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作为消费者的学生主体得到了更加广泛关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特征赋予了学生实质的选择权,从而要求高校要保障学生的转专业权利。本研究通过分析上海市40所本科高校转专业政策,从转专业的成绩要求、转专业的人数比例、转专业的申请时间以及转专业的可转次数四个视角,总结我国大学生学习自由的困境。而转专业自由是大学生的基本权利,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环境,通过国家完善大学生转专业自由权的立法保障、高校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大学生树立权责统一意识三条路径去实现大学生的转专业自由权。  相似文献   

2.
专业选择权是大学生“受教育权”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实现存在诸多障碍,需家庭、高校、社会共同努力,完善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各项制度、政策,有效保障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文章探讨了现阶段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即树立正确的人身价值观,家长、教师正确引导,加强学生专业宣传教育,以“兴趣”为先,地方高校完善转专业制度,以促进大学生合理、自由地选择专业.  相似文献   

3.
袁媛 《江苏高教》2020,(9):67-72
专业选择权是在读大学生按照独立平等原则,根据自身特点、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与未来愿景等进行选择或调整专业的权利。它产生于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教育契约关系,并在法律上从属于公民的学习权,是大学生在实现受教育权与发展权方面的法律资格与尊严展现。当前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实施存在三大障碍:一是国家法律制度障碍引起的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界定不清与保证机制缺位;二是大学管理制度悖论,导致了严苛的限制性条件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剥夺;三是资源与需求的冲突,导致个体发展需求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进而对专业选择权的扼杀。因此,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实施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权进行合理规约与必要救济;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方式淡化专业界限,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构高校管理理念,强化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高校内部管理中法律纠纷多数源于高校管理与学生维权的冲突。大学生既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特殊的法定权利。明确学生的权利是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也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高校实现学生现实权,构建和谐校园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制化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生既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者特殊的法定权利。学生在维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与高校内部管理发生一系列冲突。怎样引导和教育学生依法正当维护自己的权利,让学生走出维权过程中的困境,打破管教冲突的迷思,是高校实现学生现实权、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顺应依法治校大路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教育选择权的内涵与内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的教育选择权是指高校的学生恰当地选择学校、专业、课程、教师、时间和学习方式的自由和资格。教育选择权的内容体系包括学校选择权、专业选择权、课程选择权、选择教师权等方面。高校学生教育选择权的行使应该遵循自由和秩序原则,即强调学生教育选择的主动性和丰富性,要求学生的教育选择遵循规则并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其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常常受到高校的侵害,其中最易遭到侵害的权利是人格权、财产权、受教育权以及公正评价权。而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确保大学生权利不受侵害的基础与前提,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建立多元的救济途径则是保障大学生权利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学习自由是学术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两部分组成,学习自由的内在本质是思想自由,对于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思想自由;学习自由的外在表现是选择自由,包括课程选择权、专业选择权、学校选择权和教师选择权.  相似文献   

9.
影响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专业兴趣、对大学学习方式的适应性和学习心理障碍等;高校要营造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要让学生有对专业、课程、学业进度的选择权;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组织多种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0.
面向学生多层次选择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把成才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研究了面向学生自主选择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课程体系结构为核心.以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管理、学生管理创新、教学保障建设为支撑,整个培养模式使学生拥有学科大类、专业、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教师和第二课堂项目等教学资源的自主选择权。  相似文献   

11.
转专业制度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途径之一。但专业选择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值得研究,对学校而言保持专业多样性,发挥教师积极性,开设个性化课程是对大学生专业选择权的保障,也是将专业的选择方式本身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理工为主的综合类高校,开设音乐专业总让人感觉不伦不类。其实大可不必计较,理工类高校对音乐学专业也有一定的优势,既可以促进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互补,又可以活跃文体活动,弘扬校园文化。为了更好地办好音乐学专业,发挥音乐学的专业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艺术气息,除了专业教师、硬件条件的提升,学生的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分析音乐类大学生的特点,指出综合类大学中音乐类学生教育管理的措施,提出音乐类学生教育管理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考上大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怎么办?2002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如有可能将另选专业。现在,即将走上大学的你不必再为这个问题头疼了。目前,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为了解决众多考生的后顾之忧,省内外多所高校纷纷进行教学改革,陆续实行了转专业、双学位、双专业以及辅修制度,并逐年放低申请的成绩门槛。由于填报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或者上大学后兴趣发生转移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转专业尊重学生的教育选择权,让学有专长的学生转换专业,这在过去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如今却在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规制定权限问题主要涉及如何在学术自由权利保障、学生权利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保障之间实现合理平衡。虽然高校校规制定权来源于作为宪法基本权利的学术自由权利,但是学生权利保障以及最低要求的学术水准和教育质量等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保障,都要求高校自主办学领域必须适用法律保留原则,高校校规制定权由此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学生评教在国内高校广泛推行,不少高校将之作为对高校教师教学监督的重要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的举措来加以实施.然而,在众多高校的具体举措中,却存在形式化、简单化的倾向,没有发挥出大学生评教的应有作用,导致不少学者对大学生评教的意义产生质疑.高校大学生评教究竟有无意义,如何破解高校大学生评教存在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评教的作用与功能,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关于评教的争辩 高校大学生评教到底有无意义?目前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颇有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高校大学生评教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多方面作用,有效的学生评教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全面管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不仅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实现民主管理的客观需要。大学生参与意愿强烈,但参与的内容和范围比较狭窄,也缺少一定的组织机构与制度保障。建议强化“一种意识”,实现“二个转变”,完善“三项机制”,着力构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生学习权包括学习自主权、学习保障权和学习成果享受权.高校要特别注意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以使学生学习的自由选择权、自主评教权、有限参与校务权和高校学生的申诉权切实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高考改革的关键特征是选择性,通过赋予学生和高校充分的选择权,发挥多样化选择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作用,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学生选择权的发挥受制于学生自身能力、高中、高校、家长及社会机构等诸多因素,存在学生选择能力不足、家长缺乏指导能力、高中应对能力不足、高校选考要求与生源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以及选考服务专业平台缺乏等问题。为落实学生选择权,构建选考辅助系统,由数据输入层、计算层和输出层构成,可以实现6大功能,解决学生选考问题,还可为新高考改革研究和高校招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前置参考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新高考改革的关键特征是选择性,通过赋予学生和高校充分的选择权,发挥多样化选择在人才选拔和培养中的作用,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学生选择权的发挥受制于学生自身能力、高中、高校、家长及社会机构等诸多因素,存在学生选择能力不足、家长缺乏指导能力、高中应对能力不足、高校选考要求与生源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以及选考服务专业平台缺乏等问题。为落实学生选择权,构建选考辅助系统,由数据输入层、计算层和输出层构成,可以实现6大功能,解决学生选考问题,还可为新高考改革研究和高校招生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前置参考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是高校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作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把握他们的思想脉络,拓展思路,探究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