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黄了”一词义项的分析,根据相关性和相似性联想的思维逻辑,从词源学的角度追溯“黄了”的造词理据。本文认为,用“黄了”表示“荒了”是民俗文化及社会心理作用下的语言选择。  相似文献   

2.
"黄"与"装潢"     
通过有关工具书的例证说明"黄"字为规范字体,不应写作"黄"和"黄";而"装潢"不是"装璜".呼吁文字使用力求规范.  相似文献   

3.
论文运用职用学理论对颜色词"黄"的字用职能进行了全面的测查和论述.主要内容包括"黄"字的形体构意及其本用职能、兼用职能和借用职能,并重点分析了"黄"字职用的演变情况(兼用扩展和借用扩展).在全面测查的基础上,梳理清楚了"黄"字职用的发展脉络、使用时限和使用频率.不仅充实了职用学的内容,更为汉语史、词汇学、训诂学提供了具体的个案研究实例与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4.
研究统计了《黄帝内经》李照国英译本中"黄"的英译,发现"黄"在文本中有不同语义,译者对相应文本的英译处理得当.但通过考察,研究认为"黄"在形容面色体征时不宜直译为"yellow",同时也与译者商榷"雌黄"与书名中"黄帝"的英译.  相似文献   

5.
黄菊花开了     
"黄菊花开了,摘一朵给我吧……"一阵瑟瑟的的秋风吹过,天气清冷了许多漫步花园,我惊喜地发现菊花三三两两地盛开了,在工人辛勤的培育下,花型越来越多,星星点点的如娇俏的少女;拳头大小的饱满诱人:也有一枝独秀的,盘子大小,居高傲视着同伴.花色也越来越缤纷,粉的、紫的、红的、白的……可在我内心,依然钟爱原始的黄菊花.  相似文献   

6.
彩色铅笔     
我有一大把彩色铅笔,有的红,有的黄,有的绿。它们躺在铅笔盒里开会,一打开,就在白纸上跳跃。铅笔脚尖滑过的地方,圆圆的苹果,红了;弯弯的香蕉,黄了;长长的小河,绿了,绿——得——透——亮!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诗之泽被后世,非一代也.宋代的朱弁即曾屡屡化用商隐诗句、典故、诗意,在风格、情调诸多方面多有模拟.《宋史》谓其"诗学李义山",但观其理论和创作实践,于苏、黄等人似更为推崇.故朱熹"酷嗜李义山"的说法比《宋史》所言当更准确、恰当.  相似文献   

8.
在谈到把字句的语法特点时,大多数人常常只关注谓语动词,忽视了其他成分.文章首先将两组结构平行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出现在"把"字句中的"了"可以有两类:一是事态助词,充当动相补语;二是时体范畴.接着利用生成语法的嫁接与移位同向假设、功能范畴假设等规则检验,说明两个"了"的句法位置不同是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期特鲁效应与"和谐"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心理学家斯特鲁先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首先他将不同颜色的物品让学生识别,并说出颜色的顺序,学生很快就能说出颜色及其顺序;他再用红颜料写上"火"字,用绿颜料写上"树叶",用黄颜料写上"橘子",用蓝颜料写上"天空",学生也能很快说出是用什么颜色书写的及其顺序;第三次,他用红颜料写上"黑"字,用蓝颜料写上"红"字,用黄颜料写上"绿"字,用绿颜料写上"白"字,用紫颜料写上"黄"字,这一次学生却一头雾水,他们感到很别扭,记住颜色却忘记了字,记住了字又忘记了顺序,顾此失彼,急急巴巴说不出来.  相似文献   

10.
时间副词"刚"和表示完成意味的动态助词"了"何时可以共现,以满足句子的自足条件;何时二者取其一,才不会造成语义多余和重复表达,这是外国学习者比较困惑的地方.本文旨在针对这些问题来探讨"刚"能否与"了"共现的问题,以及共现的条件,规律及其相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某些句子中"了"与附加成分必须同时出现.现代汉语中有些动词不能单独带"了",或在某些句子中不能单独带"了",有些动词与前后名词不搭配,但这些结构加上后续成分、中介成分或前置成分,就能组成语义完整的句子.句子扩充了时间、空间、物质的信息量,"完成"、"实现"义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留学生作文中使用"了"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归纳偏误的类型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A了去了"短语为研究对象,首先着重分析了它的语义、语用、句法特点;其次对"A了去了"的内部结构--述语"A"、程度补语"去"和两个"了"进行逐个分析;最后介绍了该短语的五种异形同义短语,以期对"A了去了"短语作出多全方位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形容词 动态助词‘了"结构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结构,对于形容词能不能带动态助词、带上动态助词后词性有无变化的观点,还存在着很大分歧.以"形容词 动态词‘了"结构为分析目标,将这个结构化为五种类型进行分别讨论,从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探讨其特点,并同动词带动态助词"了"进行平行比较,得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了1"和"过"是最常用的动态助词."了 1"放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实现,着眼于对现在的影响; "过"放在动词后陈述过去发生的事件,与现在无关.正是这两个时间点上看上去有明显界限的词,在一定条件下却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本文将在解析"了1"语法意义的基础上,用"过"替换作比较研究,探索与"了 1""过"系联的动词对替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石家庄市元氏县王家庄片的助词"了"的不同语音形式,将其分为了a、了b.详细描写分析了了a、了b的主要分布,并将二者与普通话中助词了1和了2进行比较,总结了了a、了b的主要用法,二者分工明确很少交叉重合.  相似文献   

17.
虚词"了①"的位置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不容小觑,许多留学生为之苦恼.<初级汉语课本>中将虚词"了"初步定位为句尾助词"了"和词尾"了";黄廖本<现代汉语>则将其分为两类: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通过分析"一题七例"及简单对比,认为<现代汉语>中对"了"的定位更为合理,且能对具体例证进行科学地解释,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近来日益蔓延的网络黄文化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效遏制网络黄文化,打造先进网络文化,大力推进先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黄佤”族群长期与傣族、汉族杂居,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黄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它佤族支系的文化。但“黄佤”文化涵化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其传统文化决定着涵化的方向.涵化只改变了“黄佤”文化的表象,未改变其对佤族的认同。涵化作用下“黄佤”族群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有界与无界"分为三个层面:客观实际层面、主观认知层面、语言语法层面,三个层面之间是参差互现的.宾语有界的方式也不局限于宾语为指示代词、专有名词、在宾语前面加数量词三种,还可以通过主语与宾语的关系、句意、乃至宾语本身来承担.汉语中为数不少的"V 了 宾语"格式不仅说明沈家煊先生关于这一命题的解释是有漏洞的,也说明"V 了 宾语为粘着结构"这一命题本身需要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