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探 《华夏文化》2006,(1):32-33
陈鼓应曾经提出一个疑问:“老子一再地强调人应顺应自然,然而如此纯任自然的结果,一切事物的发展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很值得怀疑的。”这一疑问揭示出了老子“自然”思想中目的与方法之间的矛盾。实际上,老子“自然”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刻的矛盾,这就是自由与和谐的矛盾。这一矛盾深植于他的“道”论之中。虽然老子有他自己的解决办法,但是,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老子所开创的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家,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本文试对孔、老的政治哲学作一解读,从他们的思想中寻找其异同:孔子以"仁"、"礼"为基础的"为政以德"的政治哲学,与老子的以"道"为基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存在着差异,但在对统治者的要求、以民为本、追求社会和谐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同之处,并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把辩证法思想运用于政治、军事、社会管理之中,形成了老子的管理哲学。以道治国是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的管理思想是以道治国思想的重要体现,对立统一的管理思想则是老子管理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儒家严整的现实抑制型文化体系,道家表现出浓烈的的本能放逸性心理状态。如果说,儒家对人的控制主要通过宗法观念、伦理教化和社会规范,那末道家对人的诱惑,则通过生死的超脱、现世的享乐和精神的自由,透过个体的生存意识而起作用。老子以母神创世神话作为重要思想来源,营造了他的道论哲学。他把“道”看作是原创的“万物之母”、“天地之根”。他毕生对“道”的执着追求,也正是通过“食母”与“归根”的方式达成。“食母”,就是用道的母性原创力滋养自身,接受“万物之母”的道的荫庇和佑护。“归根”,就是要求人生的行为、操守与理想…  相似文献   

5.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概念,历代思想家对其论述极多.而《老子》中对"道"的讨论,可以说是首开先河.陈鼓应认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关注的问题多停留在人伦物理的层面上,到老聃的出现才将思想视野从'物'的世界提升到'道'的领域"(陈鼓应:《论道与物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条主线》,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7期).但正如《老子》书中所言: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十四章),(本书所引用《老子》原文均以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为准.),人们对于道既看不见、听不见又摸不着.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中,其核心思想的来源是儒、佛、道三家.儒家美学以仁义为基础,提倡"尽善尽美","充实之谓美".佛家美学以"真如"为核心,推崇"远、虚、淡、静"的审美情趣.道家美学以"道论"为依据,强调"美"与"真"的和谐统一.就此而言,可以说作为中国美学中永恒追求的至极意境,正是道论在艺术领域中的延伸与拓展.  相似文献   

7.
<正> 老子诞生于河南省周口市的鹿邑,是我国第一位哲学家、思想家,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思想早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社会中,由于"独尊儒术",老子文化在很多时候是被冷落或忽略的,尤其在社会动荡之时,人们更无心情"无为而治",客观而言,老子的思想更多适合于繁盛之世。对老子文化研究掀起热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8.
一、道家的"意于言外"风格   虽然老子在运用语言营造境界方面已经达到了至高妙的程度,但老子却深知,凭借语言是难以传道的,因此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主张传道、悟道应当采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心传心、以神传神、境中悟道的方式.道家"意于言外"风格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白描手法、俭约传神,二是言隐于荣华,讲究创造含蓄深远的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所有重要的思想与理论,都没有脱离<周易>的影响.研究<周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承接关系,对准确把握中国文化及其生长于其中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作为中国美学最基元的"阴阳"絪缊、"生化"构成思想更是秉承于<周易>.可以说,"阴阳"的絪缊、激荡、生化、构成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影响及中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中,处处体现着"阴阳"、"生化"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休闲是一个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个与"工作"相对应的概念。从开始,休闲主要集中在对"休闲时间"的争取,到现代社会可以对自己休闲相对自由地消费,这个过程的其实是一个不断争取权益的政治斗争。如果从个体角度来看,现代的休闲则是从人本性张扬的原始活动的"玩"到追求理性人性释放的过程。现代社会为人们消费休闲文化提供了各种机会和可能,但对休闲文化的符号化,使休闲文化异化,同时对于迷恋休闲文化符号消费的人们来说,也会容易迷失"休闲"的真正意义。在近现代的休闲文化发展以及对其的消费过程,仍然囿于主体的"我"如何更好地控制客体"我"不受外界干扰而达到所要的体验的心理状态的这样一个二元对立状态中。如果,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寓教于乐、以"术"载"道",通过性命双修,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休闲文化将成为真正观照人的生命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源头,蕴含着"天地之大德曰生"、"一阴一阳之谓道"、"二气感应以相与"等重要命题,其核心思想是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生生之"气"为宇宙的本源,阴阳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推动宇宙的变化发展。在这种生命哲学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注重比象天地,崇尚阴阳和谐、阳尊阴卑,并且追求与生命精神相应的飞动之美、韵律之美。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接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其“知胜之道”的“道”与老子的无形之道有缘;其“兵者,诡道也”,则体现了对老子若干矛盾范畴的改造和运用:其关于加强将帅气质修养的思想,亦在深层次上受到了老子主张的内敛性涵养的启导。《兵法》所以能接受老子思想的影响,这除了由于老子早于孙武以及兵道两家思想的互动互渗外,也与孙武的家世与生平经历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道的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中国思想的核心语词,它贯穿于儒道禅的所有本,尽管它显现为不同形态。与其他思想相较,道家,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对道本身进行了更为纯粹的思考。不过,老子认为道是不可言说的,而且老子对于这不可言说的言说也显得玄而又玄。尽管如此,我们将要追问:老子的道是如何显现的?  相似文献   

14.
程蕾 《华夏文化》2003,(2):32-33
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 ,有人归纳为儒家、佛家、道家三个流派。这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处事、做人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老子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基础。在《道德经》中 ,老子“致虚极 ,守静笃”、“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以及“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生哲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近日 ,读了几部《曾国藩传》、《曾国藩评传》 ,对曾国藩一生经历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新的了解。曾国藩做人的宗旨 ,就是把老子“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和“圣人欲上民 ,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 ,必以身后之” ,渗透到他的修养、处世、做事、…  相似文献   

15.
作为道士的陆西星,虽然反复强调《庄子》乃《老子》之注疏与竺西之贝典,但实际上,《南华真经副墨》既不是纯粹的"以道解庄",也不是"以佛解庄",亦不是"佛道并释",而是三教融通意旨的真正践行,并给后来的解庄者在思路与意旨上以不同维度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赋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家思想通过与儒、墨、法等各家思想变化互补,成为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建构者。老子作为道家之鼻祖,对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老子的《道德经》(又名《老子》)蕴涵着颇为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本文拟对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道”略陈管见。一、“道”的物质实体存在性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道”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道”字本来是人生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从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老子的道论中,是把宇宙论、体用论、价值论合在一起探讨的。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此,宇宙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说:"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由之,体用论而具雏形。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于是,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正式建立。从此,道不仅成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亦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称。  相似文献   

18.
國學在復興.國學歸根結底是"經典"之學.經典中最重要的是《論語》和《老子》.《論語》不容易讀,常被講成"行爲倫理學".《老子》則被公認爲哲學著作.但老子所講"道"究竟具何特點?老子哲學的性質究竟是什麼?老子是如何達到這一結論的?解答多種多樣.馮友蘭先生早年指出,老子乃形而上之"共相論"一類思想;1在以後的《中國哲學史新...  相似文献   

19.
"道"是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儒家、道家、玄学分别从社会、人生、自然等几个方面对"道"做过详尽的阐释。但宗炳另辟蹊径,以佛释道,认为山水之形是受佛的精感所托而形成的,是佛的"神明"之"道"的体现,开创了中国山水画重道、重理的先河。  相似文献   

20.
正庄子"道"的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观。首先,庄子提出了"齐物"的思想,通过"齐物"来取消事物之间的对立,破除以"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庄子提出了"天地一气"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这是一种自然气化的思想,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同归于"气"的一种和谐状态。总之,庄子通过"齐物"与"天地一气"来达到"道通为一",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一、"齐物":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