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壁之战》三条(外两条) 一、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评析注译》(高中部分)注释:“除了刘豫州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不确切。从上下文看,当孙权反问刘备如何不投降曹操时,诸葛亮明扬刘备,暗抑孙权,说了一番刺激性很强烈的话,孙权出于他的根本利益和自尊心理,不甘示弱,于是“勃然变色”,“吾计决矣”,被迫下了联刘抗曹的决心。所以这句话应译为:除了刘豫州以外,没有人可以与我一起抵挡曹操了。这样前后贯通,而且符合孙权自尊、自负的性格特征。这里“可以”是“可以之”的省略,“可”,可以。“以”通“与”。“之”  相似文献   

2.
《赤壁之战》中“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一句,有人解释为:“除了刘豫州没有谁是可以抵抗曹操的。”这样解释是不妥当的。联系上下文看,抵抗曹军南下的力量有孙权,刘备、刘琦,并非刘备一人。孙权说上面这句话前,已先说了决心抵抗曹操的话——“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怎么会又说出把自己排除出抗曹力量的话来呢?其实,这句话中的“莫可以”应该解释成“莫可与”,“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以”可以训“与”,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引了二十三条古书中的材料加以证明。摘引两条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一册《赤壁之战》的注释有几处欠妥,现提出来和大家商讨。 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可以”,课本注:“即现代汉语的‘可以’。”如按此注,这句得译“除了刘豫州外就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了。”然而这是有违情理的。当时刘备新败,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实力远远不及江山险固的东吴。对此,孙权心中是非常明白的。他决不会当着诸葛亮的面说出这既违背事实又损害自尊的话来。真要说的,是觉得在众多割据者中,能与他一起抗曹的最佳伙伴就只有刘备了。后边诸葛亮的回答“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一句对此作了很好的印证。故这个“可以”决非今汉语“可以”,而是两个词:“可”才与今“可以”相当,“以”应讲作介词  相似文献   

4.
在文言教学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副词较为常见,学生易于理解。而形容词用作副词现象较少,学生不易理解。如: 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赤壁之战》) ②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同上) 例①②的“新”不能理解成形容词“新旧”的“新”,而应解释为“刚”或“刚刚”,是表示时间的,分别作“亡”与“败”的状语。③(成名)大喜,笼归。(《促织》)  相似文献   

5.
文言虚词“虽”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二是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学生对这两种用法不易分清。如何区分呢?先请看一组句子: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3.刘豫州虽败于长坂……——《赤壁之战》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5.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6.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第1、3、5句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第2、4、6句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是蔺相如对门客的自谦之词,只有译为“虽然”才能切合语境。再如“故余虽愚,率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愚”是宋濂对马生自谦,当然要译为“虽然”了。表述对象为他人,表示对他人的赞美与歌颂的,取“即使”意。如第2句,此句是对屈原精神的高度赞美和歌颂。再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不能察”是对曹刿的高度评价与赞美“,虽”当译为“即使”。区分依据之二:事实存在与否。表示事实,或事实已经发生的取“虽然”意。如第3句,刘豫州长坂之败已经发生了,当然应译为“虽然”了。再如...  相似文献   

6.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亦哀之矣”应该怎么翻译?课本上没有注解,配套教参上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精神》中,有这样一句话:“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他许多经验和感觉,经过精炼和融化之后,流露在他的笔端。这些革命传统对于我们是非常之宝贵的,尤其是在集体主义的照耀之下”。《教参》认为:其中的“集体主义”一词是“为了使《鲁迅杂感选集》及《序言》在国民党统治区得以出版”而“不得不加以隐讳,改换说法”。这种解释是不妥的。尽管有人主张“对这一类难句不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解释,也不要学生去纠缠在这些语意的推敲上,只需给他们交代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了”(《教参》),但我认为课文中的“集体主义”一词,是一个很关键的词  相似文献   

8.
《卖柑者言》之一“怪”初语四《卖柑者言》中有“予怪而问之曰”的句子。很显然,这里“怪”是意动用法,译作“予以之为怪问之曰”,即“我认为这件事奇怪就问他”。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上却译作“我用责怪的口气问他”。为了辨明这一词释义的正误,我翻了几本中学古文注释的资料,均与我的看法同。因此我认为教参上的这句翻译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长江三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教参》给了这样的答案: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方法。我认为,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应是通感和比拟。  相似文献   

10.
魏新明 《山东教育》2004,(11):12-12
在教学中,我不喜欢那些亦步亦趋的学生,所以就常有学生“离经叛道”,向我挑战。一、是“泉香酒冽”还是“泉冽酒香”这是《醉翁亭记》里的一句话,原文作:“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我照教参上将里面的“泉香而酒冽”翻译作:“泉水清香甜美,酒色清冽。”可我话音未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驳:“老师,说泉水清冽,酒气香醇,不更符合我们日常的表达习惯吗?为什么偏要翻译的与常理相悖呢?”霎时一呼百应,更多的学生起来表示声援。更有甚者,竟推测这是欧阳修用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正确的顺序应为“泉冽而酒香”等等。虽然我查…  相似文献   

11.
“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是《韩非子·五蠹》中的一句话,《教参》将其译作“这说明干戚这类兵器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不少语文教师亦照此讲授。笔者以为,此句当译作:“这说明化干戚为舞具这种修德以服人的做法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当今。”  相似文献   

12.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恨”,课文的注释和教参对这一句的解释是:恨天亮得太慢。也就是说,课文的注释和教参都把“恨”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恨”,而没做翻译。我觉得此文中的“恨”应作“遗憾”讲。本来诗人急着赶路,归思急迫,可是晨光微弱,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实在是遗憾。这样解释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第三段中有这么一句话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对此 ,教参的翻译是这样的 :(他们 )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了。这是一个省略句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中“不知”的主语无疑为桃源中人。但“问今是何世”中“问”的主语是谁 ,我看未必是教参所说的“桃源中人” ,而应是渔人。首先 ,从本文的省略情形看 ,《桃花源记》多为主语的承前省略 ,所举文句的主语也属此类。但前文的主语有两个 :村中人和渔人 ,此处究竟承接前文哪一词语并非一目了然。类似的句子有 :楚人为食 ,吴人及…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课文的翻译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字斟名酌的翻译是文言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工之侨献琴》一文中“使国工视之”和“乐官传视”的“视”的翻译时,从这个字的翻译上发现这则寓言有几个问题值得商讨。教参“译文”把“视”译为“看看”,笔者认为这里的“看看”包括下面两种理解:一、不负责任地随便看两眼教参“课文评点”上说:太常、国工、贵人、乐官这般人并不看重琴的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它古不古,“弗古”,就是平常之物;“古”就是“稀世之珍”。正是根据这个标准…  相似文献   

15.
明代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里有一句话:“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关于这句话的句读向来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读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另一观点认为应读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人教版教材上恰好未加标点,教参上则把这句话翻译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笔者认真翻阅了许多版本,结合古人的饮酒风俗,认为读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较为合适,而教参的翻译也值得商榷。理由: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史记》之《管仲列传》中有一句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教参是这样翻译的:(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课本中亦无相关的注释,老师们在讲解此句时基本上皆参照教参的译文。教参将"九""一""匡"分别解释为"多次""完全""控制",笔者觉得这三个词语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句话中的两个数词在句中应做动词。"九"同"纠",含义是"纠集",与"合"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17.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其中“为之泣”一语,教材和教参均译作“为她哭泣”。粗略一看似乎较为通达,但其中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8.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是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里的一句话(该文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一种意见认为:“刘、张两人均系当时益州地区军阀。刘为益州刺史;张据守益州北部之汉中郡。”“刘、张弱点之一:政治腐败。刘糊涂无能;张不惜民力。”“弱点  相似文献   

19.
再谈《屈原列传》中的“日”新疆/程志兵《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这句话历来较为难解,教参上认为是衍文,说:“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去掉;如果直接引屈原的话,则‘以为’为衍文,应...  相似文献   

20.
古代行人辞令所用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巧施激将,正话反说。毛遂劝说楚王,鼓励、反激并用,数语说动楚王定盟。孔明奉命联吴抗曹,在纵论天下形势后,先用激将法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这一下触痛了孙权的自尊心,他请问诸葛亮:“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诸葛亮火上浇油,进一步激道:“田横,齐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安能复为之下乎!”这一激非同小可,激起了孙权强烈的自尊心和不甘“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的屈辱感,决计联刘抗曹。这是成功运用激将法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