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策较为开明的一代 ,羁縻府州即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关于羁縻府州制度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唐兴 ,初未暇于四夷 ,自太宗平突厥 ,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 ,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 ,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 ,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 ,多不上户部 ,然声教所暨 ,皆边州都督 ,都护所领 ,著于令式” ,其特点可概括为“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也就是说 ,在臣属于中央王朝的前提下 ,羁縻府州拥有较大的民族自治权。有唐一代 ,唐政府设置了为数众多的羁縻府州。唐王朝对羁縻…  相似文献   

2.
唐朝治理西域近二百年间,羁縻政策是其在西域实施的主要政策,唐朝在西域各地设置过大量的羁縻府州,通过羁縻府州来有效地管理西域各地。本文以羁縻府州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唐朝对西域的羁縻政策的制定、变化和发展,以求全面展示唐王朝在西域以设置羁縻府州为核心的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3.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的设置应该在唐初武德时期,并且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不同于一般的正州,有着明显的时间特点、地域特点和管理特点。唐代的羁縻府州在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少数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婷婷 《天中学刊》2008,23(1):89-91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的设置应该在唐初武德时期,并且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不同于一般的正州,有着明显的时间特点、地域特点和管理特点.唐代的羁縻府州在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少数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秦汉到元明清各王朝都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开发,宋王朝十分重视对南方民族地区的经营,推行了羁縻州制,因宋史上没有关于羁縻州的统一数字,作者通过有关文献资料对宋代在南方民族地区羁縻州建置情况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和分析,并阐述了羁縻州制的特点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付春锋  曲剧 《文教资料》2009,(21):101-103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历代对西部多实施"恩威并施"的羁縻统治,"因俗而治"实施移民实边、屯田开发政策,促进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7.
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治理边疆最有效、最悠久的政治制度之一,纳贡获中央认可、土人治理本土和家族世代世袭是土司制度的三大特征。土司制度萌芽于夏商周秦时期的羁縻政策;土司制度的前奏为汉魏隋唐大姓,土司制度的雏形是隋唐时期的羁縻州县制;宋代羁縻州县逐步衰落,土官制度基本形成;元代继承发展了宋代土官制度;明代土司制度达到鼎盛并开始改土归流;清代土司分为文土官和武土司,土司制度逐渐衰落;1958年土司制度彻底终结。  相似文献   

8.
契丹辽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早已在其前史中就开始接触州县行政了。循契丹辽朝州县建置的发展脉络,以州县人口来源为根据,契丹辽朝州县大体可分为移民州县、燕云接收州县和边防城三类。契丹辽朝移民州县的设置和燕云州县的整体接收,巧妙地解决了原有部落组织的保留与中原州县行政的移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契丹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透视出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9.
羁縻政策是历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之一。唐代治理边疆民族一直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唐代是羌人活跃在历史舞台的重要时期,主要的羌人部众有党项羌、白兰羌、西山诸羌以及苏毗、羊同等等。面对风俗相异的羌人,唐代沿用前代的民族政策,即实施羁縻政策。笔者试从唐代对羌人的羁縻政策,以解析唐代治理羌人的羁縻政策的特点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西土司制度最终确立于元代。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广西土司制度产生的源头大体可以追溯到秦汉王朝的"羁縻之治"时代,唐宋羁縻州县制度是广西土司制度的前身,元明广西土司制度由唐宋羁縻州县制度发展与演变而来,两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广西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是在明朝统一广西之初,具体表现为明初在统一广西的过程中实施对钦州七峒长官司的改流,由此揭开了王朝中央在广西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的序幕。历史渊源与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问题由此成为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历代王朝根据文山地区的特点,采取了不同于内地的统治政策。秦汉至唐宋时期,对文山地区重在羁縻而约束不足,管理的随意性较大且制度性特征不明显;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势力日益深入文山地区,统治逐渐向纵深发展。这些统治政策的实施,总体上有利于文山地区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历史作用应该给予肯定;但也应看到,其本质上仍是一种"以夷制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民族统治政策。  相似文献   

12.
宋朝时期,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及附近地区的羌族称之为“威州蛮”和“茂州蛮”。为了加强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宋朝在威州和茂州地区设置羁縻州,加强羁縻统治;树其酋长,使自镇抚;北宋中期以后还在威州和茂州羌族地区进行开拓。与此同时还设置砦堡和驻守义军土兵,加强军事控制。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定建立的后仇池国位于今甘肃省东南部,处于北魏和刘宋两大势力的夹缝中。为了生存发展,后仇池国分别对这两大势力奉表称臣,过着朝秦暮楚的生活,其目的就是想东食西宿、左右逢源,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北魏和刘宋为了相互钳制对方,也尽力拉拢后仇池国,对其实行羁縻政策,双方甚至为争夺仇池而大动干戈,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灾荒所逼,后仇池国两次对刘宋发动战争,结果招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14.
据史籍中秦汉至南朝时期高凉县、郡沿革及相关俚族记载,以分析梁末前历朝对高凉俚区的羁縻式分划统治。认为汉晋岭南始现俚族应与秦汉以来历朝通过边地郡县对瓯、骆、乌浒等族的羁縻式统治有关,从西晋至南朝分置的羁縻性政区可以看出,梁末前历朝逐步推进对高凉俚区的羁縻式分划统治。通过以上羁縻性政区及相关行政制度,加快了高凉俚区部分俚僚如冼氏俚族与汉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以夷制夷”策略在西汉前期就已提出。因受国力限制,未将其付诸大的实践;汉武帝时至西汉后期将其付诸实践;到了东汉,属大规模运用阶段。究其缘由:一是在征兵制下,内郡人民到边境“屯戍一岁”,不能适应战争需要;二是,就地“以夷制夷”。无远征之劳;三是东汉政权“罢边郡亭候吏卒”后,制“夷”多依赖“夷兵”;此外,周边诸“夷”中以及“夷”之内部恰恰有永远可以利用的力量和长处、矛盾和弱点。因此,“以夷制夷”策略在两汉时期的发展便是符合规律之事。  相似文献   

16.
袁愈雄 《娄底师专学报》2006,(5):106-109,118
东吴孙皓宝鼎元年(216年)在梅山南部设立高平县,晋后为梅山瑶人所据。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宋王朝收复梅山,并设置新化、安化二县,对梅山地区进行了推行教化、发展生产等有效的开发。章惇对梅山地区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的历史功绩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7.
丁忧制度是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去官守孝的一种礼法制度。在极度提倡"孝"的宋代,丁忧制度对官员仕途有极大的影响。宋朝政府为确保丁忧制度的执行,在政策和法律方面都有相关的严格规定。在宋代,大多数官员能主动执行丁忧制度并完成3年守丧的期限,但政府在遇"金革之事"时对具有"捍卫封疆之能"的武官进行起复,对某些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会加以夺情、起复。对个别官员为了权位、利禄而"匿丧"或营求起复等有违孝道的行为,不仅社会舆论会进行谴责,而且朝廷也会给予处罚;而对于"孝感于天"的人朝廷则会授予官职或加官进爵。此外,在宋朝的党派政争中,丁忧制度还会成为打击政敌的利器。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的秘密宗教法禁政策,继承了唐律中"造妖书妖言"和五代敕令中"夜聚晓散"的规定,发展为"夜聚晓散、传习妖教"的罪名,并把禁止妖教的法令从地方法规上升为中央法规。方腊事件后,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吃菜事魔"条法。宋政府对秘密宗教的法律治理,深刻反映了宋代官员的地方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19.
耿元骊博士所著《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对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的演变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作者对唐代"均田制"和宋代"田制不立"两个旧问题做了新的研究,不仅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概念进行剖析,而且还贯彻了历史学的精神。作者通过对唐宋土地制度,以及相应的农民身份问题的分析,最后认为"唐宋变革"没有发生。该书虽然立足唐宋,但却是将唐宋放在中国古史的这一个范围内来思考,体现出作者的开阔视野和宏大的学术胸怀。因此,说该书是一部高水平的经济史及唐宋史著作,当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20.
对于苗疆的治理,清代国家的政策发生了从武力征服到推行教化的变化,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官学教育体系,就是在这一政策变化的背景下逐渐建立起来的。通过对官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官办学校的管理以及学校经费的来源的考察,可知官学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是清代国家“一道同风”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恰好正是该地区社会变迁和文化濡化的制度性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