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寡妇看瓜》虽然篇幅短,人物少,语言浅,然而容量大,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北国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既是一篇深受学生喜读的好课文,又是一篇易使学生模仿的好范文。教学此文,我确定让学生模仿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以“歌颂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主题的习作训练。但是,对于一个农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虽然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并且亲身感到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的变化,但需把这些变化写成文章,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指点,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完《田寡妇看瓜》一文后,我采用讨论的方式,上了一节写作指导课。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赵树理写的。通过记叙田寡妇看瓜这件事,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全文以土改前后农村发生的变化为线索,分为两大段。  相似文献   

3.
我在指导小学第九册《田寡妇看瓜》一文分段时,从“课题”引入。课题是一个句子,中心词是“看瓜”.课文以“看瓜”这一事件为线索,反映了南坡庄土地改革前后的情况,因此,分段除了《教参》按时间顺序分为“土改前”和“土改后”两部分外,还可按“看瓜”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分为“年年夏秋去看瓜”、“仍然每天去看瓜”和“再也不去看瓜了”三段.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按照上述两种方法去分段,接着让学生根据第二种方法所分的三段,找出各段的中心句:①“因此每年夏秋两季,她总要到园地里去看守.”②“因此孩子们说‘今年不用看了’,她总听不进去。”③“田寡妇也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再抓住这些中心句中的两个“因此”关联词  相似文献   

4.
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寡妇看瓜》第三段(从“快收完秋的时候”到篇末)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田寡妇为什么连家也不回就往园里跑,而跑到半路又停下来,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呢?问题一出,只见学生时而轻声读书,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捉笔而划,时而又喁喁而语。几分钟以后,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听听几位学生的发言,答案是令人满意的:田  相似文献   

5.
同一篇课文,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板书.《田寡妇看瓜》一课,就可以设计如下四种形式的板书.递进式总要去看瓜:土改前夏秋两季仍然去看瓜:土改后不信孩子们的话无心去看瓜:事实教育了她这个板书从课题入手,以看瓜为线索,反映了田寡妇由土改前"总要去看瓜"到土改后通过事实教育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小语九册11课《田寡妇看瓜》是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是赵树理同志一九四九年在北京担任《工人日报》记者期间发表的短篇小说。近年来一些老师通常作为一般的记叙文来教,有的干脆讲成“故事”。因此,从结构形式到教学重点,都在“事”上面做文章。但我总觉得这种教法见事不见人,有点近乎图解生活,没有揭示出农村伟大变革的本质。我认为教学《田寡妇看瓜》这篇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仅仅了解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应该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看到农村社会的一场变革引起了广大农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田寡妇看瓜》是按土改前后来组织材料的。通过导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填写下表,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8.
《田寡妇看瓜》这篇课文,是落实“事物和环境”这个训练项目的阅读课文。讲的是土改前,田寡妇年年到园地里去看南瓜;土改开始后,他还是去看南瓜,后来她看到园地里不丢东西了,就不再去看瓜了。作者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环境变了,事物变了,人也变了。阅读时,我们只要抓住了“看瓜”这条线索,把土改前后的情况作比较,就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客,学好单元训练重点。 一、抓住线索,理清思路。这篇  相似文献   

9.
五年制语文九册11课《田寡妇看瓜》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按传统的分析,认为是田寡妇。陈一飞老师一反传统分析,认为田寡妇“在作品中只是一个线索人物”,“陪衬人物”,“秋生这位翻身农民的典型,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见《小学教学研究》1985年第五期)陈文认为作品是通过秋生这个“翻身农民的典型”,通过描写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歌颂“农村社会的伟大变革”这一重大主题。观点固属新鲜,可惜论据不够有力。比如说:“最爱偷”三个字“饱含着无限的辛酸和苦楚”,是“对万恶的封建剥削制度的有力控诉!”秋生忍气吞  相似文献   

10.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名作。作者不仅着墨于写信的内容,而且独具匠心地排设了两处插叙:一是“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想象着爷爷做守夜人的情景”;二是凡卡想起在以往的圣诞节到来的时候,爷爷给他砍圣诞树、逗乐的情景。这两处插叙,构思奇特,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故乡》中有两处回忆性的插叙:一处是“我”回忆闰土少年时的景况,一处是“我”回忆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形。这两处插叙中写到的人物,与“我”眼前所见到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细看这两处插叙,不仅长短有别,详略得当,而且安插的时间也不同:前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前,后者安插于见到人物之后。“我”由于年龄关系,少年时候很少与杨二嫂接触,本来就印象淡薄,更何况站在眼前的杨二嫂已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我”见到她后,望着她那圆规式的姿势,听着她那尖利的怪声,就只能“愕然”了,后来经母亲的提醒、介绍,才打开了沉重的记忆之门:“哦,我记得了。”于是引出了往事的回忆。这段插  相似文献   

12.
13.
浅析《同志的信任》中的插叙程海林《同志的信任》一文,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占全文篇幅一半的插叙。文章围绕着“信任”和文稿、信件,交错地记叙了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先记叙鲁迅收到信件及文稿时的郑重态度,让读者接触中心事件;然后追述方志敏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成的...  相似文献   

14.
秦牧同志的散文《花城》,头上两小节通过简略的介绍,指出“今年广州的花市是不平常的”,并由此引出自己的写作缘由。接着用两小节的文字,叙述了农历过年的各种风习。这两小节即是一段插叙。细细琢磨这一段文字,不由得十分佩服作者用意的深远,布局的严谨。我感到这段插叙,至少有以下三个作用。一、造成悬念,使行文曲折有致。《花城》一开头就写道:“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并以往年与今  相似文献   

15.
看瓜     
久居城市,夏日汽车的喧闹和空气的闷热,实在令人厌倦。周末,我和同学杨光到农村他大伯家去玩。  相似文献   

16.
看瓜     
记得我八岁那年的夏天,外公家种了几亩西瓜.西瓜快成熟的时候,为了防止偷瓜或者野物糟蹋瓜田,外公外婆总是晚上带我去看瓜.看瓜人常常在瓜田地头搭一个简陋草棚,放一张凉床,铺上被褥就可以看瓜顺带睡觉了.  相似文献   

17.
插叙在地理教学中的妙用□王洪建/山东招远市一中在目前会考制度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厌学地理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恰当地利用插叙,对于活...  相似文献   

18.
五年制语文第六册3课《一定要争气》重点记叙了童第周在学生时代经历的两件事,表现了他的不甘落后、发愤努力、自强不息的刻苦精神和爱国情感。全文以“(小时候)—十七岁—二十八岁”的时间顺序为经线,以“家里—中学—比利时”的空间顺序为纬线,写了“功课赶上”和“实验成功”两件事,脉络清晰,情节单纯。但是,第4节和第5节中有两段插叙,对于我们了解情节发展和文章思想,却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忽视不得。  相似文献   

19.
《挥手之间》中两处插叙比较安徽庐江裴岗中学莫家泉《挥手之间》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但并没有运用倒叙的方法,而是按时间顺序,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写起,至“十几年来”的现实落墨,运用了顺叙的方法。就在这整体顺叙之中,还嵌用了两处插叙的文字。第...  相似文献   

20.
插叙的妙用     
本文通过举例来说明插叙在写作教学中的五个作用,并指出运用插叙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