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动队伍的调整,是运动水平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的规律。对此,人们都非常重视,但调整却往往不易成功,导致水平大幅度下降。如曾以“黑旋风”著称于世的古巴女队在1978年世界锦标赛时异军突起,一鸣惊人,以七战七胜的优势打破了多年来由苏、日垄断世界女子排坛的局面。可随后,由于新队员成长缓慢,全队呈现严重青黄不接的情况,不久就似昙花一现而退居于中上游水平,又如久负盛名的日本女排,在1977年后由于主攻手白井贵子、前田等人的引退,五年多来也因为没有解决好队员的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代排球比赛,由于队员身材和素质的大幅度提高,扣、发球的力量、速度不断加强,使后排的垫击防守困难加大,从而网上的争夺日趋剧烈。八十年代必须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是:拦网技术怎样体现?在排球比赛中,拦探头球屡见不鲜,那么拦发球行不行呢?为什么拦发球技术首先出现在发球难度更大的男子队中,而发球难度较大的女子队能否采用呢?回答是肯定的。通过一年来“八一”女子排球队的实践证明,女子队拦发球是可行的,它符合排球的发展规律。我们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八十年初,世界出现一种新的接发球阵势,即二人拦发球,三人接发球,二传手在网前以防万一。对于这种新阵势,国内排球界持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行之有效,大胆采用;有的则认为:(1)没有多少球可拦;(2)增加了接发球的干扰,减少了接发球人数,影响接发球质量;(3)拦发球本身失误也较大。针对这几个问题,通过八一年十月在武汉举行的全国甲级排球(男子)联赛第二阶段十六场的统计及分析,谈谈对拦发球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再论拦发球     
为了削弱对方发大力低网球的威胁,接球一方频频采用拦发球。可是,拦发球的效果究竟如何?又如何看待一些著名教练员和运动员提出有关拦发球的质询和对其评价的意见分岐呢? 近十年来接发球的成功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以上。一些健将级球队的一传到位率已达80%,某些队的到位率甚至高达80%以上。这是由于接发球的技战术明显有了提高,教练员们对各种不同弧度的发球进行了探索、成功地运用了一整套综合的接发球措施、加强了专门训练和掌握了可靠而稳定的接发球技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排球比赛中,网上争夺十分激烈。拦网技术已被各队所重视,现在又出现了拦发球技术,而且拦发球的次数不断增多。拿第四届全运会男排决赛为例,在十场比赛中,发球被对方拦网的共有24次,平均每场互拦发球2.4次,最多在一场比赛中高达8次,其中拦死6次占75%。如何对付拦发球?谈一点肤浅看法。现在具有威胁力的发球:一是速度快,变化大而飞行弧度低的飘球;二是弧  相似文献   

6.
目前,排球赛中,运用拦发球的情况,越来越多,也收到了一定效果。随之而来的“反拦拦发球”技术亦应运而产生。目前各队采用反拦拦发球的方式多为“一盯一”反拦法。“一盯一”反拦法,即发球方前排某一队员正对拦发球队员于网前站立,两手自然置于肩上,并密切注视对方拦发球队员的行动,当对方起跳时亦随之起跳,以拦网动作拦回或拦起对方拦过来的球。这种反拦拦发球的技术已初见成效。然而,目前反拦拦发球与拦发球的成功率差距还是相当大的。也就是说,拦发球与反拦拦发球的争夺中,拦发球占主动地位,而反拦拦发球处被动地位。“一盯一”反拦拦发球处于被动地位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反拦拦发球队员在反拦时的盲目性太大。由于反拦队员背向  相似文献   

7.
对女子运用拦发球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新的技术、战术不断出现。目前国内外的男排比赛中,运用拦发球已屡见不鲜。1980年10月全国甲级联赛,多数男排主动采用拦发球战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引人注目的是这次日本队来访,他们大胆地采用了两人拦发球、三人接发球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世界男排又一新的发展趋势。男子能拦发球,女子行不行?这个问题受到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注。由于目前在女子中拦发球运用甚少,只是“八一”队有意识地在某些轮次上采用,但还不够完善,所以有些教练员,包括很有经验的教练员对此持怀疑态度。为此,对甲  相似文献   

8.
对九运会女排发球技术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九运会女排决赛中发球技术统计数据进行进行研究 ,分析甲级女排发球技术的运用效果。结果表明发球水平较差 ,本文笔者认为应该引起重视 ,在今后必须加强发球技术的创新训练 ,增强高技术发球的稳定性和攻击性的训练。  相似文献   

9.
对青年女排队员发球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7年9月在河南新乡市举行的全国青年女排育星赛的15场比赛的发球进行现场统计和取样分析,结果发现:发球手法单一,无旋转发球;发球位距选择以中距离为主;发球弧度低、中弧度占比例大;落点以后场中区、6号区最多。  相似文献   

10.
论拦发球及其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的目的排球技战术的发展,推动着排球打法的变革。现代排球比赛,网上争夺固然激烈,但其基本对抗还同时表现在发垫和扣防等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实践拦发球的打法,研究拦发球站位能否遏制发球的攻击性、提高接发球的稳定性,从而加强网上争夺的优势。八十年代排球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队采用拦发球。提出和研究拦发球及其站位这个问题,对促进排球技战术的发展,争夺比赛的胜利,都会是有益的。二、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拦发球,是七七年规则修改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在排球比赛中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正引起世界各队的普遍重视。我国是应用拦发球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一九七八年,“八一”男排就已使用了单人拦发球技术。两年后他们又在单人拦发球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了“双人”拦发球技术,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日本男排一九八○年来我国访问时也采用了拦发球。在第十届世界男排锦标赛上应用拦发球的国家就更多了,其中以苏联男排应用得最好。我们济宁地区男排,是一支水平较低的球队。是去年参加我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十一  相似文献   

12.
排球技术的飞快发展,使得网上争夺目趋激烈,不论在时间、空间的利用,还是各种战术变化,使现代排球朝着快速的方向发展。为此,就要在符合排球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下,以科学的态度对技术、战术,进行必要的认真的探讨。必要性变成了现实在排球运动发展的规律中,发球技术是处于领先地位,它不仅是比赛的开始,又是得分的先导。在比赛中往往又都在发球上下功夫,给对方以威胁,夺得主动权,争取胜  相似文献   

13.
对全国重点甲级女排发球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国13支甲级女排发球技术的统计,笔者从中分析,研究,寻找出影响女排发球效果的诸因素,并为女排发球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一、从1981年世界杯排球比赛和1982年世界排球锦标赛两次大赛中,可以充分看到拦网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网口上争夺激烈,仍是世界性大赛的主要特点,也是得、失分的关键和决定胜败的主要因素。举例四则如下:甲、拦网已成为比赛中得分的主要手段之一。1981年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国女排以七战七捷的战绩,第一次荣获世界杯赛的冠军称号。她们在对日本、苏联、美国、古巴等四支强队  相似文献   

15.
我带的运动员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因此不需要从头开始,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凡是来我这里训练的运动员,都有两年或者三年的训练经历,只需要改正缺点,弥补薄弱环节,不必像新手那样进行教学。 (一)几个训练原则: 每个运动员都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弱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全国重点青年女排比赛中发球和接发球效果统计分析,提出了要提高发球、接发球的效果,必须根据青年女排自身的特点,在挥臂力量和速度上下功夫,加强发球战术和落点准确性的训练;接发球预判的思维训练;正面接发球训练以及掌握多种垫击动作的训练。  相似文献   

17.
青年女排运动员不同气质对发球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亚997年9月在河南新乡市举行的全国青年女排育星赛的部分队员共计3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不同气质的运动员在发球时有着不同的特征,多血质以攻击性为主;粘液质以稳、准为主。  相似文献   

18.
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不管技、战术是多么地变幻莫测,双方争夺是多么地勇猛激烈,其焦点始终是射门。当前,进攻射门是足球界有待解决的怛界性问题。这对于我国来说,尤其突出。在第七届亚运会上,我国对朝鲜、伊拉克的比赛,今年在香港亚洲杯分区赛对朝鲜的决赛,都一筹莫展,未进一球。在北京进行的国际比赛,我们也常看到对方门前险象丛生,但就是进不了球,暴露出了我国队在射门问题上确是一个薄弱环节。要成为一个好射手,必须要具备积极主动、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第三届全运会的最佳射手退尚斌,论技术、速度、经验都不是特别突出的,然而他的受人赞许  相似文献   

19.
从2002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和锦标赛看女排的发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2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和女排锦标赛发球技术统计分析,认为发球技术普遍被重视,跳发大力球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所运用,发球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仍需加强与重视,对运动员中优秀发球手尤其是替补队员中的优秀发球手要加强训练和培养。  相似文献   

20.
中长跑的训练应考虑两个特点,一是比赛距离,二是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即身体对不同类型训练负荷的反应。 众所周知,跑的距离越长,来自有氧代谢的能量所起作用就越大。要使运动员有效地适应专项比赛距离,除训练外还取决于遗传因素。最重要的遗传因素是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构成。各类肌纤维的比例决定一个运动员在运动时所必要的酶的活性和最大吸氧量能达到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