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广大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现实性,在了解学生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实施新课程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学校与教师面临的最大障碍与困难之一。一、提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育者(尤其是教师),因而主阵地是在学校。毫无疑问,任何资源的开发都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也只有从事教育教学的人才可能开发、筛选并利用好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现有资源的利用者,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3.
课程资源是指具有课程意义、能够作为课程要素进入课程并保证教育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要素以及促进这些要素有效实施的政策、制度、环境等条件。课程资源不仅是形成课程的主要来源,也是保证课程实施的直接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促进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中,特别强调教师要在遵循国家课程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有不少的学校和教师也为此做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这是一个新生事  相似文献   

4.
王丽华 《宁夏教育》2004,(11):44-45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过去,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资料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够,课程资源就在自己的身边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在新课程背景  相似文献   

5.
“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本.学校和教师要更新课程理念,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资源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资源;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包括学法指导、心理疏导、生涯规划等;要整合资源,利用信息平台,开发微课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2005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五个年头。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取决于多种因素,其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特别提到: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它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地理教师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就必须在认真学习现代地理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地理课程资源观重新进行审视,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因时制宜,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将各种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重组,创造性地应用于地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石柏瑞 《考试周刊》2014,(84):134-134
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学和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初中地理教师应在教研室和学校团队的引领下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利用新媒体资源;开发学生资源;本地区特有的地理资源等。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专业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但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不是培训出来的,它扎根于教育生活的土壤,以教师的自动力为源泉,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契机。新课程赋予语文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权力,让广大教师有了用武之地。开发课堂资源,提升教师课堂设计和管理能力;开发校本资源,发展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开掘社会资源,增强教师实施生活教育的能力,促进社会教育力量的整合,推动教育系统工程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肖伊娜 《文教资料》2010,(23):135-136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是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理念贯彻的前提条件。为了更好地为新课程实施服务,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显性的课程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隐形的课程资源。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程教学中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分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即开发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学生课程资源、开发本土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资源有着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为了更好地为新课程的实施服务,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2.努力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3.充分利用校内资源;4.重视利用校外资源;5.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6.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7.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杨芳 《物理教师》2012,(2):28-29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包括了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为了更好地为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服务,建议加强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2)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3)充分利用和开发多媒体和网络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个人课程资源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适用程度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化学教师的角度,谈谈如何构建教师个人的化学课程资源。一、当前化学课程资源的现实状况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教师本身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作为教师,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学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对于实现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学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因1.要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为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积  相似文献   

14.
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减负"政策的一项内容。因一切美德都是从孝德中派生出来的,所以,应该让学生的道德修养在孝德教育的环境中得到提升。学校"孝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就是从校本课程开设的需要和教材的确立、教材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校园文化来渲染孝德氛围等方面来进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采用自我学习、小组学习、科组学习、学校学习等方式,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等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方面的文章;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为教师解读课程;立足校本,把"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校本培训的主题;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走进新课程.  相似文献   

16.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并科学评估学生发展需要,实现课程创新,形成办学特色。让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实施过程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及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地制宜原则"是新课程坚持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原则之一。教师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丰富教材内容,真正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作者结合秦皇岛市昌黎县的实际,分析了昌黎地区可开发的乡土课程资源,提出我校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让思想品德课有了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8.
<正>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为了让课程回归生活,让课程回归社会,让课程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让课程去关怀学生,走近学生。通过课程改革学校校园文化的重建和学校管理机制的整合,促进校长和教师在课改中去开发学生的潜能及创造力,使新课程改革具有传统的经典文化,又具有典型的时代精神,更好地为学生与教师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完成中学教育的使命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而服务。笔者认为,在进行学校管理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如何给学校的办学进行定位?如何确定学校的办  相似文献   

19.
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课程资源的扩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从教师、教材和学生三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基础和前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运用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当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正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人物,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是新时期教师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就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