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慎强 《武当》2004,(2):5-6
清虚自然太极拳乃武当紫霄玄真神剑门历代秘传证道神术,其源流详见《武当玄真神剑源流叙》一文。该拳以玄门心易大象数理为指导,以太极混圆、阴阳动静、五行生克、八卦周流等理论为基础,内意神行,外行内导,劲气合神;招势圆转,纵交横合,无迹无痕,无始元终;内修心意,外练筋骨。  相似文献   

2.
马杰 《武当》2014,(5):10-12
武当内功太极拳,系武当玄门丹派道家修炼摄卫大法中的“内功太极”动功,是武当气功太极拳的高层次上乘摄生方术。它根据《易经》太极阴阳的精髓,天人合一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李慎强 《武当》2004,(1):9-10
笔者在《太极五行步》一文说过,八卦图是五行顺行或逆行半角而形成的,在玄门中称“二五合真”。即八卦是由阳五行和阴五行叠合而成,实际上是九宫八卦混圆图。笔者在《玄真悟元功》一文中对上丹田“九宫”进行了详述。“太极五行步”功法修持第二层功境,实是下丹田内转而形成的步随身换,其表现形式为足下八法,将在“清虚自然拳法”中予以发表。本文重点介绍中丹田内转而形成的“手上八法”。  相似文献   

4.
黎大志 《武当》2003,(1):16-19
众所周知,武当内家拳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为其主流,都与道家道教之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九宫之学密不可分。特别是内家太极拳,运用我国古代道家哲理阴阳学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  相似文献   

5.
范洪 《武当》2013,(2):6-9
一、渊源 武当神功太极拳,又名武当玄武式神功太极拳.三丰祖师在武当山修炼时,受蛇鹊相斗的启发,在继承张云庵道长、火龙真人、邱长春长老的太乙柔拳、金丹仙功的基础上,又汲取少林及民间多派武术之精华,借以鸟蛇龟猫猴等动物的仿生创势,以道教所传太极阴阳为体,五行八卦为用,“河图”与“洛书”为经,  相似文献   

6.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李慎强 《武当》2000,(7):11-13
自笔者发表有关紫玄丹道功法以来。广大的读者纷纷来信咨询该功法的修习程序、火候、次第等关键性问题。本文既是对读者问题的公开答疑。也是对玄真门镇山神功——武当紫霄玄真悟元功作一个初步整理。内容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主要是对已经发表在《武当》杂志上的四部功法修习的有关火候、次第作一简要介绍,并将所余功法整理发表,作为补充功法;下部主要是对“黄庭育婴功”和“剑气通神功”作详细介绍。其中有笔者对紫玄丹功修习的浅薄体悟。不确之处.盼请玄门大德高士指正。  相似文献   

8.
马杰  唐金柱 《武当》2005,(1):12-15
“武当太极十三势推手”是武当玄门丹派门内独有的一种推手锻炼技艺,也是太极拳技击用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和“武当内功太极拳”套路相辅相成,拳架可谓理论,推手即是实践,当拳术套路炼得纯熟细腻,中正圆满,能内外合一,虚实刚柔具备之后,就可将在练架中得来的刚柔内劲,运用到练习推手对抗中,以充分发挥推手的独特技法。  相似文献   

9.
《武当》2000,(4):56-65
“太极十三丹“或”十三丹太极拳”,后人惯称“十三丹”,是李瑞东老先生颇具匠心的重要创作。它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中属人盘拳(五行捶)这一体系。由于它取十三种动物之特性和动作特征,相形取义,缘理悟化而成法式,故而形成了罕见的作势风姿和特强的导引功效,备受后人珍爱。术数十三,本于八、五,蕴含“演八卦、运五行、调阴阳、合太极”之理。而以物象演法定式又寓“亲和自然,爱惜自然”之义。换言之:依法演武,演武合道(自然之理)。  相似文献   

10.
寒山飞虹 《武当》2003,(2):28-29
纵观今日武当拳功理功法的研究,大致走向远未能完全脱出所谓“内家四大楷”之框架,形意远追六合古谱,大成脱胎而立;太极走出家门,愈演愈繁;八卦老树新华,多有点缀;通背未溯宗本,独步武林;一套“太乙五行”压轴,“松溪”独秘,“自然”有继,“三丰”弘阐,“铁松”高倨,“太乙”藏隐……。武当武术已走出了  相似文献   

11.
黄平 《武当》2010,(11):5-5
9月30日上午8时,武当道教功夫进社区“太极之星耀滨江”展演活动在南园滨江亲水平台举行。60名五里桥街道太极功夫爱好者,与武当道教功夫团联合演出了“武当太极道”功夫秀。至此,为期2个月的武当道教功夫走进卢湾区五里桥社区,教授社区居民武当太极拳的“太极之旅”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12.
许神 《武当》2014,(3):7-10
自武当开派以来,阴阳太极一脉即广为流传,我十分有幸的师从龚演静道长学得武当六合太极拳。龚师父是在年轻时拜河南桐白宫的一位云游道长为师,学得武当六合太极拳。为报答龚师的教导之恩,我特将武当六合太极拳整理成文,以供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2,(12):43-46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根植于老庄哲学,在传统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自然融汇了易学、道学、中医学、伦理学、兵法、天文、地理、养生等传统文化。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道"理为指导和规范,其文化内涵深厚,功理深博,功法精妙。主要特征如下:清静为基、圆柔为用、阴阳为本、养气为宗、自然为韵、丹拳合一、性命双修、整体圆融。  相似文献   

14.
《武当》2000,(4):6-55
五行捶,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天盘、地盘、人盘)中为人盘拳。传统认为,阴阳精合生五行而成万物,人具五行秉赋故有人形;阴阳精分生八卦而成万象,人具八卦象征故能万变。八卦五行都含阴阳,都是自然,相协相合,因而循八卦错综万变之义,依五行生克相推之理,借势运化一身,协调五行,平衡阴阳,促进全体生机正常生发,并借运化后天,亲合自然,悟觉先天法度,连通天地,返本还原,方是五行捶真谛和要旨。因此,五行捶尤其强调心法,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06,(4):56-56
裴根先生,1945 年生,道号致远,字夔龙,号剑雄。大学毕业,系武林泰斗“长江大侠”吕紫剑的关门弟子。为武当龙门派第十七代传人、武当紫霄派第三代传人、董海川八卦门第四代传人、武当夔龙派创始人。现为沈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美国国际中华武术促进会  相似文献   

16.
王炳生 《武当》2005,(12):10-11
源流武当九宫门武技及功法,历经百年沧桑,源流已不尽详。笔者1949年前从外祖父传下来的“武当拳法秘传”中得知,据传在明代弘治(1488~1506孝宗朱祷樘)年间,湖北武当山紫霄宫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清(性)根据武当丹士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及道家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成九宫掌。后人延伸发展成九宫拳、械系列,形成一个门派。1848年,清道光年间,有湖南湘乡胡水洞人士谢敬武在白石峰与在庙道人学练九宫门拳、械及功法,后来还俗回到家乡,将武艺传给儿子谢为大。谢为大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并持技行侠,杀富济贫,威振湖  相似文献   

17.
《易》曰:“天地阴阳,五行一气———乃元气也,元气运行万物生成。”又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从《河图》上看,天有五象,地有五行,阳在内阴在外。”人是天地万物之一,自然也是“负阴而抱阳”,自然也是“阳在内阴在外”。而人是“三才之一,万物之灵”,又潜伏着另一面,即“背阳腹阴”,亦即“负阳而抱阴”。为什么呢……《丹经》曰:“本来阴阳一气,因先天太极一分阴阳出,乾坤交;乾中之阳,走于坤宫;坤中之阴,入于乾宫,乾虚而为离,坤实而成坎;于是先天乾坤变为后天坎离。离者,离去其阳也。坎者,坎陷其真也。离卦外阳而内阴,阳失其实,则外阳必系…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追求健康长寿,因为生活的美好和幸福都离不开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联合国向全世界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呼唤,引起世人对走年人的关怀。延长生命,减缓衰老,渴望健康与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新课题。众所周知,古今中外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界一切生命都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从我60余年的习武生涯中,尤其是1980年爱先师金子韬先生嫡传武当太乙五行拳后(以下简称太乙五行拳)坚持演练的亲身实践,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合理地坚持武当太极内家拳的锻炼是改善人体生理功能、防患于未然、延缓衰老、防病抗老、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和良方,我国古代《十叟长寿歌》中“太极朝朝走”说的就是太极拳和武当内家拳是健康长寿的秘诀。  相似文献   

19.
混元桩又名太极桩,属武当太乙铁松派太乙内养功,是形于站式的静修课业,是内养(养中气)生力(自然力)的极佳修炼方法。混元桩具有完整的谱文、功架和心法,层次性极强,是不可多得的玄门内养功夫。  相似文献   

20.
王炳生  崔晓梅 《武当》2005,(10):6-10
武当太极十三杆是九宫太极门中长兵器的一种。古代亦称大杆子或大杆。据何良臣《阵记》载:“马字枪,沙家杆子,李家短枪,各尽其妙”。该杆长约3米,把粗约五厘米,白腊棍制成。双手阴阳握杆为主,左右互换握法使其招术。杆法套路有抖、劈、崩、推、拨、戳、挑、格、缠、圈、滑、滞、云等动作变化组成。运用太极的身法、步法,以腰发力,力达杆身。以太极腰、八卦步、大抖杆为基本功。用于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