气质等方面作了全面阐释。本文试图通过介绍书中的主要观点,提出了让“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遍布整个科学界,人文教育本应就是各个学科所应有的素质教育。人文精神就是每个科学工作者乃至每个社会人所必备的素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从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来看,莫言有着独特的女性世界观,他的作品以男性创作视角来观察记录身边的事物,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小说《蛙》重点在于彰显其中女性角色的生命张力所在,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莫言创作《蛙》的主要原因。而《蛙》中对于女性生命张力的书写更是体现了莫言对于中国文化的追寻和其独特的女性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4.
5.
香港年轻女作家钟晓阳自十八岁时推出长篇小说《停车暂借问》(赵宁静的传奇)以来,又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流年》、《爱妻》、《哀歌》及散文集《细说》。她的作品执着于表现现代都市人的情感悲剧和文化困境,敏感独特的女性体验更使她的作品成为飘浮无根的当代都市女性的感觉世界;而她的文采被誉为“于新颖间保存古典诗情”,“感性和知性相结合,勇于出入新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的《扶桑》从官方历史的缝隙中寻根,对新移民的精神根基进行了重新探索。文本回归活着和生活本身,通过对扶桑女神形象的树立克服了海外华文文学中寻根的泛民族主义和哀伤情绪,展现了自然的生命活力。然而在如何面对东西方的冲突而生活时,文本却又陷入了西方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实是作者内心欲求和企盼的产物,其价值功能期待是从男权社会的规定性和男性的利用、需要为出发点的。反映出男权社会"女为男用"的角色价值意识,折射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男权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紧张学习之余,翻开了张海迪──这位80年代青年楷模写的《生命的追问》,于是一种青春奋斗、拼搏进取的意识便根植于心底这块土壤。“在我攻读硕士学位的日日夜夜,身边又堆起了比往日更多的书,这是古今中外的哲人对生命博大精深的认识和诠释,使我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也使我能重新审视自己生命的轨迹,生命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在那之前,我曾经多次对痛苦产生厌倦,对疾病的痛苦感到无可奈何,然而书本告诉我:即便是痛苦的生命,只要不放弃,也会绽放出艳丽的花朵。多少年,我在书本的鼓舞下,从病床上一次次挣扎起来继续控求知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沈从文生命体验入手对《边城》意蕴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整体性观照。通过对《边城》情感结构形式的分析探寻《边城》情感基调即忧郁、忧愁的色调:通过对《边城》所营造的桃源梦境的抒情话语分析阐明了《边城》中桃源梦境的具体内容和现实依据,揭示了桃源梦境是沈从文生命体验的诗意凝结;通过对《边城》中爱情、婚恋故事叙述的分析,揭示了《边城》中桃源梦境与作者忧郁情感及对现实、历史精神的感悟的多重艺术视境融会所形成的象征性意义簇群,从而在艺术整体性把握中实现了对《边城》,意蕴的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0.
红学史之所以斑驳陆离、丰富多彩,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是作品本身极为丰富的道德内涵和美学内涵,一是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这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作品和读者结合起来,随时代的变化而形成一个审美运动过程,文学艺术才获得它永恒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呐喊》是女性作家张雅文的自传,她用自己曲折的经历、真实而又充满正能量的语言激励着大家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生活。通过细读文本发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那个时代的女性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超越,笔者将此概括为女性生命意识。本文通过对《生命的呐喊》中女性生命意识的分层检视,进而感受生命意识的灵魂传承。  相似文献   

12.
《岛》的家园意识贯穿全文,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完整统一。其家园意识着重体现在女儿对母亲家族的寻根,寻求解决婚恋问题的精神力量;母亲索菲娅从厌家、离家到归家的心理历程;更体现在麻风病隔离区的人们从最初对岛的逃避,对岛外生活的热爱、向往,到后来对岛内生活的适应和喜爱、有条不紊地和睦相处,最终将隔离区变成他们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伤逝》──女性命运的审视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逝》在中外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大背景下,对“五四”新女性的命运做了客观的审视与反思,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子君和涓生的爱是新的时代思潮影响的产物,他们的悲剧又显示了支撑他们思想的武器的无力。小说启示人们,爱情必须建立在开放的社会中,建立在夫妻平等自由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倾斜和坍塌,只有解放了社会,才会求得妇女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与《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古人生理想与审美最高境界统一,都是通过审美追求而实现生活困境的超越,当然一个是避进的态度,一个则是立足现实。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美学的角度来重新解读那些优秀的文学文本,不仅可以以多维的视角丰富文学文本的内涵,更能够为当今的生态美学的审美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本文就是尝试着以生态美学范畴中的"家园意识"这一视角来重新解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一大批才华卓越的知识女性登上了文坛,她们为中国女性文学和新文学的崛起,作出了开拓性的奉献。在灿若群星的女作家中,苏雪林就是其中光芒闪烁的一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不久,她来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读书,与黄庐隐、冯沅君同在一个班。颇具民主意识的系主任陈中凡,聘请了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来授课,如胡适、李大钊、周作人、陈衡哲等,两年女高师的学习生活,使苏雪林深受新文化的熏陶,这对她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①她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歌、短篇小说、议论文等,但在文坛上真正产生比…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知名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第三部小说《家园》,取材圣经中的浪子回头故事,通过描写家庭关系与伦理意识,再现流浪与回归、信仰与救赎、传统与现代等主题。《家园》中三位主要人物杰克、鲍顿和格罗瑞的伦理身份彰显各自的身份特征,阐释伦理身份的形成与定位有助于进一步解读作品,揭示作者对人性、理性、伦理等主题的人文理解与文学思考,呼应文学作品伦理教诲功能的文学伦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张翎在完成并出版《望月》《交错的彼岸》《邮购新娘》《金山》等长篇力作后,以锤炼成金的语言创作了《阵痛》,讲述了上官氏母系家族中三代女人从中国到海外的世纪故事。面对以父系为根基的中国家族,张翎一举打破世俗观念,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观照历史和女性生存境地,大胆地跨越广袤的空间与时间,书写女性的疼痛生命体验。本文通过剖析由爱恋之痛和生育之痛构成的疼痛叙事框架,揭示了张翎那份隐藏在疼痛下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该文将《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放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着眼于封建皇权对女性的魔力与制约进行描述和评析,从而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争夺皇权的参与者,维护是极的牺牲品,实现皇权的工具。进而指出:《三国演义》中女性的人格意义,全是在皇权的天平上进行价值判断:凡维护者,皆肯定;反之,则否定;连同伦理道德,也必须屈从之。从而,揭示了三国女性的皇权崇拜的奴性意识以及由此而被扭曲了个性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简要介绍电影《时时刻刻》内容,勾画了20世纪不同时期的三位女性对于生命的不同体验,重点探讨了女性的生命意义、女权主义与传统婚姻模式的冲突、解脱三个问题,认为女性独立的思潮将对传统的婚姻模式产生一定影响,女性要在正确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理性选择,寻求最终解脱还是要靠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