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守忠 《精武》2004,(4):21-21
武术谚语道:“能练筋长一寸,不练肉厚三分。”筋长者,劲大,劲巧。可是,有人做不到,为什么?主要是不明理。中医讲:肝主筋,肝经通畅,肝才健  相似文献   

2.
吴永霖  陈建南  赵蕾 《武当》2003,(2):16-16
传统太极拳的技法通过推手练习来掌握。在推手练习的过程中,初学者必须掌握四种劲。用传统的武术术语来说,这四种劲分别为黏劲、走劲、引劲和拿劲。从技击的角度讲,四种劲又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化劲和发劲。黏劲和走劲属于化劲;引劲和拿劲属于发劲。笔者于1964年在上海师从褚桂亭先生习杨式太极拳,有幸得闻其详,今粗述先师遗意,以飨武林同好。  相似文献   

3.
劲力是武术运动中独特的概念,是武术的灵魂,是人体运用武术动作发出的一种意、气、力三者高度协调配合的整体性力量.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通过对人体不同的部分来分析八极拳和南拳的发力特点,为习武爱好者更好地掌握八极拳和南拳的发劲技法和对不同门派的传统武术发劲的共性规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少林鹰派武术的源流、基本特点、基本内容、练气发劲、基本作用的考证,认定少林鹰派武术是一个独具风格的少林武术大支系,对少林鹰派武术的挖掘整理,将会为中华武术宝库增添新的内容,丰富少林武术体系,为少林武术的普及与发展作出贡献。尤其是少林鹰派武术的练气发劲,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也会澄清武术上力与劲的概念,为武术学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了解和掌握虎啸、龙吟、狮吼发声法,在武术中能起到检验内功深浅、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利于发劲助力、不同的发声产生不同的效果和增加人体抗击打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武术教学、交流、科研和比赛中,合理使用发声,对武术的表演性和技击性,都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玉根 《武当》2014,(11):21-23
太极拳之内劲是精神意志力和肢体原始力的结合能量,其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内劲和原始力具有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想让内劲在日常锻炼中有所提升,就必须按照掌握内劲形成规律去持之以恒地训练,日久自然上身。内劲在作用于他人时,不但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同时也有与其他武术运动不同的爆发能量。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人们对太极拳认识片面、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使人们透过太极拳的表象看到其本质,主要采用逐层剖析的方法解析了太极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武术拳种。首先,阐明了对武术拳种的定位:以既“偏于一隅”又“精于一隅”的技击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由诸多环节组成的技术体系;其次,提炼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的要旨:采用以丹田及脊柱之命门为核心的发力方式;再次,归纳了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的特点:突出控制、把握节拍,追求“以巧斗力”的“技击之道”;最后,明晰了太极拳的核心定位:既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劲拳类,也属于武术拳种中的内家拳系,是以“阴阳相生”“化发一体”的太极劲为核心追求的武术拳种。该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进一步细化了武术拳种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太极拳的内在特点形成明晰认识。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武术中“劲”的内涵,正确认识力与劲的关系,以及劲的形成过程、要求与分类和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践测试法、专家访谈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武术中劲力的形成及效果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力是可以转化成劲的,而劲是力的高级形式,其产生的效果是十分可怕的,倡议在各种类型的武术比赛、交流中,展现中国武术中劲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9.
要旨一:深刻认识挤劲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准确将其把握好。挤劲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技法,作为一种采用离心力进攻手法之一,在太极拳八种劲法中是相当重要的,练太极和运用太极之时,此劲实不可缺戮只有深刻认识太极拳挤劲的本质和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学习太极拳一个重点,就是对挤劲的理解、领会和掌握。什么是挤呢?杨班侯在《八劲解》云:  相似文献   

10.
请详细填写"入会申请表"寄至本刊编辑部。凡是在当地邮局订阅了2021年全年《中华武术》杂志的读者,只要将订阅2021年全年《中华武术》杂志的"个人正规发票"(复印件或原件)、一寸本人照片、填写好的申请表一并寄至《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8号《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王涛收,邮编:100061)。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各类武术学校层出不穷,这些武术摇篮,为我们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武术人材。但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学员由于在启蒙训练中没有把握好最基本的动作要领,而导致动作僵硬、方法不清、劲断力滞等等的技术性错误,造成许多可造之材半途夭折。因此,教练员在启蒙教学中的方法运用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请详细填写"入会申请表"寄至本刊编辑部。★凡是在当地邮局订阅了2020年全年《中华武术》杂志的读者,只要将订阅2020年全年《中华武术》杂志的"个人正规发票"(复印件或原件)、一寸本人照片、填写好的申请表一并寄至《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体肓馆路8号《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王涛收,邮编:100061),即可成为会员;另外,在本社邮购全年《中华武术》杂志的读者.  相似文献   

13.
袁康就 《武当》2011,(2):36-37
听劲是指武术技击动作中接触对手的灵敏度。这功夫是当敌我对峙,我能透过瞬间的接触,预断对手出拳的强弱与方向,又在这瞬间把讯息传入大脑,在电光火石之间作出反应,完成攻防的动作。提到听劲,很多人想起太极拳。太极拳无疑注重听劲,但这技巧其实是所有武术的必要条件。任何武术在肢体碰触当中都需要极灵敏的触感和反应。  相似文献   

14.
甘汉生 《武当》2012,(3):44-45
徐州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武术中的硬气功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强身健体,御敌自卫的体育运动,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硬气功练气练意,用意引气,意到气到,劲亦到,气随意行,使气内络五脏六腑,外及四肢百骸,进而逐步达到内外一体,气力合一。而创造和发明这种武术硬气功者,就是徐州人彭祖。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武术文化中体现的主体性思维及武术理论中存在的主体性特征进行分析。首先,归纳出武术理论中的主体性思维因素,提出武术主体性思维的表现类型;其次,对武术在劲、套路动作和武术价值追求等方面的主体性表现进行剖析;最后,从武术动作命名、动作劲力运用、动作方法解释、健身理念、传承原则、功夫境界等方面呈现的主体性思维特征予以具体阐释。文章认为,浸润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武术文化,从动作编排,到动作含义的阐释,再到功夫的修炼,均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武术项目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其中的各种技术奥妙,还有待人们深入挖掘,武术的“劲力”就是其中一个需要重点挖掘的内容。文章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武术的“劲力”进行了再认识和再分类。指出武术的“劲力”就是在武术技术攻防要求下的人体肌肉力量的运用技巧。文章从文化层面、发劲方式、劲力特点、发劲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能够较好的将所有劲力包容到相应分类中去,以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求太极掤劲     
掤劲是母劲,这个比喻用得好。母与子是分不开的。它强调了掤劲在技击中的地位高于一切。事实证明,子劲都是从掤的母劲演变出来的。学者若掌握了拥劲,并能巧用之,既可以防守周密,又能进攻得机。因此,评价太极功夫的优劣,必须看他运用掤劲如何。搭手巧用掤劲相接圆转,接换圈,劲不丢,能顺其势而走化,顺其势而击发。不管对方使用抓拿  相似文献   

18.
擒拿是中华武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产物,是武术实战中的精华。其基本特点是:针对人体关节活动功能的局限性及弱点,依据逆关节施制的原理,使用拿、锁、扣扳、点、缠、切等手法,结合裹缠劲等多种劲法的运用,进行擒伏与解脱,控制与反控制。在教学训练中,擒拿的对抗性是较强的,而且是针对关节的局限及弱点进行的,因此极易造成关节损伤、脱臼。  相似文献   

19.
以中华武术之“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语言学与武学两个视角对“劲”的概念进行学理辨析,然后展开“劲”理论层面的意义探讨以及实践层面的训练要义探赜。研究认为:中华武术之“劲”是以技击为主要目的,以形体练习、气息吐纳以及意识引导为主要练习程序,经系统化训练后所获得的符合武术相关技术特点的整体力。就其理论层面而言,在揭示拳种技击基础、深化格斗对抗理念、促进肢体协调表达、丰富套路演练韵味等四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就其实践层面而言,则主要通过形体练习奠定“劲”之松通顺达的身体基础,通过气息吐纳保障“劲”之己身贯穿与彼身渗透,通过意识引导实现“劲”之破体构象的实践飞跃。  相似文献   

20.
武术之“势”的美学思想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视角,运用比较研究、哲学思辨的方法,阐释武术内蕴之"势"的美学思想."势"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一种透视生命气象的"动"机之"力",蕴涵"力"的刚健之美,在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脱胎于中华文化的武术重"势"不重"形",正是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化、开合收放的内部张力形成不同的武术之"势",从"静势"、"动势"中彰显流体的生命意象."势"的美学思想体现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造型中的"力"之美、运动中的"气势"美、运用中的"劲"之美."势"是"力"的含蓄,"力"是"势"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特有的"气"化思想影响下,武术"尚劲不尚力","得势"实为"得劲",从而表现出不同于西方"尚力"技击术的中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