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文] 秦士①有好古物者,价虽贵,必购之.一日,有人持败席一扇,踵门②而告日:"昔鲁哀公命席③以问孔子,此孔子所坐之席也."秦氏大惬,以为古,遂以附郭之田④易之. 逾⑤时,又有持枯竹一枝,告之日:"孔子之席,去今未远,而子以田售.吾此杖乃太王避狄⑥,杖策去邠⑦所操之棰⑧也,盖先孔子之席又数百年矣,子何以偿我?"  相似文献   

2.
<正>1孔子的狗死了,托弟子去掩埋,特意嘱咐:"路马死则葬之以帷,狗则葬之以盖……今吾贫无盖,于其封也,与之席,无使其首陷于土也。"大意是:马去世,要用布裹尸,狗下葬,要以车盖罩护,如今我一贫如洗,但请你务必铺一面竹席,以免它的脸被土弄脏。  相似文献   

3.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并非孔子不言道。孔子对"道"的叙述集中于人伦日用之道,是落实于实践操作层面的"道"。无论进则以政治为业,抑或退则以学术为业,孔子之"道"须臾不离己身,孔子对于信念伦理,体现在信念伦理之"直";对于责任伦理,体现在责任伦理之"忠恕"。  相似文献   

4.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中的<民之父母>是一篇孔子论学的记录,简文完整流畅,孔子以礼乐之原为核心,向他的弟子描述了名为"五至"的思想,这是孔子"修身正己"理论的一个完整的表述.对<民之父母>篇的解读印证了儒家的"君子"学说.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中对于君子的人格设计有两种,一是君子之德;二是君子之风。"德"是君子人格的内在底蕴;"风"是君子人格的外在表现。孔子主要以"德"为中心,从君子之德、之学、之才以及君子与人相处等方面阐述自己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忠恕"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一贯之道,是通往"仁"之桥梁.本文仅就孔子的"忠恕"思想作一探讨,旨在批判继承孔子"忠恕"思想中的合理内核,以丰富当前学校道德品质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记载孔子批评管仲不知君臣之礼,而又盛赞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仁功。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礼"未必不"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君臣之间的名分和角色定位,提倡"君君臣臣",并认为臣子在尽到自己本分的同时,还要"以道事君"。孔子强调臣子要做到"忠",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强调的"忠"不只是忠于国君一人,还要忠于国家和天下百姓。臣子对君主的"信"不只是局限于小信小义和小礼小节,而是要着眼于国家和民族之大信大义。  相似文献   

9.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戎山,孔子喟然叹曰:"三子各言尔志,予将览焉."这些文字均可题为《论志》.因此,《论语·先进》篇这段文字的标题还是以传统做法为好.  相似文献   

11.
孔子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说,意谓冉雍可以南面称君。对孔子这句话的涵义,前人或从德行求解,或以个性为说。其实在这句话中,包含了孔子真实的政治主张。此前学者多根据《论语》讨论孔子政治思想,视孔子为纯粹的仁政德治论者。但是《论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孔子政治学说,它只收录孔子的德治语录,而舍弃孔子关于刑罚的论断。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来看,"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主导方面,但绝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全部。完整的孔子政治思想应该包括德、刑两个方面,即以仁政德治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刑罚。孔子政治学说的直接渊源,是周公关于"明德慎罚"的思想。鲁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现实依据。孔子深知,德刑结合是最可行的君人南面之术,而在孔门七十子中,完整地理解孔子德刑思想学说并对此具有浓厚理论兴趣的只有冉雍一人,所以孔子才说冉雍之才堪任君主。这就是孔子"雍也可使南面"的真实涵义。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先进》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的两个学生冉求、仲由请教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件事马上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对冉求说:"听到了马上去做(闻斯行诸)。"而对仲由却说:"听到了为何要马上去做呢(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何对同一问题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为人懦弱,所以鼓励他;仲由处事急躁,所以约束他)。" 孔子这种"进之"、"退之"的做法,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因为他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抓住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采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在《四子侍坐》一文中,孔子对四位弟子的理想皆持肯定态度。孔子"哂"子路,鼓励应多于提醒;"与"曾晳,感慨应多于赞赏。这一"哂"一"与",体现了孔子"道外儒内"的基本素养,即以道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来发儒家治世事功的力。成功人生,关键在于集之所以成功之基本素养于一身。  相似文献   

14.
在未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我对孔子的教学方法极为憧憬,对孔子与弟子围坐一席真诚交谈的教学场景非常向往,期待自己成为老师时也能与学生在平等交流中共同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主张四教:文、行、忠、信,重视"信"的价值,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信"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8次,通过对《论语》文本的认真研读与分析,将孔子"信"之内涵概括为:与人为信、取信于民、以义取信、以学促信。在个体生活领域,孔子主张将与人为信作为调节无血缘关系的、身份大体平等的"朋友之交"的原则和依据;在政治领域,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具备"信"德,取信于民,并教民以信;但孔子倡导的"信"是相对的、可变的,即要以义取信,点名了"信"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指出,个体必须通过"学"才能做到"以义取信",即主张以学促信。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儒家政治伦理之启蒙者。在廉洁自律观方面,他以"道"为指导思想,以"仁"为核心理念,以"节欲、无私、无我"为修养准则,从而构建起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这体现了孔子廉洁自律思想"言行一致、因时制宜、目标高远"的整体特色。孔子的廉洁自律思想影响深远,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在心中荡漾,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孔子精辟深刻地阐述了  相似文献   

18.
"道"历来在中国哲学中有重要的地位,但人们却很少讨论孔子之"道"及《论语》中的"道",甚至常常将孔子常言之"道"粗浅地理解为某一具体的技艺之道。主要阐述"道"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并分析"道"如何上下贯通孔子学说之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任义 《考试周刊》2014,(99):17-18
周礼非徒具外在之形式,更有其内在之根本,此内在之根本,孔子以"仁"当之。仁就是人对于亲人及其他人以至天地万物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孔子"以仁释礼",指明周礼根源于人内在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并实现"仁心"内在的需要和要求。这就为人们履行周礼指明了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使履行周礼具有了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以《论语》的相关内容为例证,从音乐天赋才华、音乐现实实践和音乐思想理论诸多方面,剖析了孔子作为音乐家的形象。孔子,其音乐感受能力能够融汇感通他人,其音乐自觉素养至于浑然忘我境界;将不言之教以音乐而履行之,将志向人生以音乐而融汇之,将音乐等艺术评价标准提升为"尽善尽美"。孔子,是一位突破了音乐神秘不可知论,而推崇可知论的音乐家;是一位孜孜以求匡复周礼,以拯救民众于水火,而针砭时弊的音乐家;是一位成就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文献《诗经》,而成为音乐思想深睿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