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兼词呢?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杨伯峻先生。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  相似文献   

2.
“诸”是文言词,可作代词、代词兼介词、代词兼语气词。“诸”可以理解为“之于”的合音,用在动词之后。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常介绍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可译为“在”、“到”等。例如:(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把它放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相似文献   

3.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要“能顺畅的朗读文言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第一.以老带新,循序渐进。每学一篇新课文,我都注意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例如教《工之侨献琴》中“诸”这个词时,我先引导学生重温初二《愚公移山》《黄生借书说》两篇课文,复习“投诸渤海之尾”、“归而形诸梦”两句,知道这两句中的“诸”都当“之于”讲,从而使学生知道《工之侨献琴》中的“谋诸漆工”、“匣而埋诸土”的“诸”也当“之于”讲。“之”为代词,“于”为介词,根据语言环境不同,解释也有相异之处:“谋诸漆工”的“诸”译  相似文献   

5.
一个字含有两个字的音和义,叫"合音兼义"。最常见的是"诸"字。"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兼义;又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兼义。一、相当于"之乎"的合音兼义  相似文献   

6.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7.
唐锋卢 《语文知识》2003,(12):31-31
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80页把《愚公移山》中的“投诸渤海之尾”注释为“把它扔到渤海的尽头”。如果追问一下“渤海的尽头”到底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有一些合音字,这些字其实分别是另外两个汉字的合音,它的含义也是那两个汉字的合义。例如“诸”是“之于”或者“之乎”的合音。(虽然其中“之 zhī”和“乎 hū”现在的读音合起来,正好是“诸 zhū”的读音,但是这种古代流传下来的合音字的音,是指古音而言的。)还有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面各文言语段 ,按要求答题(一 )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 ,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1 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B 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C 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D 聚室而谋曰 斯是陋…  相似文献   

10.
闲话“授业”米运刚昌黎先生在千年之前给了我辈一个颇为荣光的重任:“传道、授业、解惑”。从教十数载,一刻不敢忘怀,书之于案头,裱之于壁上,铭之于肺腑,可谓心领神会了。忽一日,一颇为得意之门徒十分谦恭地请教于我:“老师,这‘授业’一词怎么解释呢?”稚子之...  相似文献   

11.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语文之道》,其中一段令我记忆深刻:“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小学语文是童年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是积累的语文。童年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则强调了积累之于表达的重要;‘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了积累之于气质的影响;‘杜氏使人灵秀’,强调了积累之于智力人格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我再说一遍,张岚。”我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这个字念‘huo’。” 张岚也一拍桌子站了起来:“‘huo’。我告诉你是‘huo’!” 我已拿定主意不去理这个固执的家伙,便扭过头来抽出一本杂志乱翻。  相似文献   

13.
赵叙强 《山东教育》2004,(35):33-33
作家刘成章说,写散文应“勿忘我”,“哪章我‘我’哪章新”!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上也不妨套用这句话:“勿忘我,哪堂得‘我’哪堂新!”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汇》2011,(6):6-6
“我可以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不值得进行大肆宣传和推广”。日前,教育部基础一司副司长王定华的这句话,在家长中引起不小的反响。看到这句话.我马上又想到著名学者周国平的一段话:“郎朗成了一个‘坏榜样’。一个郎朗牺牲了多少孩子的童年?这是赌博,实际上赌赢的机会太小了。”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里,有两种完全相反的音变现象,一种是合音现象,一种是分音现象。 这两种音变现象,古已有之,有的已经被人们发现。例如“不可”的合音为“叵”“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为“诸”;“笔”的分音为“不律”,“孔”的分音为“窟窿”等。 这两种音变现象,发展到现代汉语,更是屡见不鲜。例如“不用”的合音为“甭”(béng),“只要”的合音为“嘦”(jiào);“蓬”的分音为“扑棱”,“拱”的分音为“骨甬”等。  相似文献   

16.
安静  少华 《语文新圃》2009,(7):34-35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2期刊登了董秋成的<小议"公诸于众">.该文认为"公诸于众"有语病,理由是"诸"在文言文中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故其中的"于"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18.
妈妈常说:“没当妈,盼当妈,可当了妈后,又不想当妈。”一次,妈妈对我又说起了这句话,我顺势来了一句:。当妈妈又有什么不好!你要是不介意,明天我当‘妈’,你当我的‘女儿’怎么样?”没想到妈妈竞爽快地举起了双手。  相似文献   

19.
私淑     
这是一则关于教学方式的掌故。‘私淑’一词,既指一种教育方式,又指一种学习方式,它源自《孟子》一书。《孟子·离娄下》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这句话的大意是:我没能赶上做孔子的弟子,亲受其业,我是因崇仰他的道德学问,而间接地学取孔子之道的人。淑:善的意思。私淑:即私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和茅盾都十分敬佩一代伟人鲁迅先生。有一次,他们谈起鲁迅先生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深为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郭沫若真诚地说:“鲁迅愿做一匹为人民服务的‘牛’。我呢?我愿做这匹‘牛’的‘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