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入手,以受众的视角分析对"传递观"的迷恋以及建立在权力模式中传受关系所导致的传播与社会模式中的某种紊乱,并强调传播的"仪式观"在建构民主理想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罗真 《新闻传播》2009,(12):111-112
本文对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念——传递观与仪式观进行了重新解读.透过两种传播观对立的表象可以发现.凯瑞对两种传播观的建构可以视作其采取的一种策略.他希望借此来重新定位大众传播研究的整体框架,对美国传播学中占主流地位的功能经验主义学派进行批判反思.以及推出被其称作“文化研究”的新型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4.
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仪式性、庆典性和参与性特征,指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同样的核心主旨,即通过神圣的典礼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完成"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发现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仍是传递观下的信息与知识的线性传播,没有创造出"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化场域"。提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应该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指导,在传播过程使用、还原与创造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使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得以生产、还原与维系,成为联系古今、联结民众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5.
在时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时尚观:作为符号的时尚观与作为社会过程的时尚观。这两种时尚观事实上呼应着研究者两种不同的传播观,即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两相比照后,可看清两种传播观的各自缺失。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传播仪式观视角分析歌仔戏的发展困境,并提出建议.目前,歌仔戏的发展困境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传播场域的分裂,民俗场域中的歌仔戏忽视其在传递观上的传播,而政治场域中的歌仔戏忽视其在仪式观上的传播;二是心理场域和物理场域的衰退,主要有青年群体仪式感的丧失和纪念性建筑物的衰败;三是歌仔戏自身缺乏时代创新性,剧目缺乏新意,...  相似文献   

7.
李亦宁 《当代传播》2021,(3):103-105
公益广告是社会价值观的风向标,也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象征意义.尤其是央视春节晚会中插播的公益广告,承载着表达中国情感、弘扬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等多重使命.本文引入传播仪式观理论,对作为媒介仪式的春晚公益广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任拯廷  余毅 《新闻世界》2012,(8):212-213
本文试从美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家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入手,来分析研究音乐传播的现象,揭示音乐传播在理念层面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10.
张平  金宏奎 《东南传播》2011,(10):64-65
对于传播人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即“传递观”和“仪式观”,前者强调的是信息在空间上的扩展,后者强调的是经验和意义在时间上的传承。“传递观”一直是研究传播学的主流观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的“仪式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和解释现代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的红色文化纪念活动就是...  相似文献   

11.
朱杰 《当代传播》2007,(2):18-19
本文通过约翰·杜威传播理论的描述以及詹姆斯·w·凯瑞对这一理论的分析,区分了传播传递观与传播仪式观在目的性意义上的不同和分野,并进一步探讨了仪式传播观在传播学学理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使用与满足"--一种新的受众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受众,既是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大众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其中,"使用与满足"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是在西方传播学受众研究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媒介建构观: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建构观作为一种区别于媒介工具观的传播认识论,重点关注意义的生产与交流,已经具有了全球性的普遍价值。这种传播思想是在传统的意识哲学走到死胡同之后,在"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与媒介工具观相比,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表征体系与理论内涵:现实是由传播活动的行动者主动建构的;传播的内容是意义,而它又是由行动者的互动解释生产出来的;研究的主要内容不是舆论和媒介效果,而是常识以及常识的运作;采用的话语体系是建构式的;研究方法倾向于多种方法的综合,但以阐释为主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 探究亲子阅读的学理特征,为优化亲子阅读服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 借助传播学中的"仪式观"和"传递观"理论,结合亲子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学理分析。[结果/结论] 亲子阅读作为仪式和传递共存的一种知识传播方式,在其知识传播过程中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相互交织起来用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习得功能;同时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承担着建构新秩序、维系共同感的仪式功能。因此,在亲子阅读的推广实践中,专业亲子阅读机构、公共图书馆、书店、父母应强化其知识传播仪式性和传递性的学理认知,并依据各方的实际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亲子阅读的推广和实施效果得以优化。  相似文献   

15.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传播仪式观的研究取向,无疑加深了我们对影视传播社会价值的理解。在参与影视传播的共同仪式时,影视作品为人们建构了现实世界,以此来维系社会,固守信念。其建构的实现过程依赖于传播场域,在故事场域、观影场域和反思场域中,人们根据自身的主观经验与影视作品所展示的场景重构了社会现实,从而使影视传播达到了产生心灵共鸣、维系社会秩序、引导文化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郭讲用 《当代传播》2011,(4):45-47,50
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理论,通过对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分析比较,揭示传统节日组织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传播在共享信仰、续接传统、整肃心灵方面的意义,分析大众媒介的介入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修正与转换.以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与纯粹性差异观照我国端午节传播由于泛政治等因素而导致的“仪式空壳”问题,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组织仪式和媒介...  相似文献   

18.
黄禹铭 《新闻世界》2012,(2):104-105
詹姆斯·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本文在区分"传递观"与"仪式观"的基础上,探究"仪式观"视角下的新闻观,以及传播技术对人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受众"实际上是一个被人们建构出来,存在于人们观念中的概念,而并非指向一个活生生存在于物理空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群体。在长达一个世纪左右的受众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三种受众观:以世界大战为背景形成的学术研究与政治实务相扣的宣传式受众观;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市场导向的批判式受众观念;以文化研究学派为代表的行动式受众观。然而这三种各具阐释力度的受众观念在当代却不能解释许多社会传播现象。这让受众问题越来越像一团迷雾,愈发让人琢磨不透,我们真的理解受众吗?所以首先我们必须先明晰这三种各具阐释力的受众观内容,赋予各个时期不同受众内涵形成背后的历史层面观照,其次通过观察受众内涵的阐释变化探究这三种受众观形成背后的社会语境与阐释失效处,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个关于受众问题的阐发,从而促进、引导受众观念在新时代的更新变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宣传对象;90年代以来,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