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将经过鉴选、原本存储于传统载体上的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加以存储、保护、检索利用的系统工程。元数据在数字化工作中扮演着基础与核心的角色,将档案信息中蕴藏的历史联系在数字化工作中揭示和体现,是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长远发展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杨香 《天津档案》2006,(7):27-27
档案数字化是指用现代计算机数据处理手段对档案目录及全进行数字化存储、检索及提供利用。因此对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采集、管理的规范化也就成为档案基础建设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是指从事档案目录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存储、管理与传输,以数字化检索方式,提供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服务窗口。建设数字化档案资料目录中心是信息时代的需要,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高校档案数字化指的就是利用计算机等相关措施把通过鉴选、以前存储在常规载体上的档案内容实施数字化改变且进行再存储、保障、检索利用的系统工作。本文针对高校档案数字化利弊进行深入的剖析:1高校档案数字化概念的背景数字化档案构建指的是把常规的以录音带、纸张、录像带为储存媒介的一系列原始档案资料,经过压缩、扫描转化等措施改变为图片文件、声音文件以及影音文件。比如,黑龙江大学毕业生把档案信息由一些物理载  相似文献   

5.
照片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传统的银盐感光材料的照片档案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经过整理和组织后,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里,实现信息数字化。数字化的照片档案(或称电子照片档案)具有贮存便捷、保存期限长、检索高效、利用方便,可以提供远程信息等  相似文献   

6.
正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档案建设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的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提供利用。它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转变,从以档案实体保管和利用为重点,转向以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存储和提供服务为重心,从而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数  相似文献   

7.
张岚 《陕西档案》2015,(2):35-36
本文根据煤炭地质行业档案管理现状及特点,提出了煤炭地质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地质档案数字化也称数字化地质档案,它是以数字资源为主要采集对象,实施地质档案的数字化存储、管理与维护,并提供数字档案信息的网络传输、利用服务的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系统。  相似文献   

8.
李如岩 《兰台内外》2022,(3):33-35,32
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的一项最基础性工作,是将各种形态档案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以网络化形式互连,并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从而构建起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要通过前端、中端、末端全过程质量控制,切实提高档案数字化质量.此外,档案数字化形成大量电子档案数据信息,与传统档案管理面临的安全形式不同,需要切实提高档案数字化安全控制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张捷 《档案》2008,(6):25-27
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并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联接以提供利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的数字信息系统。它具有业务管理自动化、馆藏档案数字化、信息组织标准化、信息存储海量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档案信息社会化等特征。数字图书馆是将多种媒体形态的大量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将信息的存储、管理、检索、发布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无论是数字档案馆还是数字图书馆,其信息服务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档案用户,知识主要表现在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档案数字化建设,较传统载体的档案相比,其最大特点就是存储与检索便捷、传输快速、信息共享、管理智能化。档案数字化系统能够存储大量各种形式的信息,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进行访问,以获得各种信息,并且其信息存储和用户访问不受地域限制,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1.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是抓好数据库建设。档案数字化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扫描、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手段,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库的建立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顶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实践,建设数据库的主要经验有: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性"数据库;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部门档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档案开放利用自然而然地扩及到了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领域,使得数字档案信息开放利用具备了与传统的档案开放在思想上、理论上、政策法规上的一致性。同时数字化档案管理所具备的信息存储、传播、检索的强大功能,将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然而人们在得益于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对数字化档案开放利用中的安全难题,为此,必须做好数字化档案网络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1、建设功能齐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是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一个有组织、系统化的数字大集合。目前,高校要建设档案信息数据库,其信息一方面来源于现有的馆藏档案,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其他形式存储的所有馆藏档案数据信息,通过手工著录、扫描等形式,转化为数字记录方式存储到光盘、磁盘等各类存储器中,完成现有馆藏档案信息向数字化的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对电子文件的收集,按照数字化管理体系进行归档、整理转化为数字化档案,  相似文献   

13.
档案信息数字化鉴定工作是关系到档案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的大问题,本文在明确档案信息数字化鉴定工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对鉴定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明确鉴定工作的内容和原则,为尽快建立一个系统化、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存储数据库和档案信息服务利用体系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档案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扫描等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诸如信息网络安全、档案数字化权归属、电子档案文件证据效力等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档案是档案馆(室)接收、形成、保管和提供网络化利用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既可以是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备份,也可以是双轨制模式下电子文件归档后产生的数字化信息。数字化档案是未来档案存储和利用的主要方式,其信息形态是数字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档案数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文字识别技术、硬盘存储和网络存储技术,将多年来积累的档案资料进行重新整理、扫描、上传的过程。它把纸质的档案资料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检索和管理。一、档案数字化的优势首先,可以节省档案管理成本。传统的档案管理,完全靠人们的手工劳动来实现档案的存储、保管和查询。数字化管理档案改变了档案的载体,即把纸质的需人工阅读的档案  相似文献   

17.
高校设备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将设备档案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为高校设备档案的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图像扫描技术是实现档案原文存储和档案数字化转换的途径和手段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扫描仪将档案原件以图像方式存储在计算机内或光盘上,按照为每个图像文件和著录文件建立的联结地址,进行目录检索以后在计算机内直接阅读相应的档案原文。...  相似文献   

19.
金玉兰 《兰台世界》2006,(8S):34-34
1.数字档案馆建设要坚持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目前我国馆藏的档案资源数字化的数量虽呈日渐增多趋势,但根据我们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一些档案馆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多为档案信息导向数据,以档案检索目录形式为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档案全数字化。馆藏档案数字化应该是目录检索数字化与档案全数字化之和,而全数字化规模大,对用户有直接的利用价值,无全档案数字资源库,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将毫无意义,所以今后的数字档案馆建设需要的是组织馆藏全数字化,把馆藏全数字化作为一项长期主要任务,切实抓好。我国馆藏档案数字化工程浩大,任务艰巨,这是档案界共同认知,较为棘手的又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要克服许多困难,解决诸多矛盾,如社会氛围、投资、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都很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20.
柴瑜 《兰台内外》2012,(4):57-57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换为数字化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信息时代数据归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通过各种信息资源的数字形式的存储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