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柳词从艺术风格上可分为俗与雅两类,本从柳永曲折的生活经历分别叙述了其入仕前后的俗词与雅词,分析了柳词俗与雅的原因和俗的基本特征,雅的具体表现,旨在说明,评价柳词不能以雅俗为褒贬的标准,应从整体上客观地看到柳永以俗为美,雅俗共济的审美特质,充分肯定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3.
雅与俗     
命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艺术上,有俗与雅之分;而在生活上,也有俗与雅之别。其实,俗与雅原本相伴而生,有表现为俗的雅,也有表现为雅的俗。人们崇尚雅的美好与尊贵,鄙夷俗的浅薄与卑贱,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雅与俗的本质与真谛?对于雅与俗,你有什么看法?请以雅与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构成翻译过程的译者权限、译作与原作关系和“译”概念的实际应用三个方面,辨析了晚清文学译介中雅俗两派翻译观的异同,将其归纳为“创造性的笔传”和“戏谑的重写”,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两种文学翻译观形成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5.
雅与俗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睡八小时觉,吃喝拉撒正常,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样是雅还是俗。  相似文献   

6.
中国审美文化中雅与俗的分野和渗透的历史及现状,表明雅与俗的相参、交相为用,不仅符合艺术创作中的辩证法,而且对促成审美文化的下移,形成活跃的艺术氛围,实现雅俗互映的审美效应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雅与俗     
我每天都吃三顿饭,睡八小时觉,大便一次,小便六七次,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是雅还是俗。我爱听柴可夫斯基、贝多芬、马勒、舒曼的交响乐,是因为我爱听,不是因  相似文献   

8.
徽州竹雕是基于徽州文化基础上的民间工艺,伴随着徽商经济兴起于明清时期,是徽州民间工匠和徽州文人仕士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题材、风格和艺术特征不仅体现了民间世俗的审美特点,也蕴含着徽州文人仕士的精神寄托。它含雅俗于一体,是徽州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9.
雅与俗     
雅与俗就像一根同生的花朵与绿叶,相依相伴,融入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从正史中了解君王的政治抱负,也可以从野史中读到后宫秘史;生活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出入咖啡馆、高档酒楼,也可以出入菜市场、大排档;音乐中有雅与俗,你既可以听高山流水,也可以听玉树后庭花……  相似文献   

10.
在唐宋词史上,“雅”与“俗”的交互作用推动了词的嬗变.由于时代审美观念不同,唐五代北宋词坛上“雅”与“俗”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就创作主体而论,文人词为雅,民间词为俗;就审美趣味而论,士大夫审美情趣为雅,市民情调为俗;就词的功能而论,歌者之词为雅,诗人之词为俗;就词人的品行而论,高洁为雅,低下为俗.  相似文献   

11.
流行于豫南广大地区的大调曲子,蕴涵着社会性别内涵。分析民国以前、民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大调曲子活动中女性的行为,以及不同阶段大调曲子曲目中的女性形象,我们认为女性由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庸,一步步成长为命运的主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不同历史阶段大调曲子社会性别内涵的变迁,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2.
大调曲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大调曲与相和歌、诸宫调、明清小曲、岔曲、八角鼓,可发现大调曲渊源于明清时的小曲,并与岔曲、八角鼓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石桥镇“田汉茶社”的前身是“文艺茶社”,因纪念1956年田汉亲临茶社视察而得名,是大调曲曲友们活动的固定场所。石桥镇“田汉茶社”的大调曲是清末时在京为官的石桥镇朱村人王庚轩告老返乡时带回的,王庚轩的徒弟郝吾斋是石桥镇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曲友。石桥镇“田汉茶社”大调曲的现状不景气,应加紧抢救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调曲《李豁子离婚》是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的曲艺经典。它在公正对待女主人公的祈求、张扬新的婚姻规范的同时,对丑陋的男主人公寄予诚挚的人文关怀,呼应了人的道德本源的"仁"和"义",触及了受众对人格价值的自觉评判和对弱势的倾向性与恻隐之心。它以真情实感表现真实的生活,用鲜活生动、雅俗共赏的语言、曲调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展示出民族民间艺术浓郁的根源性色彩。  相似文献   

15.
大调曲《康熙词》描写了清代康熙皇帝到苏杭南巡的故事,全曲以写景为主,使用大调曲最简单的表演形式,曲式结构为鼓子套曲,伴奏形式主要为随腔伴奏,所使用的曲牌大多为雅致的昆牌,主要使用了bB宫调式。  相似文献   

16.
河南板头曲作为河南弦索音乐的代表,曾对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对其的研究却相当匮乏,特别是对其的变迁研究还没有清晰的认识。文章从史料出发,对此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认为其发展分为滥觞——形成——鼎盛——衰落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化系统发生根本性变革、文学被重新定义的年代。这一时期,文学的雅俗碰撞尤为激烈,雅俗内涵变化尤为频繁。从《新小说》到《玉梨集》,从《小说月报》到《礼拜六》,从京派到海派,每一次文学雅俗身份的重新确认,都是文学对自身的一次再定义,是该时期文学价值重建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雅俗制衡,构成该时期中国文学的阶段性演进。  相似文献   

18.
由于历史文献缺乏等诸多原因、大调曲子传入南阳的时间一直悬而未决,一时间众说纷呈,孰是孰非?文章从史料出发,从大调曲子的结构入手,从音乐史学的新成果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确定了大调曲子于明中叶至清初时期,靠中国官方的轮值轮训制和商路传入南阳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明朝崇祯辛未(1631)进士科是造成吴伟业仕清后负思愧悔心态的重要因素。他的诗歌与戏曲等雅俗文学创作由此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发展线索——负恩愧悔的思想情感和沉郁苍凉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0.
以《静静的下野地》为例,阐述了董立勃小说的特点:既注重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深刻性——通过好看的故事讲述人性的复杂;又讲究叙述方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利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诗意的叙述。从董立勃小说的章节标题、开头、正文及结尾语言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了董立勃小说的雅俗共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