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的刀     
当一支笔和一把刀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选择了前者。许多年后他成了明朝著名的文官,只因为他的笔。岁月的流逝洗刷掉了大明的血性,北京的圣殿里徒自瘫坐着一个疲惫的王朝。山海关外,强劲的长风中喧腾着清军八旗铁骑的步伐。偌大明朝,竟找不出一个武官去做守将。守军士气低靡,虽有坚固的城墙,却挡不住清军的咆哮。一切已成定局。可是他不甘。放下他钟爱的笔,脱下他飘逸的长袍,用漆黑沉重的盔甲裹住几根瘦骨迈步边防。欲扶大厦于将倾,他叫袁崇焕。在他前面是清军威严的马队、森然的刀,在他背后是整个大明的羞愧和无奈。他去了,走得倔强。赫赫山…  相似文献   

2.
松锦之战失败后,清军在锦州屯驻军队,步步紧逼,明朝在辽东前线陷入被动挨打的状态,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攻防较量,先后发生了两次小规模的战争和若干次的侦查骚扰活动.明朝丧失了四座城池,造成了宁远孤悬关外的态势,明清双方的力量消长,预示着明朝的灭亡和清军的即将入关.  相似文献   

3.
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清兵占领北京,并随即大举南下。明朝皇族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政权,试图对抗清军,但随着扬州城被清军攻破,  相似文献   

4.
<正>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城,明朝灭亡。吴三桂引领清兵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起义军。清兵占领北京,并随即大举南下。明朝皇族在南京建立了弘光(南明)政权,试图对抗清军,但随着扬州城被清军攻破,也土崩瓦解了。明朝官员黄道周、郑芝龙拥立明朝皇室宗亲朱聿(yù)键在福州即位当了皇帝,也就是隆武帝。黄道周倒是真心想抗清,但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实力,不愿出兵北伐。  相似文献   

5.
联讽洪承畴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帝时已是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崇祯帝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帝的知遇之恩,素以忠臣自居,在自家客厅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崇祯十五年,洪承畴与清军大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城,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帝大悲,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稍后却听说洪承畴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后来,清兵入关,洪承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有一年春节,有人在洪府的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服饰除了美化和防寒护体外,还是等级身份和民族差异的标志。历朝统治者都制定冠服之制,对各色人等按尊卑贵贱、正邪善恶规定其衣着的色泽、质料和形制,不许僭越。由于各民族之间服饰不同,每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服饰的更易也成了改朝换代的象征。1644年清军入关时,颁布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改着满族衣冠,改剃满人发型。明朝时,官员头戴乌纱帽,身着圆领服,腰系宝带;清朝易服后,官员红顶花翎,朝靴袍褂,窄袖圆襟。明朝时,汉族男子满头留发,在顶部把头发挽起来,称“大顶挽髻”;清军入关后,要求汉  相似文献   

7.
良知与裤子     
<正>鲁迅不喜欢明朝,一句"无赖儿郎"说得我大呼痛快——我也不喜欢明朝,因为我以为明朝是秦朝的借尸还魂,明清的政治,骨子里全是法术势,并由此造就了邪魅的世界和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但明朝有一个人我却喜欢,这个人就是王阳明王守仁。喜欢他也还不是因为他的思想,而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方式。我们来看看《传习录》下阳明先生弟子陈九川记录的这一则,看他何等活泼:(陈九川)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芦苇、竹笋为喻讽刺哪些本无真才实学却又喜好夸夸其谈的人。这副对联出自明朝永乐初年,任翰林大学士,曾主持编写《永乐大典》的解缙之笔。下面再介绍几副他的对联:  相似文献   

9.
小草的理想     
一棵平凡渺小的草在这贫瘠的土地上经受雨打风吹却依然倔强地站立着他说,他活着不是为了自己在荒凉的土地上苦苦支撑是为了给大地增添美丽的一笔他想,他不仅仅是一棵小草他更是一个希望一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小草的理想$东方少年小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神木县第三中学@Jerry  相似文献   

10.
姜雨婷 《文教资料》2008,(28):130-132
木增是明朝云南丽江土司,他的作品<云莲淡墨>被收录在<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中,而<四库全书总目>凡例却把木增的作品称为外国之作.元、明把云南完全收复在自己的版图之内,在云南设立各种机构,采取各种政策进行治理.木氏历代世袭丽江土司,绝西域,断吐蕃,屏藩国,为明朝世世代代保卫着边疆,木增也为明朝做出杰出的贡献.木增不是外国人,他的作品更不是外国之作.  相似文献   

11.
无记名投票开始了,时间是15分钟。每个同学都在考虑着心目中的班干部。可我的笔却久久停留在空中,思绪翻滚着,考虑着是否该投他一票。  相似文献   

12.
明朝施行让士兵以军营为家,世代为军的军户制和戍边、屯田并重,军户固定于某一卫所,以及因此而衍生的清军、勾军制度。强迫军士在服役卫所世代为军,使得大部分驻卫军士逐渐演变为当地居民,成了事实上的军事移民。军户制本身以及清军、勾军被抓的壮丁和战争及勾军产生的大量逃兵,也都以不同形式成了某地的移民。黄河三角洲腹地惠民县的一些村史和谱牒证明了军事移民的大量存在。明朝的军事移民是全国普遍存在的,这些军事移民为开发边疆、巩固国防,为全国各民族的交流融汇,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明朝宣德年间,御史李浚(jùn)奉皇命来到浙江钱塘县督理粮储事宜。然而,当时的钱塘县官对李浚却并不买账,表面上恭恭敬敬,内心里却一直想要设计害他。一次,县令找到了一个机会,将自己的一个心腹送到李浚的身边做侍仆。因为李浚  相似文献   

14.
厦门原是一个海岛,它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早期的对外贸易要地之一。厦门人民具有光荣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史。早在1387年,明朝为了防御倭寇入侵,派江夏侯周德兴在岛上建造城堡,始称为厦门城(又叫中左所)。从那时候开始,厦门人民曾进行了长期的反抗倭寇侵扰的斗争。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扰活动被肃清以后,厦门的对外贸易也逐渐繁荣起来。明朝末年,西方殖民主义者荷兰侵占我国台湾并向我大陆侵袭,厦门军民曾进行过反抗荷兰侵犯大陆的斗争。随后,清军渡江南下,民族英雄郑成功又以厦门为根据地进行了抗清和收复台湾的斗争,他收复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的准备工作,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5.
明朝末年,清兵占据北京后,迅速南下略定江南郡县。清军攻下南京后,清朝统治者颁布了强迫汉人依从满族习俗的剃发令,规定:凡清军所到之处,限十日之内,尽行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依满族习俗,削发垂瓣,废弃明朝衣冠。“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抗者处死。残酷的民族压迫进一步激起了各地人民的英勇反抗,当时江南人民喊出“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呼声,纷纷举起义旗,燃起熊熊的抗清烽火。江阴守城的斗争,就是这段历史上的壮烈篇章。阎应元以一县属小官,组  相似文献   

16.
明末兵部尚书洪承畴叛明降清,助清军残酷屠杀抗清军民。南明大臣黄道周在被他杀害之前,留下一段痛斥叛徒的感人故事。黄道周是一个博学多才的文职官员。清军入关之后,因激于爱国义愤,向南明唐王自请前往江西图恢复。在婺源抗清失败,被清军俘获,递解至江宁。洪承畴前来劝降,他骂道:“洪承畴久已殉国,何来无耻  相似文献   

17.
滁州地处安徽东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起兵于濠州,并在滁州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而借此一步步壮大了自己的实力并最终建立了明朝。在此过程中,滁州作为他的第一个军事基地和物资储备基地,在明朝建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朝建立后,滁州也由于朱元璋的影响一步步地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安徽地区比较有影响的一个地方。滁州当时的发展依托着明初期统治者的政策,统治者也比较重视滁州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到十五年(1642)三月的松锦之战,是明清之间最大的一次军事较量,战争结果:明朝的十三万援辽之师大败,清军夺取了山海关外的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控制了整个锦宁地区的形势,明兵退守宁远。按照原来清都察院参政张存仁的意见,清军应该乘胜夺取宁远,直抵山海关,但实际上在松山城陷、锦州投降时,清军已精疲力尽了,急于回沈阳休整。在这种情况之下,便发生了明清之间的正式议和,这次议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这次战争,因为它提供的当时形势转机的一种可能,这种可能的成败关系着明清两个王朝发展的不同前途和历史命运,对明王朝的生死存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经典名篇《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个人物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他就是在文中不知姓甚名谁,一言未发,甚至连面目都未着一笔的菲利普夫妇的女婿。他在文中的地位,连配角都算不上,只能称之为跑龙套的。这个人物在文中一共写到了五次,然而其作用却不可小觑。试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明朝末叶,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封建统治极端腐朽,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两大农民军,相继建立了大顺、大西两个农民政权。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胜利地进占北京,迫使明思宗朱由检崇祯自杀,推翻了明朝反动统治。但是,由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全国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形势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在明末存在着三种社会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这是决定全局的主要矛盾;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具体表现为连续不断的党派斗争;汉族地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