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在指出现代汉语副词“索性”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朱子语类》中“索性”的语法功能 ,并把它同现代汉语进行了比较 ,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主要用法在《语类》中就已经基本具备。最后探讨了“索性”的产生与发展 ,认为“索性”产生于宋代 ,现代汉语的全部用法至明代已经全部产生。  相似文献   

2.
“索性”在宋代的《朱子语类》中已经产生,元明清时期使用频繁,用法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但是清代用法与“索性”相近的副词相当多,如“爽性”、“率性”、“索兴”、“爽得”、“头信”、“投性”、“投信”、“干脆”等,不过后来“索性”类副词又趋于统一。这反映了语言现象大都是由纷纭繁复走向规范统一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不二法门”的发露及彰显与文殊有特殊的渊源关系。文殊的“说不可”与众菩萨的“说可说”以及维摩诘的索性“不说”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相似文献   

4.
将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运用于美术教学设计,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美术教学活动,是改革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围绕“‘艺术创新’还是‘皇帝新装’”这一探索性问题而展开的美术欣赏教学,例说了美术欣赏教学中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环节与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夏后期,朝廷很乱。大禹传位给长子启,启死后,传位给花花公子太康,太康在位年,终于被东夷强 XIANDAI大族属的有穷氏首领后羿废掉,世称“太康失国”。太康弟仲康为王,实际是一个傀儡,大权掌握在弈手中。仲康死后,弈索性赶走了仲康之子相,自立为王,号“有穷氏”,这便是史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了词语“触目惊心”与“怵目惊心”的异同。我们认为,尽管二者在某些语境中可以通用,但“触目惊心”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怵目惊心”,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解读,韩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被大量观众“消费使用”,是因为韩剧较好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主要是“娱乐渴求心理”、“社会文化心理”以及“民族文化差异好奇心”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了报刊标题中的“用”字短语。从结构上看,“用”字短语为半自由短语;从使用上,则主要用语标题。本文讨论了“用”字短语的语义功能、特点及标题语境的实用性,从而揭示这类短语的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9.
成语“因噎废食”是指因为吃饭噎住了,索性连饭也不吃了,比喻因为怕出问题,索性不干。教学中,也有“因噎废食”的现象。如有一次,W老师承担区教学公开课,选择的内容是“数学广角——巧妙搭配”一课(人教版实验教材三上),教学过程中,W老师就被学生“噎着”了一回。当时的情形大致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学生逃学了一天,无法面对班主任的责怪和班上同学的羞辱,冥思苦想后,计上心来,他买了盒痱子粉抹在脸上,装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来到班主任面前要求补假。班主任追问其故,他说在医院打点滴,刚刚拔掉针头,班主任不相信地皱起眉头,他索性使出“绝招”,从口袋里抓出一大把事  相似文献   

11.
主客二分——先秦"吾""我"差异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汉语中,第一人称“吾”“我”在使用上的区别可以概括为:“吾”主要作为主体来使用,倾向于主观表达;而“我”主要作为客体来使用,倾向于客观陈述。前辈学者提出的“格位”说,只是“吾”“我”主客二分的特点在形式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高一语文课本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犦中的“之”和“而”的一个用法被忽略了,至今在诸多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及各类参考书、练习题中都未见到正确的说法,或回避,或误说。笔者想就此谈谈看法。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此句的意思即: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这一句中的“之”究竟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一般的资料都回避了,有的资料索性解释为: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按此说法,“寡人”是主是无疑的,那么…  相似文献   

13.
看到校园盛开的桃花春意正浓,我便布置学生课间观察桃花准备在课上写一篇习作。等到上课时,还没等我说话,班长就向我报告:“老师,小明不观察桃花,捉蜗牛玩,还把蜗牛带进教室!”顿时,全班同学都望着我,教室里静极了。我十分恼火,走到小明身边。小调皮小明耷拉着脑袋,怯生生地拿出了蜗牛。“蜗牛好玩吗?”“好玩!”“好玩!”……不仅小明,其他同学也情不自禁地答到。哦,原来蜗牛比桃花有吸引力!我略一沉吟,索性顺水推舟,拿起小明手中的蜗牛,“谁能说说蜗牛怎么好玩?”霎时,蜗牛神奇般地出现在许多学生的桌面上。这次习作内容自然变成了观察蜗…  相似文献   

14.
说"变态"     
当前中学生动辄将某人的行为或某种现象归之于“变态”,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校园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语言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个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结合其使用的情境细究其表达的涵义,尽管复杂多样,但并无恶意。“变态”的使用,既能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又能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这是“变态”在中学生中持续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秋菊落英”之“落”字之争久矣,文章通过对历代主要关于楚辞注解方面的著作进行对比分析,对主要工具书作探究,参照先秦时期诗文、辞赋等“落”的使用状况,参照部分今人的研究观点,指出“落”字在该句中就是它的本义“零落”。  相似文献   

16.
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思维特点,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下面,以一位教师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的一个片断来说明这个问题。师:正当红军冒着雨、踩着泥泞、摸黑前进时,又一个新情况出现了。这时,红四团又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的? 生:(找出原句读)“……索性也点起火把来,照亮了道路跟敌人赛跑。”师:这儿的“索性”是什么意思? 生(甲):“索性”是直接了当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模糊“双基”教学目的,随意处理教学内容,放弃讲授式教学方式,一味使用多媒体技术等,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这些异化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谈"男士"的用法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先生”在指称成年男性上的缺位现象,人们仿照“女士”而造了“男士”这一称谓语。“男士”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弥补“先生”的缺位,但“男士”的使用要区分具体的场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对现代汉语“有着”句的使用历程做考察。文章同时再次探讨词中“着”的性质,认为“有着”的“着”已经失去表示时体的功能而仅仅起词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释"灌输"的内涵及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灌输”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它的争论日益激烈。这主要源于人们对“灌输”的解读存在分歧。通过对西方教育界对灌输批判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西方所用“灌输”一词与我国有别,而且西方批判的“灌输”是强制性与封闭性相联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使用,而不单纯是一种具体方法的使用。这对分析我国教育领域“灌输”争论的原因和澄清我们在真正批判意义上使用的“灌输”的内涵和实质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