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流派,先后对美国的外交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以“二战”为分水岭,将美国外交主导思想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时期理想主义占上风,后一个时期现实主义占上风,同时两种思想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提出以来,引起了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纵观近年来美国外交政策的走向,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给小布什政府的外交实践带来了巨大影响。本文由美国的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出发,阐述了美国外交从现实主义外交传统向进攻性现实主义外交演变的过程,并对进攻性现实主义逻辑的危险性做出了分析,同时指出了美国这一外交路径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开国元勋的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早期的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外交思想极具理想主义色彩,又富于现实主义精神,为美国外交开创了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现实主义是指导美国外交实践的主要思潮之一.美国从一个殖民地国家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其国内的现实主义外交思潮的指导分不开.现实主义思潮倡导的注重现实利益的内容与美国的外交战略不谋而合;美国外交实践是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完美诠释.正是由于二者的高度契合,美国外交在现实主义思潮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发展,最终完成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最高使命.  相似文献   

5.
美国前参议员富布赖特,是活跃于冷战时期的美国著名政治家,其外交思想主要包括国际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方面。从其倡导的富布赖特项目和他对冷战的看法两方面清晰可见其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6.
美国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传教士来华,主观上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新教“使命感”,希望把“普世”信念带到中国;客观上却从属于美国对亚太的政策,传教士来华活动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许多人直接地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决策,这些决策中既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服从于殖民政策,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基督教“普世”倾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实施 ,其中的务实传统和孤立情绪反映到政治上 ,便形成了现实主义和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立国初期 ,由于国势弱小 ,立足未稳 ,为弥补与欧洲大国竞争时力量的不足 ,现实主义成为外交中的主导思想 ,在此基础上也表现出强烈的孤立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其创始人汉斯·摩根索提出的著名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为美国战后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现实主义的思想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基准;均势外交思想;奉行政治学的独立性和实用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尼克松政府时期的具体实践,取得了真正统帅美国外交政策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理论是冷战背景下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作为一种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外交思想,现代化理论是美国冷战期间外交战略规划的关键环节之一.自由国际主义与现实主义在规划美国外交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本质差别,而现代化理论正是传承了美国外交中自威尔逊主义以降的自由国际主义的基本理念.现代化理论成为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有其必然性与可行性,其在美国外交实践中日益边缘化的命运充分说明美国外交政策作为一种看似正义的理论表达,完全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用本质.  相似文献   

10.
卡特就任美国总统后,正式提出了人权外交战略。美国人权外交虽然不能排除其理想主义成分,但其主要动机是国家利益方面的现实主义考虑。第三世界国家是美国实施人权外交的重要。卡特政府对第三世界的人权外交有其自己的特点。对卡特政府实施人权外次,历来评说不一。不能否认,卡特政府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权政策取得了某些收获。但总体上讲,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美国的安全利益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1.
与综合国力中的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等相对而言,文化力是文化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力,主要由以人为主体的相关因素构成,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思想、创造力、道德规范等。本文从文化力的角度阐述美国高等教育的诞生和发展,指明强大的文化力是该国高等教育取得杰出成就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战后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援助,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随着国际形势及美国外交战略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除了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考量外,美国的主要出发点就是按照美国的标准塑造受援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援助体现了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恰当运用这一实力,可以很好地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并有助于加强本国的软实力;反之,则会造成国家软实力的流失。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发展援助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发展援助由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民主援助逐渐成为美国发展援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美国软权力具有通过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操纵而实现美国霸权的能力,这是其常为人所忽视的一面。它产生于西方大国争霸的过程中,经历了宣传战、心理战和文化冷战三个阶段。美国的军事-工业-传媒联合体是软权力的操纵者,电子信息科学、社会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学科是其技术基础,文化商品出口和政府有计划的文化渗透是其输出的主要途径。但是,操纵的目的和过程一旦被发现,美国的软权力就会失去文化操纵力。  相似文献   

14.
推动美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有四种:一是黑人民权运动,这是争取教育平等权利的民众动力;二是教会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支持,这是民族高等教育的原始动力;三是各种基金会,这是民族高等教育的经济动力之一;四是联邦和州政府的立法和财政拨款,这是美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行政动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早期禁毒立法中联邦权力问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宪法所赋予的州权具有特殊且独立的特点,在早期美国联邦禁毒法的立法过程中,为了便于法案在国会上顺利通过,法案制定者多以征税之类的宪法所赋予的联邦权力来掩饰其行使地方治安权之嫌。出于推动早期禁毒法案通过的需要,涉及歧视及夸张失实的宣传手段在立法过程中也屡见不鲜。美国联邦体制的权力分配问题是美国毒品祸害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纵观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演变历史,制度运作的结果不仅较为可信,而且与制度设计的初衷一直较为吻合,即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美国社会系统,特别是司法体系具有较高的保障社会公平的能力,使美国高校招生制度无需为了保证信度而牺牲效度。中国高考制度要提高效度,其前提是提高司法程序的刚性,完善法律法规,增强社会维权体系对高考信度、社会公平的维护能力。  相似文献   

17.
美国崛起的过程也是国际秩序构建的过程,它在崛起中始终扮演了霸权控制者与秩序构建者的双重身份,二战后逐步建立了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与美国的世界霸权构成了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该系统中,硬实力与软实力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世界霸权以纯粹的硬实力为依托,而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更多的是软实力的影响。本文以硬实力与软实力作为分析要素,将美国构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划分为初步构想-秩序对抗-普世推广三个历史阶段,重点分析秩序构建过程中美国软实力的发展机理。在三个阶段中,美国的软实力相对于竞争者都处于劣势,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形成是建立在美国硬实力而非软实力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当前特朗普时期的美国出现诸多不适应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要求并试图摆脱该秩序束缚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发达的大众传媒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它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一直发挥着为公众评判、监督和制约权力机构的重要职能.那么,在美国外交领域传媒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通过了解美国媒体的基本背景及若干典型案例,分析它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看到大众传媒在美国外交中实际发挥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刚 《天中学刊》2006,21(6):1-4
美国的三权分立并非按照权力的性质或权力作用的领域来进行划分,并非指行政、立法、司法三种性质的权力之间实行分割,也并非指总统、国会、联邦法院三个权力主体对国家权力进行分割。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下,联邦政府各部门的权力大小并非自始至终都维持不变,而是随时间发展不断调整和变动。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既具有权力分割的危害,又具有权力分享的危害;既容易出现政治僵局,也会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阻碍。究其实质而言,这种体制只是一个维护整体的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美国学术界关于美国经济自给自足还是经济开放的大辩论,这场辩论推动了美国贸易决策机制的转变,其标志就是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从而形成了决定美国贸易政策的"1934年体制"。与此前的美国关税法相比,"1934年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国会将贸易决策权在一定时期内授予总统,总统可以与外国政府谈判并签订贸易协定,该协定不需要国会批准即可生效。但是,为了维护总统和国会在宪法上的权力平衡关系,再加上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制约,"1934年体制"中也包含了关键性的妥协:国会对总统的授权是"临时性"的,而且总统在谈判贸易协定时必须充分考虑国内企业的贸易保护要求。尽管如此,《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出台和此后几十年的顺利延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高度保护主义的贸易政策偏好,推动了以关贸总协定为核心的多边关税减让谈判和贸易自由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