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模点1:用两步解决问题模型。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的内容,包括例1、例2、例3。教材简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建构用两步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结构模型。并让学生学会从  相似文献   

2.
田心 《湖南教育》2003,(4):46-47
本册内容有数、图形与空间、统计、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根据这一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设计画面、编制例题、安排练习,不要使用那些虚无缥缈的、学生难以受用的素材。例如,第一单元“位置”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教学时就可利用教室这个现场,指导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就比采用课件好得多。设置的例题与练习,要注…  相似文献   

3.
井远红 《山东教育》2012,(Z1):77-79
建模点1:负数模型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负数简要分析:负数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课标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同时也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  相似文献   

4.
胡桂霞 《山东教育》2013,(Z1):76-78
本单元主要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较大的面积单位。其结构如下: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为认知基础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静 《山东教育》2012,(Z1):71-72
建模点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模型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例1—例5简要分析:四则运算是指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而在一道试题中含有两种或是两种以上运算的称作四则混合运算。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严格地讲本单元课题应为四则混合运算。对于混合运算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  相似文献   

6.
李起争 《山东教育》2013,(Z1):79-80
模型思想是2011版新课标中增加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课程标准(2011版)》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建模的过程简化成三个环节:首先是"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建模的起点。然后"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这一步中,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判断等数学活动,完成抽象过程,得到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高莹 《山东教育》2012,(Z1):69-70
建模点1:认识平面图上的方位模型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例1、例2、例5简要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物体位置,初步建立了方位模型。本模型的建立是通过学生经历画平面图,统一平面图产生的矛盾冲突,明确统一方向的必要性,理解为什么人们要约定俗成规定"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画平面图形,并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同时建立认识平面图上的  相似文献   

8.
常网 《山东教育》2011,(7):66-67
确定“标准”是人类深化对事物认识的思维活动中重要而基础的工作。多少、长短、轻重等相对概念的建立。无一不是在标准建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没有标准的确立就没有上述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位置”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相应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在低年级学习了如何根据行或列确定物体的位置,中年级“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知道了在平面内可以根据两个条件(角度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册教材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教学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为初中学习“图形与坐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建模点1:“厘米”模型 所属内容:第2页-第4页的例1、例2、例3及相应“做一做” 教材简析: 例1呈现古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的长度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标准——长度单位。通过学生和老师同样用柞量同样长度的课桌,所得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虽然都用“拃”来量,但由于不同人一柞的长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不同,进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张绪昌 《山东教育》2012,(Z1):73-76
模型1:轴对称教学内容:P2-P4简要分析:"轴对称"模型是概念模型。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建立这个模型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几何的必要基础,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初步概念,并能画出一个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本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模型建立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相似文献   

12.
二年级上册的建模点很多,要建立的数学模型主要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模型,数轴模型,线段、直线、射线模型,加法竖式的写法、减法竖式的写法模型,角、直角、锐角、钝角模型,乘法算式、乘号、乘法口诀模型、初步的三视图模型、初步的轴对称模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模型、排列组合、简单推理模型等等。下面结合几个主要建模点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教材中的“解决问题”部分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学界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济南市燕柳小学的老师们长期关注、研究这一问题,其教改经验和有关一五六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的文章在本刊2009年7、8月刊发表后,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教改思路,也为了给大家提供教学参考,本刊特组织该校老师撰写了这组一五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一、教材说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按照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这四条线索展开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将“空间与图形”中的“位置”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教材编写时,充分遵循了学生对空间方位的认识顺序,先“上、下  相似文献   

15.
本册的建(用)模点大致为:第一单元的长度单位厘米模型的应用与整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的模型、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互化;第二单元的加减法验算的一般方法模型:第三单元的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概念模型:第四单元的余数的概念模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模型、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模型;第五单元的秒的模型、60的进制模型、时间的计算模型;第六单元的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本册的建模点大致有:①大数的概念模型;②大数的读法模型;③大数的写法模型;④近似数的概念模型;⑤凑整的模型;⑥角的记法与度量模型;⑦度的意义模型;⑧角的拓展与系统化模型;⑨三位数乘两位数用模;⑩积、商的变化规律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分数加减法中的简单问题、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简单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问题以及数学广角中的优化策略解决问题。这部分知识含量并不大.有的是旧知识的扩展,有的是几何问题。教材在编排上立足于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但分析思路显得粗糙,不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11~20各数的认识,主要包括11-20各数的读法、顺序和大小、写法以及个位和十位;二是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相似文献   

19.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教学难点是退位减法。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内容。教学的重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