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帝国主义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它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来同化落后国家和地区,最终控制这些国家的民众,实现对殖民地的"文化殖民"。《印度之行》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代表作品。在该部小说中,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无情地批判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对其推行的文化殖民提出了质疑与否定,为我们理解"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优秀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保罗·斯各特(Paul Scott,1920-1978)是20世纪英国文坛非常重要的涉印题材作家,其反映后殖民时期英印复杂关系的小说《眷恋》(Staying On)于1977年获得布克奖。保罗·斯各特一生致力于殖民关系的书写,塑造了大量印度独立前后的人物以及作为殖民者的英国人和作为被殖民者的印度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论文运用后殖民视角,从《眷恋》中滞留在印度的英国人与印度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塔斯克上校之死入手,剖析获得独立之后的印度人,作为曾经的被殖民者,自我意识的觉醒状况和对于殖民者的反抗与报复心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后殖民译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译著产生的历史社会背景、译者的政治思意识和解殖民功能来解读林纾的《黑奴吁天录》。  相似文献   

4.
英国女子阿德拉控告印度男子阿齐兹在山洞中对她施暴。这个情景占据了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的中心环节。但是山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福斯特并未明确作答。为此他曾引起许多文学批评家的不满。实际上,福斯特的确匠心独具地以一种微妙的、隐晦的方式告诉了读者山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除了父权制,压迫妇女的因素还有很多。鉴于此,该理论倡议将性别问题放在国家、种族、殖民与被殖民的各种因素中去探讨。在反抗父权制的同时,必须反抗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萧伯纳的剧作《皮格马利翁》,我们可以看到:伊莉莎遭受了源自阶级差异、男权意识和父权制思想的殖民压迫,同时也遭受了源于性别差异的性别压迫。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在笔者前一篇文章《印度嫁妆制度的嬗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印度嫁妆制度存在的根源和对女性家庭地位的影响,最后试探性地提出减轻嫁妆制度影响的可能的方案,来唤起国际社会对印度女性生存状况的同情与关注,唤醒印度妇女的独立意识、抗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肉体伤害》是素有"加拿大文学女王"之称的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表达了白人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作者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是乔伊斯用真挚而伤感的笔触描写的一部爱尔兰道德史。乔伊斯通过描写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中下层市民的平凡生活,揭示社会环境给人们的理想、希望和追求所带来的幻灭与悲哀,并对爱尔兰整个社会的道德瘫痪表现了极大的反感与悲愤。本文通过解读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偶遇》等三篇小说,详细描述了都柏林的道德瘫痪所激发的乔伊斯"自我流放"意识在这一小说集中是如何萌动的。  相似文献   

9.
《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18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它体现了英国早期向海外扩张从事殖民实践,实现原始资本积累,确定殖民帝国地位的过程。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角度解读《鲁滨逊漂流记》,探究帝国文本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不仅是一部政治小说,也是一部意义深远的道德小说。过去,评论界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这个"讲给西方人听的关于俄国的故事"。事实上,康拉德在小说中关注更多的是个人的道德弱点或个人心理。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拉祖莫夫"道德方向的迷失"和"道德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来详细阐释该小说的道德内涵,并揭示康拉德对人性与道德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1.
辛亥以后,民国风雨飘摇,内乱不止,自袁世凯称帝之后,又有张勋复辟。《盛京时报》作为日本人在华创办的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因受日本人庇护,其报道中国内政无所顾忌,在张勋复辟时期,《盛京时报》针对张勋复辟进行了大量犀利的报道,抨击了复辟逆流,顺应了共和的潮流。但其毕竟是日本人所创办的报纸,有着深刻的殖民侵略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黑与白》是澳大利亚混血土著女作家萨莉·摩根的代表作。作者用英语讲述了以外婆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土著人被殖民的历史。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研究澳大利亚土著人自被殖民之初到现在的历史,从失去话语权到重获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戈拉》在印度文学里的地位犹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一样,笔者对戈拉自我身份认同经历的虚假认同、质疑和否定、重新构建三个阶段的分析,看到泰戈尔在戈拉身上映射出人与理想统一的宗教观念和印度现代化发展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于道德本质问题的探索有两个出发点,一般本质(社会性本质)与特殊本质(人的主体性本质),重点常左右摇摆。而高校相关教材,虽几经修订,对于道德的定义至今仍含混不清,须予以厘清。厘清道德的本质还应从人这个主体出发,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在个体属于其观念的一部分,与行为密切相关,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在群体属于社会的意识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决定,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从本质上讲,道德是一种观念意识,绝非行为活动或经济关系本身。作为人与社会的观念意识,它事关善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比较"悉多"原型故事和小说《高丽》故事情节的异同点,指出印度现代妇女在保有传统美德的同时,应加强女性的自主意识,培养独立能力,从而提高妇女地位,改善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鲁宾逊漂流记》是笛福创作的冒险题材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堪称经典,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鲁宾逊漂流记》表现出了很强的殖民主义特点,作者通过鲁宾逊表达了自己的殖民思想。  相似文献   

17.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钦努阿.阿契比的长篇小说《草原蚁丘》被《今日美国》描述为"将为世人铭记。这幅社会变迁的图景挟裹着预言般的力量,击打我们的心灵。"运用后殖民主义的自我殖民理论,分析了西方文化殖民对西非的影响。东西两种文化间的从属/支配关系内化为受殖者的自我意识,他们物化穷人,自我憎恨,自我否定,进而在此意识形态作用之下进...  相似文献   

18.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诉诸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也无视中国传统哲学道德理性思维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积极价值的历史事实,没有注意汲取东亚社会成功地协调制度理性与道德理性的积极经验.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纳张元教授是一位当代彝族青年作家。他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描写了大量的民族悲剧,这些悲剧阅读后都会给人深深地震撼和启迪,并不断地督促人民觉醒。本文从社会进步与封建愚昧思想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人的个性发展与周围环境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人的需求与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纳张元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民族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阐述的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合理,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交际与认识并重,包括交际能力、认知能力和多元文化及道德意识、自主学习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