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曾经在图书市场行销一时的《没有任何借口》、《执行力》等由“国外知名学者”写的经典著作,竟然是子虚乌有的“圈套”,是压根儿就不存在的伪书。读者还真就此开了眼界,除了盗版书,如今又有人“发明”了伪书。少数出版社炮制伪书的拙劣行为在媒体上披露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读者极为愤怒,他们怀着满心的希望买回的图书,竟然是一文不值的伪书,作者托马斯的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身份,居然是人为编织的“美丽的谎言”。伪书的出笼,使出版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这些伪书是怎样出笼的呢?是出版社的编辑不辩真伪,受了作者的…  相似文献   

2.
祁向东 《图书馆》2006,(5):82-84
文章以近期流行的伪书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伪书的形成和种类,伪书对读者和图书馆的危害,辨别伪书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伪书出版的危害及图书馆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某些出版社出版伪书对图书馆馆藏质量与读者服务的危害。总结了鉴别伪书的方法,提出了图书馆及时防范伪书、消除伪书影响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2005年,锡恩企业管理顾问公司的声名鹊起,源于他们在今年1月份公布了一份北京市在销的西方管理类97种伪书名单,从而一跃成为伪书打假的先锋。全国首例伪书诉讼案,郑州市民刘明将5家出版社、3家书店告上了法庭,8月3日上午,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柳林法庭开庭审理此案,判决被告赔偿刘明176.2元。早在伪书名单刚刚公布出来的时候,笔者就对这个调查结果有过很多想法,这一个调查是针对普通读者对这些伪书的态度。调查中广大读者的态度集中在“控诉”关于伪书的种种害处、对出版社的不信任以及以后不再购买类似图书等等,当时笔者就在想,对于…  相似文献   

5.
今年,随着管理部门对伪书的治理,整个经管类图书市场出现少有的萎靡。许多出版人士都在思考:才繁荣了几年的经管类图书出版市场到底是怎么了?今后将朝什么方向发展?读者到底需要什么?伪书只是导火索伪书,一是指借用原著书名,但作者是假的,书的内容也与原著无关,是由造假者杜撰的;二是书名和作者都是假的,内容当然就更是造假者杜撰的。在图书市场上,到底有多少种伪书,恐怕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许多人有这样的感觉,走到书店里,看到许多管理类图书,封面上注明“美国500强企业员工必读”、“最伟大的——”等字样吸引读者,作者从名字上来看基本…  相似文献   

6.
伪书盛行是市场提供了这样的土壤还是读者提供了这样的土壤?或是其他?……国家新闻出版曾、署终于重拳出击对出版伪书的30余家出版社进行处罚,并要求相关出版单位必须立即停止发行,该销毁的要坚决销毁  相似文献   

7.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图书市场出现了一股伪书出版之风,侵犯了读者权益,损害了出版界的声誉和形象,媒体对此已有报道,社会各界也有反映.那么,什么是"伪书",如何遏制出版界的这股造假风潮,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2005年,我国书业因伪书风波而遭遇诚信危机,出版社通过在伪书上伪造作家、虚构销售成绩和国外媒体评论欺骗读者,严重影响了中国出版界的声誉,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行政部门查收干预和治理,伪书之风得以刹住,书业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作风  相似文献   

9.
2005年,我国书业因伪书风波而遭遇诚信危机,出版社通过在伪书上伪造作家、虚构销售成绩和国外媒体评论欺骗读者,严重影响了中国出版界的声誉,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在这一背景下,行政部门查收干预和治理,伪书之风得以刹住,书业欺骗消费者的虚假作风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0.
三、四月的北京,春光灿烂,但隔几日就有风沙光顾,劈头盖脸的尘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便。如果说三月份爆出的涉及使用“苏丹红1号”的产品影响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那市面上几百本伪书假书的流通,则严重侵害了读者的文化消费权益,是社会中的不和谐声音。遏止伪书假书的流通,保护读者的文化消费权益成为今年“3·15”的一个新主题。本期的资讯快递的“3·15”报道是两则民营书业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消息,只是希望以后无论是伪书还是盗版书在中国能够少一些,使“3·15”成为消费者欢庆的节日,而不是一桩桩伤害消费者的触目惊心的事件曝光及相关管理机构的事后惩罚。  相似文献   

11.
2004年伪书现象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的图书业的确让人瞠目结舌。这一年,一本又一本美仑美奂的“真”伪书(由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造假之书)在一些聪明绝顶之士、长袖善舞之人的组装下“横空出世”,与之相伴的是某些人(所谓书商)的盆满钵满,以及出版业某些人、某些机构的堕落。这些伪书经过“伪装”,全面畅销,动辄销量上百万,大有席卷宇内、并吞八荒之势。2005年,随着一声鸡鸣,《培育男孩》又遭恶意跟风(跟风者又是伪书),可见某些“有识之士”是“利不惊人不罢手,伪不惊人死不休”,想真正把这项“伪事业”进行到底。出版业的这种伪书现象触目惊心、引人深思!伪书狂欢迷人眼据…  相似文献   

12.
伪书现象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没有任何借口>和其他一些打着外国著名学府学者名义出版的财经励志类伪书现象的曝光,出版业伪书现象终于露出冰山的一角,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这种挂羊头卖狗肉出版行径,对真正的出版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可悲又可耻的事.其实伪书现象早已有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伪书现象就屡屡发生,中击着出版人的道德底线.最初是个体不法书商盗用出版社名义大量盗印琼瑶、三毛、古龙、金庸等港台走红作家的畅销书,九十年代后,一些不法书商为大肆赢利,甚至不惜把大陆一些著名作家张抗抗、池莉等人的严肃小说贴上港台作家的标签,鱼目混珠,侵犯作者和读者的权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伪书现象出现了一种新的苗头,从不法书商的地下行为,逐渐演变为少数出版者公开的有组织的活动,伪书出版被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在合法的幌子下,一些伪书从内容到形式、从作者到国籍都伪装得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不仅具有了更大的欺骗性,甚至成了个别出版者的生财之道和独门绝活.  相似文献   

13.
伪书横议     
出版企业的所有制改革是遏止伪书现象的必由之路。当出版人因风险过大而不敢制售伪书,因有损自有品牌而不容制售伪书,因信息披露可能致其声誉扫地而不屑制售伪书的时候,伪书敛迹之日还会远吗?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伪书”泛滥成灾。2005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下达了对“伪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深圳书城收到23家出版社的下架通知,涉及图书115种[1]。“伪书”打假成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的话题之一。2005年5月和7月,新闻出版总署分别公布了第1批19种、第2批49种共计68种含有虚假信息图书名单。有舆论认为惩治“伪书”出版发行尚存法律空白,我们认为有法可依,但执行细则不明确。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伪书”的治理途径大致有以下几条。1利用《出版管理条例》治理“伪书”现行规范出版行为的法规主要为《出版管理条例》。“伪书”大…  相似文献   

15.
2005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出现3位打假英雄候选人中,有一位与出版有关:他不打盗版、不打抄袭,打伪书.有同志说伪书是一种"新创造".不对,著书的假托古已有之.不同处在于,古代著作托伪是借以推广自己的思想,近代以来托伪的核心是金钱.历史上最大的一宗是1895年北京文光楼假托石玉昆,继续从<三续七侠五义>一直写到<七侠五义二十续>.报载,拿破仑·希尔基金会提出的就涉及50家出版社100种伪书.如果属实,真是骇人听闻.近日又有两位余世维写有两本书名都叫<赢在执行>的内容雷同的书,或者天地真小,或者有一位李鬼[1].春秋时托名写书为宣传自己理想.文光楼用假名为钱,给读者还是真货.今天用抄袭"攒书"造假书,不择手段抄袭,最等而下之.  相似文献   

16.
《四部正讹》是我国第一部辨伪专著,在辨伪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书中,其对伪书价值有多种认识,尤其是对伪书史料价值的认识更是深刻与多方面的。然历来学者对此却少有论述,文章就伪书史料价值的内涵以及《四部正讹》对伪书史料价值认识产生的原因及如何体现伪书的史料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应如何应对“伪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平 《晋图学刊》2006,(3):58-60
“伪书”的泛滥必然会波及图书馆,影响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如何认清“伪书”的真面目,防范与抵制“伪书”是图书馆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伪书何以畅销?为什么会出现"伪书驱逐良书"的现象?通过对伪书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富有成效的营销策略是促使伪书走向"成功"的关键举措,而这也正是处于产业转型期的国内大部分出版社所欠缺的.或许,分析伪书"成功"的方法,对提升出版社的营销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欣 《云南档案》2008,(1):61-62
<正>中国的历史文献以及其他各类古籍中伪书甚多。明人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说:"余读秦汉诸古书,核其伪几十七焉。"清末张之洞说过:"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其比例虽然不甚精确,但足以说明古书作伪的严重性。仅据近人张心澂在《伪书通考》中的统计,伪书计有经部73部,史部93部,子部317部,集部129部。伪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内容全伪  相似文献   

20.
论胡应麟对伪书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识伪书是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伪书也自有其价值,不可一概弃而了之。明代学者胡应麟从四个方面。第一次探讨了伪书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