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恩来一九四一年在重庆庆祝郭沫若五十寿辰时,曾就鲁迅和郭沫若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作过重要的论述。他说:“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①。鲁迅曾用“为着同一的目标”②来说明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同志;郭沫若也曾用“向着同一目标”③来说明他们是同心同德的战友。可是,长期以来,由于一些文人“招是生非,搬弄口舌”,更由于“四害”横行期间的造谣中伤,使人们比较多地只知道鲁迅和郭沫若之间的分歧论争,而较少地了解他们“为着同一的目标”的战斗情谊。在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我想就他们“为着同一的目标”的战斗情谊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便澄清一些人在鲁迅和郭沫若研究问题上所制造的混乱,更好地学习鲁迅和郭沫若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并以此表示对文坛两位巨人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下面这篇小文是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本刊顾问吕叔湘先生写的一则语言和记,篇幅虽短,但却抓住了生活中特殊而有趣的语言现象,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怎样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本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点启迪。“二”和‘俩”在用法上是有分工的,可是现在常常看见该写‘俩”的地方写“二”。我说“写二”,意思是我还没有听见过有人在该说“两”的地方说“二”,例如,“请您给我er个八分的邮票。”这个写“二”说“两”的趋势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再也没有人写“两”了,于是“二”变成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也不得不在“二…  相似文献   

3.
曾经对班上的差生是那样“深恶痛绝”:“你怎么还不会呀?”“你到底听了没有,怎么老是出错!”“下去,重做!”……这些话经常伴着不耐烦的语气及恼怒的神情从我的口中冒出。对于这一切,我总是习以为常,从来没有注意到学生们的感受。现在,我变了,因为我自己也成了“差生”,体味到了作为“差生”的无助与苦恼。两个星期前,学校成立腰鼓队,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都参加,这下我可傻了眼。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我最怕的就是舞蹈课和体育课,这回可要出洋相了。逃避是不可能的,惟愿“车到山前必有路”,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学。尽管我听得那么认真,看得…  相似文献   

4.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决定在高三第一学期布置学生做一篇“亲情”作文。 我先把我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读过之后,我对“亲情”作了一番自我理解意义上的阐释,话不多,但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反响。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那寥寥的几句,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需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这十多年,我愧欠太多…  相似文献   

5.
唉!我真不知该怎样形容网上的经历,说高兴,又不全是高兴;说讨厌,也不尽是讨厌。为什么这样说呢?还得从我网上的“昵称”说起。第一次上网,几乎整晚泡在OICQ上。在OICQ聊天真的很好玩。在这里你喜欢和什么人聊天,只在乎自己的兴趣,面对陌生人也用不着提起勇气;遇到不喜欢的人,也可以不予理睬,甚至把他塞进黑名单里。有没有注意到我用的是“他”这个字?因为在OICQ上找  相似文献   

6.
“刘春艳,老师反复强调了‘春晓’的‘晓’字头上没有一点,你怎么又写一点了?”“老师,我没写。”“你没有写,难道这一点是自己跳上去的?”我有点发火了。“我,我……我真的没写。”她委屈地哭了。第二天,第三天,接连几天都有同学犯类似的错误,如把“台历”写成“台厉”,把“眼睛”写成“眼晴”等等。我责怪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没认真看。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也说写的时候真的没有写错,写完后还给组长检查过呢。这就奇怪了,难道真的是我错怪了他们。我决定把此事查个水落石出。经过几天的明查暗访,我终于查清了,这添一笔减一…  相似文献   

7.
君子兰素有“君子”之美称,一点也不假,它的确像“君子”般潇洒。前几年,爸爸出差带来了一盆不起眼的翠色小东西,他说叫君子兰。君子兰顾名思义是花中的君子了。可我看这小东西却没有一点惹人喜爱之处。爸爸说:“别看它现在不怎么起眼,以后它还会开花哩!”听了爸爸的  相似文献   

8.
望春花 《家长》2009,(4):17-18
女儿小的时候,天真活泼、重言无忌.没什么秘密可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有选择地和我一起分享和分担她的快乐和忧伤。刚开始我还未意识到这一点,每天仍是习惯性地问她:“今天在学校的感觉如何?有什么开心的或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就翻她的书包,看老师对她作业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每当我听到这熟悉的童谣,我就会想起姥姥。姥姥生前最宠爱我。姥姥有个“秘密盒”,“秘密盒”嘛,当然只有我和姥姥两个人知道,妈妈给姥姥的好吃的东西,姥姥总是舍不得吃,把好  相似文献   

10.
《庄子·徐无鬼》中有一个“运斤成风”的故事,大意是:楚国都城郢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刷墙时不注意把一点点石灰涂到自己鼻子上了,他就请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把石灰削掉。那个匠人把斧子挥舞得象旋风一样迅疾。一下子非常准确地把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完全削掉了。一点也没有碰到鼻子。而那个郢人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儿。后来宋元公听到这件事,就把匠人召了去,要他再表演一次,匠人却说:“我过去是能这样,但现在不行了,跟我合作的那个郢人已经死了!”匠人石的“运斤成风”一向使人们叹为观止,而郢人的“立不失容”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当然,没有匠人石的“运斤成风”,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决不  相似文献   

11.
我有一个秘密,那就是:我的名字是从一场“余震”而来的。听妈妈说,1996年的秋天,上海曾经发生过一场“余震”,当时从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妈妈着实吓了一跳,慌里慌张地带着我,从六楼的房子里赶到了住在平房的一个朋友家里。当然,那时的我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妈妈还告诉我,自从那场“余震”之后,我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格外地活跃,时不时地来个“前滚翻”,弄得爸爸妈妈直嘀咕:这场“余震”没有给上海市民带来不利,想必这“小子”也在高兴啦!1997年1月24日,一个顽皮的小男孩来到了世界上,那就是我。爸爸妈妈开心地忙着给我取名,爸爸想:我正好姓余,这个…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2012,(4):15-15
20世纪40年代初,重庆公演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正好郭沫若本人也在那里看戏。台上扮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念着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听到这里时,总觉得这句台词缺了点味道。隔天,他就与张瑞芳交谈自己的感受,打算把那句台词改一改。这时,旁边扮演钓翁的张逸生插了一句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些了。”郭沫若品念着这句话,发觉果然生色不少,高兴地采纳了张逸生的意见,并尊称他为“一字之师”。  相似文献   

13.
看了这个题目,你可能会以为我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吧。那可注意到“战友”上加了引号吗?我所说的战友呀,其实是我的老爸! 老爸三十几岁,是个十分普通的人。但是他非常幽默,还常常在“总司令”妈妈面前为我这个小兵说情,所以他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战友”啦。  相似文献   

14.
“我不明白。”鹦鹉螺镇长脑子转不过来弯儿。“你这个笨蛋!跟你玩一点意思也没有。”恐怖博士叹□气,“我在你这里利用热泉制造毒品已经好多年了,你一点都不知道。几个月前你发现了这个该死的金矿,我知道好日子不多了,如果你找到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这里,我的秘密就会曝光。唉,如果真是金矿我还好受点,起码我可以装作开发商和你合作,但你知道吗?你的智商还达不到发现这是假金矿的程度吧?”  相似文献   

15.
张锐 《教师博览》2002,(3):27-27
前几天看电视时四岁的孩子问我:“爸爸,鬼子是什么?”面对纯真的孩子,我不知道用什么字眼来描述。战争和侵略毕竟离他们太远了,理解不了这一点没有谁会感到奇怪。但是一位学生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老师,如果日本鬼子没有被赶出大连,大连肯定会比现在建设得更好,是吗?”还没有等到我回答,他又加上了一句:“我想肯定是的。”面对他那张单纯和天真的脸我不知道如何来描  相似文献   

16.
捉“贼”     
早晨,我和表弟刚起床,妈妈就笑眯眯地试探我:“楠楠,你吃桌上的饼干了吗?”我忙说:“我可没有,别冤枉好人。”妈妈有点不信:“你是家中的馋猫,不是你会是谁呢?”我很不高兴,决心要把事情弄明白。我来到桌边,只见满桌都是饼干屑。我想,人有可能吃得这样吗?该不会是老鼠吧!顿时,我注意到桌边的一排脚印,  相似文献   

17.
情境聚焦“只有到了临睡前才想起功课只做了一点点,只有到了考试的时候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学期我变成了“网络型动物”。听说过此类动物吗?让我来介绍介绍。这类动物属夜行,白天睡觉,傍晚后进入兴奋状态。  相似文献   

18.
人们把在商品经济海洋中捞大钱的人称为“淘金者”,但我觉得,教育者是生产能够创造财富的特殊商品——劳动力,不管什么样的“黄金”,其价值都比不上这种特殊商品,所以,教育者是更大的“淘金者”。这一点,我在转变一个顽皮生的过程中,体会更深。我以“沙里淘金”的眼光来看待他,才没有把他当“沙子”筛掉。同时,我的教育观也有了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写文章要老实一点,朴素一点,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是郭沫若先生的话。我也经常这样鼓励愁于写作文的学生。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个道理说来似乎简单,但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最近,我在幼儿园听课时,对此深有体会。大班的一节计算课,内容是“5的组合”。孩子们回答了老师有关“5可以分成4和1”的提问后,主动大声说:“4和1可以组成5。”为什么他们能主动回答呢?这是因为他们从“2的组合”、“3的组合”中推断出来的。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精神。可是,这位老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她偏要自己讲完了“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