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丹生  张耀行 《武当》2006,(6):49-50
中国传统医学与道教间,两者存在着历史的、紧密的、广泛的联系,道教的理论基础——黄老思想,渗透到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各个方面。武当山作为中国最大的道场,历来把通晓医术、救治百姓,当作道人们重要的修道行善行为之一。由于宗教和地域等方面的影响,使武当道教医药在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上具有自己的特色。武当道教医药在讲究辨证思维的同时,更加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重视对人的心理调节;用药来源具有鲜明的武当山地域特点。这些特色对研究武当道教医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华 《武当》2006,(1):47-47
医学研究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恶化明显集中在某些时间段。此时,人的生命力特别脆弱,最易被病魔击倒,被称为“魔鬼时刻”。目前,“魔鬼时刻”的变化之谜已被专家揭开。专家们特别提醒,“魔鬼时刻”至关重要,疾病预防的奥秘就在其中。  相似文献   

3.
禅在红尘中     
徐金龙 《武当》2004,(6):39-40
21世纪对人类最大的威胁,不是瘟疫、癌症、核扩散、艾滋病,而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病,尤其是它的“前奏”——亚健康。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提示,该组织估计,全球至少有60%的人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有“症状”却没有临床疾病的诊断指标的“亚健康人”。这种状态导致人体精神活力下降,应激能力下降。让人享受不到生活的乐  相似文献   

4.
尚儒彪 《武当》2009,(6):46-47
符咒,是道教符篆及咒语的合称,是道教的宗教活动,采用符咒治疗疾病,古即有之。从很多历史文献、道教文献、民间传说,以及现代的一些真实情况看,道教的“符咒治病术”确实有一定医疗效果。为避免是非,笔者虽掌握有较多文献资料和现实资料,一直未敢深涉研究。近来,笔者有幸拜读了厦门大学盖建民教授所著的《道教医学》一书中《道教符咒治病术的医学底蕴》一文后,很受启发。故将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部分病例之真实情况,介绍给有道贤德之士,望赐教真言。  相似文献   

5.
    
“气功”渊源悠久,中国《内经》、《千金要方》、《刻意》、《钟吕传道集》、《伍柳仙宗》、《悟真篇》等古典著作及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论养生》等均有论述。医圣先祖们能指下生春,起死回生,济世于民,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遵训老师口授道教《河车功》即周代的《周天功》法。参照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自己起死回生的养生练功实践,写成此“道教《河车功》法入门”。  相似文献   

6.
调查的4个最大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员工们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尽合理,出现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的多种疾病,从而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4家集团公司的工会组织,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活跃”员工们的文化生活。与之同时,由于知识更新不够,人们对体育的保健价值尚不能提高到“一级预防”的水平上来,体育活动在以上4公司中,无法充分实现其“预防医学”的“促进健康”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2年世界健康日信息通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萌 《体育科研》2003,24(4):7-7
一、政府决策预防非传播性疾病和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对“立即行动,造福未来”的重要性的宣传。尽管有事实表明,预防工作为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使人们的预期寿命在20世纪增加了30年。但多数关于健康消费的研究都显示:只有不足5%的财力用在预防工作上。虽然政策制定者们很少优先考虑预防疾病和提高健康水平的问题,但大多数关于疾病预防的决定都是由政策决策部门而不是由医学界做出的。因此,提倡预防疾病不仅要面向普通人,使其能影响到决策者也同样重要。缺乏健身活动不仅是个人习惯问题,人口密集、犯罪、交…  相似文献   

8.
黄平 《武当》2010,(11):5-5
9月30日上午8时,武当道教功夫进社区“太极之星耀滨江”展演活动在南园滨江亲水平台举行。60名五里桥街道太极功夫爱好者,与武当道教功夫团联合演出了“武当太极道”功夫秀。至此,为期2个月的武当道教功夫走进卢湾区五里桥社区,教授社区居民武当太极拳的“太极之旅”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9.
宋学玉 《武当》2007,(6):6-7
道教武术有内外之别,其根皆在“养”、“御”二字,乃与“道”旨相合,非唯太极、形意、八卦可以统代,枢密甚深。而道教内家拳独树一帜,具有“形不露体,内外兼修”的特质,故而历代嗣传者均将开诀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武当武术动作要领、特点与道教内丹养生术以及三丰丹法功法进行分析。认为:武当武术中"沉肩垂肘,虚心实腹""细长深勻,气沉丹田""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要领、特点分别是道教内丹养生术筑基阶段炼形、炼气、炼心的整套功法的要诀。  相似文献   

11.
略谈道法     
云海山人 《武当》2007,(4):52-52
道法又称“符咒”或“法术”,也可谓之“玄学”,是我国数千年来道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去掉这一部分,那么中国的传统道教文化则失去了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张楠 《中国收藏》2020,(6):56-61
阴历五月将至,天气逐渐升温,蚊虫蚁兽开始活跃。这样的天气容易使瘟疫流行,古人认为这是鬼怪肆虐的表现于是在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全国各地就形成了各种习俗,以祈求在这样一个“恶月”中降火消灾,逢凶化吉而悬挂一幅节令画,则被先人们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一、自我保健 意义深远 1,防病于未然,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说明了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要未发预防,已发能治。现代人更应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强化自我保健行为,发展自我保健功能.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建立预防疾病的科学观念。“十分疾病三分治,七分预防靠自己”,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14.
徐丹生  张耀行 《武当》2008,(8):41-42
《太清神仙众经要略》见于《云笈七签》卷八七,署名为“武当山隐士南阳翟炜撰”。《云笈七签》是宋代张君房总编,择要辑录了《大宋天宫宝藏》内容的一部大型道书,其内容为有关经教宗旨、仙真位籍、服食炼气、内丹、外丹、方药图符、尸解诸术等等,它包括了北宋以前道藏的主要内容,为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挖掘武当武术养生资源,探索道教养生对武当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使武当武术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使武当武术养生文化进一步在世界传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文章认为道教思想从“重人贵生”、“天人合一”、“神形相依”、“阴阳辩证”、“内修外行”这五个方面对武当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武当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脱离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静乐宫     
《武当》2011,(5):2
武当山道教学院第二届大专班开学典礼2011年3月8日上午9时许,武当山道教学院第二届暨今春2011届大专班新生入学开学典礼上,道教学员们身着整齐的道装举行了庄严的"我们爱祖国"升国旗仪式。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省民宗委、湖北省道教协会、十堰市政协、郧阳师  相似文献   

17.
道教与武侠     
冯知明 《武当》2009,(8):30-32
对于人类来说,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是天赋人权。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然而人类的自由总是受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种种限制,从而使得其行动、思想等自由遭到破坏。为了争取自由,古往今来的先贤们无不为之奔走呼号,极力追求。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与武侠,均不约而同地展示了各自的自由观。从对自由的追求来看,道教和武侠的本质是相同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两者是相通的。认真分析道教与武侠的精神实质,不仅有利于两种不同文化的深化,同时也能够使得两者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群力 《武当》2003,(1):26-28
一、武当武术养生特点 (1)武当武术养生的思想基础是重视今生武当武术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而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精义。道教对人生是  相似文献   

19.
从养生的层面探讨太极拳的形成无疑是得益于道教文化的直接熏陶,但归根结底离不开道家思想的底层滋养.太极拳中“气”的运用继承了道教对于“气”的实践,但追本溯源是沿用了道家对于“气”的理念.对于道教,在文化背景的神秘面纱之下,《黄庭经》成为太极拳与其之间的直接连结物.而太极拳中的“气”则无疑是《黄庭经》中“呼吸法”的最好体现.同时,也成为太极拳与道家之间最本质的纽带.  相似文献   

20.
林墨根  林文涛 《武当》2005,(3):33-35
道教“九守”的修行理论跟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一树之花。首先,在理论上,道教“九守”理论跟太极拳理论和实践是血脉相通,互为融摄。此外,道教的修行理论对太极拳的具体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实践行为,如太极推手和太极技击也从另一角度印证了道家道教这棵大树的强大持久的生命力。道教和太极拳的关系是树与花的关系:花依树而荣,树因花可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