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太祖朱元璋对“朱”字过敏,生怕有人说“朱”的坏话。诗僧来复谢恩诗中说“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醐醍出上方”,朱元璋道:“竟敢用‘殊’字,这不是骂我歹朱吗?”及看到后文“无德颂陶唐”一句,更加认定这是在骂自己无德,于是杀掉来复。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老疑心人家在讽刺挖苦他不“光彩”的出身。这方面他简直就是阿Q的祖师爷,觉得“光”、“秃”、“僧”及其同音、近音字特别刺眼刺耳。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有“睿性生知”之句,在朱元璋看来,“生知”有讥讽“僧智”之嫌,活得不耐烦了,杀。各类贺表颂扬朱元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2.
元、明易代,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惠宗(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市),北走开平,在那里作了一首答复明太祖朱元璋诏降书的七律《答“明主”》:“金陵(今南京市)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王气有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之问     
在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数百年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而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做法,也被后人广为传诵。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可谓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朱元璋在晚年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的这个疑问,在历史上相当有名。在此,姑且将其称为"朱  相似文献   

4.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勉励青年人努力学习的好文章。作者宋濂(公元1310——331年),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文学家。元末被荐为翰林院编修,辞不就职。入明,任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明太祖(朱元璋)左右备顾问。以后历任《元史》修撰总裁、国子司业、侍讲学士等职,最后做到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年老辞官归家。后因长孙犯罪,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四川,死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宋濂从小就十分好学。《明史》本传说他从少到老不曾离开过书卷,当时就很有义名。  相似文献   

5.
明朝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达到空前高度.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沿袭元制组织中央政府机构,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中书省总管天下政事,丞相统率百官,对政务有专决的权力.象一切封建帝王一样,朱元璋不能容忍相权对君权的挑战.从明朝立国的特殊性来说,朱元璋本人出身极其寒贱、权欲极大,眼见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明太祖实录》卷59),更考虑到皇太子懦弱,皇太孙年幼,朱元璋决心在诛杀威慑皇位的功臣的同时,永远地废罢丞相制.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由农民革命领袖转化为封建帝王后,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完全否认他与大宋龙凤政权长达十余年的隶属关系。官方文书中有关的龙凤史料被销毁一光,他当年在镇江打败张士诚军队的纪功碑,因有龙凤年号,也被捶毁灭迹。他死后所编的《明太祖实录》更是“讳言龙凤事”,相反却按照帝王形象把朱元璋乔装打扮。正如吴晗  相似文献   

7.
更正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最快乐?”有个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的人最快乐。”朱元璋连声称赞,立即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一言取仕”虽有轻率之嫌,但万钢所说的“畏法者快乐”却很有道理。  相似文献   

8.
据《明太祖宝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与侍臣曾两次研讨《孙子兵法》。朱元璋受其身边爱好《孙子兵法》的侍臣的影响,屡屡对《孙子兵法》加以应用,虽质疑《孙子兵法》的相关思想,但其治军和作战的精髓思想依然有孙武的影子。朱元璋汲取孙武兵学思想中秉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极其注重孙武任将和用兵的思想,在作战历程中强调《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这些均证明了《孙子兵法》作为"跨时代、跨国界、跨领域"的经世佳作对朱元璋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引自初中历史课本《中国历史》下册(人教版)第二十二课 其原文出自明史馆臣撰的编年体史书《明实录·太祖实录》卷34,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为发展经济巩固政权而采取的让步政策进行的形象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诗人高启死于非命有多方面原因.世谓其诗作《宫女图》暗讽宫闱秘事而招来杀身之祸,实纯属穿凿之谈.明初复杂的政治环境让诗人产生了惶恐无助的心态,随之其辞官不就的行为,被朱元璋视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举措.“魏观案”事发后,高启的诗文中的一些触犯忌讳的语句让明太祖动了杀机.朱元璋制造这起骇人听闻的惨案,还希望警告那些仍然感怀于元朝与张士诚政权仁泽的江南士子.此心愿落空后,明太祖开始使用暴力手段镇压士人不与新王朝合作的言行.  相似文献   

11.
《云南机务抄黄》是明代陕西籍人张紞在任职云南时所编成的,均抄自明太祖朱元璋针对当时云南问题所发出的诏令制谕,为研究明初云南地区的社会情况提供了详实而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将对作者张紞的生平进行介绍,主要分析《云南机务抄黄》中颇为典型的口语化描述以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御制龙兴寺碑》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写。在碑中,他追叙了元明嬗代之际,於皇寺兴废状况与个人身世浮沉,毫不避讳自己早年的悲惨经历、游方生涯;叙述即位后敕造大龙兴寺的经过及选派住持情况;并由建寺引申到自己的民生观、宗教观。碑刻既是元末明初重大史事的反映,也是明初佛教改革的见证,更是明太祖朱元璋统治理念、民本观念与宗教思想的具体表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清,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少从父兄起兵,置身于朱元璋反元行伍,戎马倥偬,南征交趾,北守陕西。后因“坐事谪戍辽东”转戍吉林船厂(今吉林省吉林市郊阿什哈达村)造船,供太监亦失哈等乘用前往黑龙江下游奴儿干(今蒂尔)地区,经营边陲,对东北边疆建设,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做出了贡献。流人,《释文》解为“有罪见徙者也”,这就是说,因罪而被流徙者,均谓之流人。刘清是在怎么一种情况下被谪戍东北呢? 刘清曾于陕西“备御鞑寇”,“堑山堙谷”,“皆据重险”,“遇警截击”,为巩固边防屡建勋功。正值此时,刘清因“坐事谪戍辽东”。所坐何事而谪戍东北,史  相似文献   

14.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由于他出身贫寒,对贪官有一种本能的痛恨;又由于他深知元代社会弊病的根源;更由于他为了巩固大明一代的政治统治,他对官吏们的贪墨之风是深恶痛绝的,惩治也是极严厉的。他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间先后颁布了名为《御制大诰》的三篇文告,即《御制大诰》、《御制大诰读编》、《御制大诰三编》(本文简称为《初编》、《续编》、《三编》),洪武二十年十二月,他又为诸军管衙门颁布了《大诰武臣》(本文简称为《诰武臣》)。其目的主要都是为了打击贪官污吏。这几篇文告都是洋洋数万言,共计二百三十六个条目,总计约二十五万字,且均系朱元璋亲自编纂或据本人口述记录而成、都以“大诰”冠其书名,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朱元璋的政治法律思想。我们今天来研究《大诰》,既可以了解朱元璋的政法思想,又可以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中四杰     
<正>"吴中四杰"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和徐贲的并称,因四人或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或在吴中生活多年而得名。四人由元入明,诗作多为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高启(1336—1373年),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人。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启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其才学受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后因受其友魏观牵连,被处以腰斩。高启认为文学创作应"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  相似文献   

16.
吴钩 《学习之友》2011,(5):15-17
据宋人笔记《避暑漫抄》记录,宋太祖赵匡胤曾勒石立誓,将石碑锁置殿中,后世嗣君即位,必须入而跪读:“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无独有偶,《明史》记栽,明太祖朱元璋也曾铸一铁牌,置于宫门中,上书禁令: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褒贬不一。《剑桥中国明代史》认为,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局势,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为明朝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该著作也指出了朱元璋在政策制定、严刑峻法及性格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剑桥中国明代史》对朱元璋的认识与评价,集中反映了西方学者独特的视野和方法,值得我们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8.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今浙江省青田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元至顺年间(1331)中进士,不久做了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县丞,有廉直的声誉,嗣后他转任江浙儒学副提举,大胆上疏弹劾御史,被御史所留难,愤而辞官。方国珍在海上起事,声势浩大,浙东行省又起用他为元帅府都事,但他建议遏制方国珍军,跟元朝对方实施招抚政策不合,于是弃官归隐于青田山中。朱元璋攻取了元朝的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作为根据地后,积极罗致人才,礼聘刘基为谋士。他辅佐朱元璋建成帝业。朱元璋做  相似文献   

19.
青田隐居是刘基由仕元到仕明的转折点,其中的疑点也颇多。我们认为,刘基辞官隐居的具体时间是至正十九年春夏之际,其原因包括元王朝崩溃、自己被降职等多个方面,但与方国珍无关。在隐居青田期间,刘基的心态经历了前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对朱元璋集团的态度也由排斥转变为支持。刘基本无出山的打算,在朱元璋集团的多次邀请下才勉强出山,并成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臣。  相似文献   

20.
陈荣昌(1860——1935),字筱圃,号虚斋,又号铁人、盾农、困叟、桐村。云南昆明人,祖籍,江南上元县(今南京)。陈荣昌是云南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生于清代,为政廉洁。曾做过山东学政,贵州学政,任过福建宣慰使,昆明经正书院山长。辛亥革命后,隐居不仕,闭门撰述。他一生编著丰厚,有《虚斋诗稿》、《虚斋文集》、《桐村骈文》、《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