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减”背景下,针对当前本校数学分项等级评价改革中的不足,文章提出以“档案袋”为载体,构建“1+X”过程性评价概念:“1”着力于基础性评价,“X”着重于数学能力性评价.在构建“1+X”过程性评价中,“1”基础性评价内容主要收集:数学课堂表现、作业表现以及形成性表现档案;“X”能力性评价内容主要收集:数学表达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档案,通过“建档、存档、流通”三步骤,记录每名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评价中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1”是一个特殊的数,它在数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许多数学概念和数学运算都与1有关,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1”在解题中的巧用.  相似文献   

3.
数学好玩吗?有些同学可能会摇头,要是玩游戏还差不多.数学嘛.太抽象,有计算,还有推理,可不是只有1+1=2那么简单!基于以上考虑,本刊特开设《数学好玩》栏目.以同学们喜欢的各种游戏为素材,借助游戏中实物.理解抽象的数学,在游戏中与数学“亲密”接触,揭示游戏蕴含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旨在引导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和学会、善用数学.你知道吗?数学游戏遍布世界各地.许多数学名题还是由数学游戏演变而成的,如九连环、迷宫等.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更是将数学游戏作为素材“囊”入其中.把数学随时变成游戏吧.在游戏中快快乐乐学数学.让数学给同学们插上智慧的翅膀!请记住我们的口号:“游戏数学.视数学如游戏,数学是可以‘玩’.出来的!”欢迎同学们给我们提供好的素材哦.我期待着您的参与![编按]  相似文献   

4.
1背景1.1问题的提起文[1]正式提出、分析、讨论了“中国的数学问题解决”,指出中国解题教学的特点是:(1)注重研究数学解题思维过程.(2)强调数学方法论研究.(3)提倡数学解题策略研究.(4)应用题、数学建模教学研究.(5)开放题、情景题的教学研究,及其在考试中的大规模运用.顾持流研究员就中国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形象地指出:学习数学要吃“三个馒头”.前两个馒头是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则,最后一个馒头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西方教育认为第三个馒头重要,只吃第三个馒头,那些没有吃前两个馒头的大多数学生就吃不饱了,于…  相似文献   

5.
论数学教育中的"简单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数学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在处理数学教育问题上不能采取“简单化”的做法,“简单化”是对数学教育良性发展的极大危害.在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4种“简单化”现象:(1)对于国外数学教育理论、方法等的“简单化”;(2)数学教学中的“简单化”;(3)数学教育评价的“简单化”;(4)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上的“简单化”.而二元认识观是造成数学教育中出现“简单化”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克服数学教育中“简单化”的做法,就必须彻底抛弃二元的认识观。  相似文献   

6.
案例1什么是数学?2002年我接初一新生,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课本进行课改实验,第一节课向学生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数学?”学生非常沉默,我提示大家:不用想得太深,对数学是什么印象就说什么.一个大胆的男生站起来“数学就是做题.没完没了的做题”又一个男生“数学就是难题”.“对!”“数学就是难题!”班里热闹起来,一个怯生生的女生说“数学让我头痛.  相似文献   

7.
1知识点归纳 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数学好玩”,笔者贸然补上一句:“竞赛有味”.数学竞赛的“有味”体现在数学竞赛题从结构到解法都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和诱人的趣味,它吸引着人们去进行积极探索,在探索中亲自体验数学思想的智慧光辉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量,进一步产生向往感.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于2002年12月5—8日在苏州大学举行.会议研讨的主题为:(1)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2)高师数学系本科生适用的“数学教育技术”课程大纲.会议对中国双基教学作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数学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它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保持正确的合理内核,扬弃不必要的繁琐记忆负担,增加新兴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形成科学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新双基”.因此,进行大量的实际案例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能力在形成理性思维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2010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理科)在数学能力考查方面也明确指出:“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应检测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数学教学就是思维的教学,培养思维能力,从根本上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0.
“数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然而在推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数学探究有被扭曲的倾向:(1)形式化.尽管是很简单的问题,也要来个分组讨论,美其名曰“合作探究”,尽管满堂的探究声,但大都留于表象;(2)狭隘化.将数学探究等价于攻克数学难题,换个名称叫“自主探究”.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数学教学首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么学”.拜读了文[1]后,感触颇深:作为课堂数学教学的主要传播媒介——数学教学语言,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动脉,对辅导学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本文就新型课堂语言设计作了一次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从事数学文化研究的年轻学者,近读国内外著名数学哲学家、数学教育家郑毓信教授等所着《数学文化学》,深感这是一部开拓数学文化学广阔研究领域的力作.该书作者以其坚实的数学哲学素养、广博的数学史积累、新颖深刻的学术观点,初步建立了数学文化学的理论框架.通读《数学文化学》,感到该专着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多方位的理论视角和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在《数学文化学》的第一篇“数学的文化观念”中,作者从“数学对象的形式建构”、“数学共同体与数学传统”、“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数学…  相似文献   

13.
在“玩”中学习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学生怕学数学,甚至讨厌数学.因此,著名数学家陈省身2002年提出了“数学好玩”的新观念.的确,只要善于探索数学规律,并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就能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玩”中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4.
在文[1]中,我们曾经指出,数学是数学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活动,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赋予”和“文化继承”的过程.因此,思维与文化是数学活动的双翼,也是数学教育的双翼!在文[2]中,我们进一步指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载体,观念则是文化系统的核心.因而,问题与观念分别是思维研究和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对数学观念与数学文化和数学思维的关系,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吕峰波 《中学教研》2009,(12):23-26
1“数学好玩”与做数学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工程技术的先导、国民经济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许多好玩的特性.2002年8月,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在北京举行,92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大会活动之一的“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少年数学论坛的开幕式上题词:数学好玩.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田刚也送给青少年数学爱好者4个字:玩好数学.  相似文献   

16.
在这里.为了加深对“数学思维”的理解,我们来谈一谈“数学”吧。 在大众眼里.似乎“数学”这个学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很少有人因为学生时代学不好“语文”“政治”“物理”而感到自卑,但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对“数学”.很多人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相似文献   

17.
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的启示希尔伯特、波利亚、哈尔莫斯等数学家,通过对自己的经历和数学发展史的分析概括,认识到“问题对于一般数学进展的深远意义,以及它们在研究者个人的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希尔伯特认为“重大的个别问题,是数学的活的血液”,哈尔莫斯则进一步肯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果然如此,那么解题就成为数学研究和学习的基本活动。自八十年代以来,“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的数学教育方式之研究,风弥世界.这无异于又一次向欧几里得以来长盛不衰的“概念──定理──证明”式的演绎型数学教学模式提出挑战,我…  相似文献   

18.
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实践的经验”和“思维的经验”
  课程目标希望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之外,“还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实践的经验”主要是从外部世界抽象出数学、将形式化数学用于外部现实中获得的经验,包括设计、规划、组织、协调等的经验.“思维的经验”主要是进行数学符号化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日常学习学生主要获得“思维的经验”.二者不是截然分开,而是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9.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多方式、多途径、有计划、有步骤的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才会滋生“学”和“用”的意识.有许多概率问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挖掘与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印象里,数学高手是男生居多.不过这并不代表女生在数学上没有一席之地。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初二(1)班的孔琚涵.就是个玩转数学的女生。从南京市小学智力数学冬令营到“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