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老舍、张恨水、金庸等作家作品的解析,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武侠退隐”现象进行了研究;作家对武术这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有了不同的认识与反思;这一现象可以区分为文化反思、政治驱动以及历史解构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体育影视作品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影视类型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把体育影视作为体育文化和影视文化的结合形态来分析体育类型影视作品的价值本原.从体育影视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出发,通过对中外体育影视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发展趋势的解读,结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状对当前国产体育影视片的价值取向进行思考.提出: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和社会规范的重新选择,体育影视作品应该在我国新时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3.
武侠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武术伦理观和道德价值观,武侠文化的当代传承有助于推动武术教育的发展和武术传播的深入.本文从内涵阐释、产生与传承、价值与弊端方面,对近10年(2006-2015)武侠文化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认为当前武侠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武侠文史以文字为载体描绘出武侠文化的前世今生;武侠影视以其现代性特点促进了武侠文化传播;电子游戏以其独特形式成为宣传武侠文化的重要阵地.本研究旨在服务于武侠文化研究与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  相似文献   

4.
“西口文化”是在“走西口”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形态.走西口使得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积淀了独特的民风民俗.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访谈等方法,挖掘整理“西口文化”背景下的民俗体育活动.研究表明:(1)“西口文化”是河灯会、高跷、九曲黄河灯游会等民俗项目形成与发展的文化土壤;(2)“放河灯”其寓意在于缅怀、悼念“走西口”的人民;“九曲黄河灯游会”是对走西口人“出门通顺”,保平安的一种期盼.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影视媒介对中国武术传播的影响.研究认为:武侠影视作为传播中国武术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形成新型的武侠影视产业,促进了中国武术的传播;另一方面,武侠影视在传播中国武术的过程中,给中国武术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使武术出现内容肤浅和文化内涵缺失等现象,以致于造成对中国武术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武艺之文道     
武术是文化也是艺术,一种独特积淀的文化,另种表达的艺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审视了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点,着重探讨了武术文化对民间舞蹈、戏曲杂技、武侠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全球语境下武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以武术文化为加工原料的武侠电影,自然也脱离了大众文化快餐式的特性而成为值得研究的艺术范本。自20世纪20年代兴起,中国影视对武术文化的制作和传播,迄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传播机制。论文从影视媒介入手,从艺术审美日常化、暴力美学和谐化、精神品格人格化三个方面探讨武侠电影在传播过程中对武术文化的传统保留和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性格”与体育形成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文化性格”主要是不同人群处在不同的地理空间,并长期受人文地理的影响而产生的独具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地理上的边缘地带,由于这些地区地理环境相对恶劣,经济、文化也较落后,因此形成了有别于中原内地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地理空间非常大,文化实体多样而复杂,目前研究难以面面具到。为了便于分析研究,将少数民族体育大体上划分为南、北两大区域,或称两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圈,对这两大区域体育形成与少数民族“文化性格”关系的发生作一历史性的回顾与疏理,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武术产业在电脑游戏业中的渗透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入WTO的冲击波,给极具民族特色的武术产业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多元化地构建武术产业新格局,向电脑游戏业渗透与发展,是拓宽武术产业结构的新机遇和挑战。武侠文化是主体。只有形成集团化的规模生产,有前瞻性的创新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开发武侠RPG精品,武术产业才能在电脑游戏业中占据应有的份额。  相似文献   

10.
当前,蕴含“中国梦”理念的一系列影视作品展现的场景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媒介视听艺术再现,诸多故事情节、人物、影像情境、画面构图、语言文本等采取媒介化表达的形式,通过媒介化的画面呈现与艺术传达,构建出媒介技术基础之上的影视文化场景式传播,给予了当代“中国梦”理想信念更深层次的文化阐释。基于场景传播理论的视角,关注将“中国梦”作为原生意义生成系统的“我和我的”系列主旋律影视作品,通过主流价值观在电影媒介场景中凝聚时代精神、汇聚时代人物镜像及其相关意蕴和内涵构建策略的定性分析,赋予新媒体时代“中国梦”更多领域的媒介文化意蕴,给予当代社会公众更多的精神启迪。  相似文献   

11.
西北军"破锋八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以其突出的格杀功能,在民族抗争史上发挥着抗暴御侮、保家卫国的重要作用。清末民初以来,将武术引入军旅的事例并不少见,但大多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大影响,唯独冯玉祥西北军的“大刀队”,不但在军阀战争中屡建奇功,更在抗日战争中令日寇闻风丧胆。以流传至今的“破锋八刀”为线索,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以史实为根据,详细研究了西北军大刀术的形制、重量、训练等问题,基本廓清了西北军大刀术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中国武术和武术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第十一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女子刀术决赛运动员套路中难度动作的编排情况进行分析。从难度动作的分值、选用、顺序及编排原则等方面,揭示目前我国高水平女子刀术运动员难度动作的编排规律和特点,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多角度对我国武术短兵运动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存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与日本剑道的比较,着重从它们的文化背景、发展衍变、技术特点、竞赛规则以及运行模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从这个切入点来全面了解和探索我国的短兵运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内在文化多元特点,给开展形势不乐观的短兵运动给予启迪和借鉴.由此阐释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内在传承、发展和演变规律,以及它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多样性特征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诗的发韧时期,白话的选择和使用是一种富有意味的重大历史举措。白话的接受,一方面是环境的外在驱动,一方面则因缘于当时汉语诗歌本身的实际情形。它使汉语诗歌实现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过渡,但与此同时,它也为汉语诗歌的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从内在制约了后起诗人为新诗的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所以,如何创造一种如周作人所言的“把中国文学固有的特质因了外来影响而益美化”的既“融化”而又“独创”的新诗语言,便成了新世纪的中国诗人们需要认真思考并探索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与徐志摩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诗创作中浪漫主义的典型代表,文章从他们创作的承继与连贯,对新诗创作的影响以及他们诗歌创作的异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郭沫若与徐志摩诗歌创作特色的比较展示了浪漫主义在中国新诗的发展以及诗人对新诗繁荣的影响与推动。  相似文献   

16.
影像艺术以有别于传统艺术的组织形式和体认方式,在表达生态危机和关切人类生存前景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选取两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电影:西方影片《后天》和中国影片《可可西里》,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就影片叙事策略方面的差异,考察当代电影中的生态意识,通过二者的对比分析,揭示中国电影存在着生态意识表现不足、生态主义批判力度赢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职业角色、社会角色和个性特征三个方面,对中美体育电影中运动员媒体形象塑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在职业角色形象方面,中国电影主角天赋异禀,对手脸谱化色彩浓重,美国电影主角则多为普通追梦人,对手个性化特征明显;在社会角色形象方面,中国电影注重宣扬集体主义,倡导励志精神,美国电影则提倡个人英雄主义,充满人文情怀;在个性特征方面,中国电影主角多表现受打击后重塑信心的自我觉醒,美国电影主角则始终保持信心,完成自我实现。出现以上差异的原因在于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和主流价值观不同。旨在为我国体育电影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打片生产在李小龙武打片取得国际影响后,成龙和李连杰将中国武打片推向了世界。其中,李小龙以"真实的打"塑造了"功夫武侠"形象,随后成龙以"喜剧的打"塑造了"平民武侠"、李连杰以"审美的打"所塑"文化武侠",相继走出了李小龙阴影,生产了中国武打片武侠形象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体育人的行业先祖源自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武人集团。战国时期武人的社会地位开始下移,武人在遭受到帝制时期各个王朝的迫害性对待后逐渐沉潜到社会底层。汉代灭侠仅仅是对春秋和战国时期尚侠时代的一种反动,却意外地消除了中国武士的常态化身份,而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存在已成为阻滞民族创造力的障碍。现代中国体育人仍旧带着诸多的不兼容于儒家文明的价值符号,中国体育人的罪感心理并未完全消亡。在举国体制、大国体育以及强国体育的策略的鞭策下,中国体育看似崛起,但并未改变中国人对体育以及体育人的刻板印象。中国体育人精神的再造工作始终未能完成。中国现代的体育人的生存与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了迥异于传统中国人和典型的西方人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短兵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短兵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中重要的一部分,脱胎于中国古老的斗剑运动,同时与古老的白棓相斗有源渊关系,其后的流传和剑器用于近体防御的功能联系甚大。中国短兵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渊和深厚的文化意蕴,站在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角度探源短兵的历史、梳理其源头派别,对中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对中国短兵的挖掘、整理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