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有人说过:"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相似文献   

2.
21世纪是竞争愈加激烈的世纪,21世纪是强者的世纪。只有培养孩子的强者气质,让孩子成为强者,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自信是强者最鲜明的特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的首要一环。孩子取得了小小的进步,父母应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和鼓励,使孩子坚信自己的能力。在孩子取得进步的同时,要激活孩子夺取新成绩的欲望,让他有种“永不满足”的宝贵品质。要时刻提醒孩子“我有信心取得成功”。著名作家海明威就是强者典型。他参加了二次世界大战,负过几十处枪伤,乘坐飞机出出过事,但是他依旧有着不可征服的精神。这归功…  相似文献   

3.
梁晶晶 《教育》2007,(9S):44-45
“晒工资”之类的“晒××”,是时下流行的一个新词儿,意思就是把平日里隐藏起来的东西拿到光天化日下来晾一晾,让大家能看个究竟。那么我们也来晒一晒中学生的书包,看看他们书包中有哪些与他们日常学习并无关联的课外生活用品,并以此了解当今中学生的生活状态。为了对现今中学生的书包里的“秘密”一探究竟,《教育旬刊》记者就“中学生日常用品和日常消费”的基本状况对天津某中学的30名15至18岁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书包中确实隐藏着不少新“装备”。[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2012年3月8日,21:28,中学生博览百度贴吧贴出一个题头为《抄袭》的帖子,指出2012年第3期“新人踢馆”栏目《松鼠少年之风车畅想曲》一文是抄袭,抄自红伶发表在《意林小小姐》上的《狸猫气球》。  相似文献   

5.
黄国秀 《辅导员》2009,(17):61-61
正所谓“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得让孩子从小懂得,美好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近年来,“挫折教育”因为其具有的显著教育功能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以育人为己任的学校,也应该提倡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从挫折中学到更多经验,成为生活的强者。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个中学生应该怎样生活,才算没有虚度年华?”“考大学是为什么?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80年代的中学生,每个人都面临着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要他们思考,要他们回答,要他们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7.
建立学生主体观,关注生活热点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视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应该有敏锐的目光,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经常引进时代活水,让语文课堂和社会生活接轨,激起学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当前,网络已经深入到中学生生活中,我们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了“中学生上网聊天之利弊”的课题研究,并且在课堂上举行了“中学生网上冲浪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这种辩论,既联系了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在中学生作文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寻觅作文源头活水呢?没有观察,就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语文。因此要做好观察,让“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充分体现大语文的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认为放弃就是退缩,就是逃避,就是怯懦者害怕困难的表现。(“人们都认为”,表达太绝对)。在他们心目中衡量一个真正的生活强者就应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一、由于句子过长,把握不住,造成语病——“衡量一个真正的生活强者”与“就应该……鲜血”主谓不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三册“写作、口语交际”第二单元的内容是“议论要有理有据”,其中作文题目之一是“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我一直以为“中学生要读名著”应是一个不争的结论,而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中学生不要读名著”的呼声甚是“猛烈”,大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势!而且这些学生的作文也做到了“议论有理有据”。作文批阅之后,恰逢我的示范课之时,我灵机一动,把作文中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组成了正反两方,为他们印发了辩论的程序和规则,并让他们进一步搜集论据,巩固自己一方的观点,准备进行一次大型的课堂辩论。我的目…  相似文献   

11.
有没有发现,煲“电话粥”已经成为中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了。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地纳闷:他们都在聊些什么?天天见面的同学哪有那么多可说的?他们是不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中学生百科》的特派记者特意到各个学校探访,希望拨开中学生煲“电话粥”的神秘面纱。“电话粥”这么热,到底是为什么呢?不如让中学生朋友自己来解答吧。  相似文献   

12.
“我能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目的,让每个学生从小相信自己是生活中的强者,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努力奋斗,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的挑战。“我能行”教育要与学校“一日常规”等有机结合,使“我能行”教育进一步规范化和具体化。通过“一日常规”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中学生道德的发展是沿着知—情—意—行的路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因此,德育工作在分年级实施时要各有侧重,要不断探索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途径。1.教育内容的系列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生管理条例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为让学生真正接受,可每周确定一个小目标,每月安排一个活动主题,使周周有目标,月月有活动。如举办“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我为学校添光彩”演讲比赛,“祖国颂”歌咏比赛,故事会、法制报告会、理想成才报告会等,还可以举行“手拉手”赠书交友仪式、入团宣誓仪式等活动。这些活动…  相似文献   

14.
父母们无不希望孩子人生路上成为“强者”。这里的“强者”,当然不指他赢过别人或击败过别人,而是“无论从个人、或是从社会一份子的观点看,都是一个确实可靠、值得信任、敏锐而且实在的人”。反之,“弱者”则是“一个无法确实对情境作出反应的人”。每个孩子都具有被培养为“强者”的条件和可能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类生来拥有的是崭新的生命,与生即具有赢取胜利的条件。人人各有其独特的潜力——才能与先天限制,他们皆可因自己的天赋条件成为一个杰出的、有思考力的、有觉察力的和有创造力的人——一个强者。”不过,条件和可能性并不能确保每个孩子成为“强者”。下面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1964  相似文献   

15.
“文以气为主”(曹丕).“文章最要气盛”(刘大槐),“文气”是作家创作的基础,“文气说”是我国古代文论以及写作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根基,其精华对当今的作文教学很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中学生作文“文气”是指由中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情操、学识水平、情感体验、生活阅历、认识感知能力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写作精神,它是影响中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物竞天择,这是大自然中万物进化的铁律,而物竞又是天择的先决条件,胜者、强者得以生存,败者、弱者将被自然淘汰。大自然对于一个物种如此,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也不会手下留情。因此,作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一个民族的教育,我们到底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明白什么,这还不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吗?许多年前,在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曾经读过一篇作者回忆他的老师的文章。其中就有一段作者与老师的对话。作者说:“老师,我们来到学校,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知识,还是技能?是学会如何生活,还是学会如何处世做人?”作者的老师非常坚定地回…  相似文献   

17.
虽是同龄学生,但技校生与中学生在角色上有着很大不同。在中学阶段,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百般呵护,学生们过着近乎“全天候保护”式的生活。但技校生活不一样,要多方面依靠自己:生活上要有自理能力、学习上要有自学能力、思想上要有自省能力、行为上要有自控能力等,要有一种“我要从此过自立的生活”的清醒意识。技校生应尽快实现从中学生到技校生的角色转换,否则,中学生角色的巨大惯性将严重影响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宝贵的技校学习时光将留下令人遗憾的“黑色时段”。那么,技校生如何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树立自立精神呢?一、注重…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湖南卫视的荧幕注定是一个鲜花盛开的地方。“超级女声”在全国各地唱响,“美丽中学生”也如花朵般在湖南卫视悄然绽放。从长沙赛区到武汉赛区,再到南京赛区,每一位美丽中学生,都如一朵含苞的花蕾,带着清新、甜美的气息,展示着她们健康阳光的活力,挥洒着她们青春奔放的风姿……《高中生》杂志携手《金鹰之星·美丽中学生》栏目,让广大高中生读者一起走进“美丽中学生”们的内心,共同品味中学生们的美丽生活和美丽心情。  相似文献   

19.
要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就要让学生懂得“爱”,学会“爱”,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就要让学生认识诚信、学会诚信,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就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做一个会生活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有一颗纯真美好的心灵,做一个有爱心、有尊严的人;使他们看清前方的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努力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西省从4个城市抽取了8所1056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为样本,从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等3个方面,对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试。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和检验.发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并由此得出相关结论:中学生对上网有强列要求;上网成了人际交往新动向;要正确引导——宜“疏”不宜“堵”;要创造适当条件;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