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孟浩然作品集在唐即有两种抄本传世,一为孟浩然编次的不分类三卷本,一为王士源宋末元初又因刘辰翁的评点与整理,而派生出了分类、分体以及四卷、三卷、二卷、一卷等多种形式的孟集刻本。今存宁蜀刻本《孟浩然诗集》,系出孟洗然编次的不分类三卷本。此刊本在宋代亦有一卷本流行。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文选》三个问题进行考辨。一则考证清初著名选学家何焯,当初校勘《文选》所据底本系康熙钱士谧重刻明末毛氏汲古阁本,并非其初刻本及重修本。进而略述确定何校底本于《文选》何校及版本研究之意义及实用价值。一则考证吴希贤先生辑汇之《历代珍稀版本经眼图录》中"明州本文选"书影,不是六臣注明州本,而是明万历间邓原岳刊单李善注本。一则辨证《文选·西京赋》"齐栧女"之"栧"字,非关避讳,乃俗写。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对我国文字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说文解字》的版本颇多,文章对《说文解字》版本即唐写本、传刻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分类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晓昕、赵平略《阳明先生集要》点校本,以《四部丛刊》影印上海涵芬楼借印无锡孙氏小绿天藏明崇祯间施氏刊本为底本,参以国家图书馆藏新建谢氏《王文成公全书》原刻本,康熙二十八年江都张问达辑、忠信堂藏版《王阳明先生文抄》及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点校而成,其选本之善,反映了点校者的学术眼光,并以点校之精而称功用甚巨。  相似文献   

5.
《大学》今古本的问题是宋明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歧,所谓程朱陆王的分歧以及阳明学与朱子学的对立,主要也就集中在对《大学》今古本的不同选择上,并且也是作为其各自不同的经典依据出现的。但由于这一分歧既非出自经典文献本身,也不像今古文经学那样存在着具体的历史缘由,而主要是由不同为学进路下的不同选择与不同诠释造成的,因而在现代学术背景下,通过对《大学》今古本的比较与古本自身义理规模的重新解读,完全可以澄清古本自身的义理结构,还古本《大学》以儒家经典的本来面目,从而发挥其在认知先秦儒学精神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易筋经》众多版本中,市隐斋本和来章氏本是目前所知的两个最早刻本,也是辑录“易筋十二式”和附有完整《洗髓经》的两个版本。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市隐斋本的则数和正文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易筋经》不断增衍的发展轨迹;从两个版本“十二势图”的对比,可以看出《易筋经》从道家文化到佛家文化归属的重要转变;两个版本在序跋及正文内容上有着不小的差别,包括具体的功法要领、服药方式、遣词用字等,其原因多与版本传抄过程中的错讹有关;两个版本都附录有《洗髓经》的完整内容,正文内容略有差别,在封面、目录及跋文方面则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7.
严粲所著《诗缉》现存刻本中比较重要的有元刻本、味经堂刊本、《四库全书》本等。通过对以上各种版本的比较,可以发现北图珍本丛刊中影印的味经堂本《诗缉》错讹较多,对其谬误之处予以纠正,以供学者研究之用。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是具有原创精神的世界级一流思想家.他在“龙场悟道”之后,揭橥心学于贵州,开创了对后世影响至深至远的阳明心学学派.黔中弟子亲炙于阳明门下,首传阳明心学,是为最早出现的阳明后学学派——黔中王门;他们数代相传,成绩斐然,遍及全省,蔚为大观.然而,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却漏掉了黔中王门这一重要学派.通过对黔中王门启、承、盛、衰四个时期之源流演变及其心学成就进行梳理,进而深入考证《明儒学案》缺载“黔中王门”的三大具体原因,希望对当前阳明学和黔中王门研究提供一定帮助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阳明先生集要》分理学、经济、文章三编,其中又以理学为主脑,如熟读其中的“理学”编,便可掌握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较之于《王文正公全书》来说给后学提供了一个简要便捷的读本,加之大量的眉批和尾批,对后学有很重要的启示和参考。贵阳王阳明研究会会长王晓昕教授和贵阳学院赵平略教授,慧眼识珠,看重它的价值,进行了点校,中华书局重新刊印出版。  相似文献   

10.
享受读书     
熊开玉 《阅读》2009,(4):1-1
小时候,我渴望读书。一本《西门豹》的彩绘连环画让我如痴如醉。原来书中有那样一个神奇美妙的世界,徜徉其中,其乐无穷。其后,我便开始了不间断的阅读,为读完《草原新牧民》而自豪,为《木偶奇遇记》而牵挂,为《十万个为什么》而思索,为《上下五千年》而感叹。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在贵州只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并且不为黄宗羲等人所熟悉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像《明儒学案》那样阙如不记。黄宗羲之所以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可能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刚到龙场时,由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投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但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步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因此可以说,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这无疑是王阳明为贵州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楚中王门蒋信为王阳明在龙场及门最早的亲炙弟子,其学兼王阳明、湛甘泉,又受湖湘学派传统的影响。他心学视野中的理气、心性思想独特,其即用即体、体用合一重功夫又不忽视本体的理路,在一定意义上都开启了王学后学论心、性、气,本体、功夫主要议题。在王门后学思想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龙溪和王阳明之间的学术关系是研究阳明学整个运动的重要内容,对其的考察可以有助于深化对阳明学发展的认识。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龙溪之于阳明有两重关系,即本体良知上的相应和功夫理论上的脱离。对于以阳明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来说。相对于本体上的相契,功夫理论上的偏离无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龙溪在功夫理论上对阳明实地用功的脱离。客观上导致了阳明后学末流脱儒入禅的思想局面,成为后世思想界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作为文学家,他的散文创作在其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王阳明散文中道义与担当的传达体现了王阳明士大夫的本色.在其散文理论中,王阳明担当起破心中贼的社会重任,主张诗文创作应当注重内心的道德义理的修养.王阳明散文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出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对道德义理的伸张和对社会重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谏迎佛疏》与韩愈的《论佛骨表》都是反对皇帝崇信佛教的文章,但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韩愈的文章富有战斗精神,象投枪一样投向了他所反对的佛教。而王阳明则更象一个雍容大度的大师,不说佛教一字不好,而是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王阳明的为学历程,多认为有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一变,但王阳明其实是把辞章当作“作圣贤”的用功途径,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中举,学习辞章,乃至学工学农,都是可以使自己成为圣贤的方法。因而,王阳明的为学历程中,不存在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雅思贝尔斯与阳明的生平和哲学思想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构成某种跨文化的链接点而促成两者的融通。此外,雅思贝尔斯了解阳明的哲学,其晚期哲学思想受到儒家思想的极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本文提出了在不同文化哲学(如雅思贝尔斯哲学与王阳明哲学)之间进行相互比较研究的初步模式,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家之间可以进行跨文化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普遍认为。阳明龙场悟道是理论思维的结果。以古证古,以阳明学证明阳明学。运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深入考察了龙场悟道这一史实,发现这一基本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龙场悟道所悟之道不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而是王阳明道德修养到一定境界的真实呈现。在此基础上,把阳明学定位为德性之学、道德修养之学,而非如西方哲学一样的智性之学、逻辑思辩之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